普陀山爲德僑收容所之反對
太虛
──七年春在普陀作──
丁巳年底,曾傳閣議以浙屬普陀山爲德僑收容所,慈善家、議論家殆無不爲之歎息!密迩普陀之浙江人士,以寶石山莫幹山等勝地,次第爲外人占有。普陀古刹莊嚴,禅僧蔚萃,春夏之交,善信之衆,香花燈燭,沐浴虔誠,爲中國十全無缺之領土,爲浙省一塵不染之佛地,其名勝過于寶石、莫幹者遠甚;而政府忽有此大煞風景之舉,尤深扼腕!某爲普陀僧之一,雖不敢爲生命財産計,根據民國來所頒法令與政府爭;然念普陀在我中國,久爲全國人士所傳誦爲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于志乘,時逾千載。觀音大士之靈迹累累,曆代祖師之德風泱泱,實國民植信之道場,亦僧衆修禅之淨域。一旦欲化爲敵虜之拘幽所,異類之腥膻地,能不爲我政府與各省軍政諸官長洎全國諸長者居士勝流名人垂涕泣而一申其哀籲乎!
一、我國丁此泯棼淪胥之世,國性無恒,民心靡定,顧猶能持之而不敝者,賴有數千年來之風教禮俗有以潛化而陰系之,使大多數之齊民,能自牖其天良,而各納于軌物故也。然上溯隋、唐以還,儒佛道並稱叁教;而佛教徹上徹下,化成民習而不能渝者尤廣,锲入民心而不能舍者尤深!固以佛教窮幽體玄之學,廣大精微,足以餍上智之所慕:而因果報應之說,詳明淺顯,又能爲下愚之所信也。故今欲一征我國民宗教信仰之所存,舍佛教蓋莫他屬。則佛教于國家裨益良多,希望其推國運而俱進于隆盛者尤殷。普陀爲佛教第一名山,亦爲國民崇信佛教之第一勝地,今政府欲收容敵僑于是,某雖未知敵僑之多寡及政府之配置如何,即使將敵僑雜居寺庵,不令僧衆遷動,或分劃若幹寺庵以收容之,或于空曠之地別建房屋以住之,已足擾僧衆不遑安處,阻無量數信佛士女虔敬朝山之心,俾無自誘發國民之善機矣。況移置德僑于普陀,雖生活供給及管理方法尚未決定,然洋人習以牛羊爲食,必將日事屠殺。而德僑既屬拘囚之虜,置此四面可縱敵逃越之地,必且縻钜費廣設海陸軍而資防懾,勢非令僧衆完全讓出不能乎!夫普陀數千之僧民縱不足爲政府諸公矜憫,其如中華民國第一宗教之第一清淨名勝場所,乃由是而完全覆沒何?此對自國著想而不可者。
二、普陀山四面濱海,漁船殊夥,各國之汽船雖不停泊,經過者亦多。政府不能廣置兵艦以常守衛,則敵僑設或陰謀逸走,固爲易易。且象山、舟山爲浙省之海上門戶,形勢天勝,關系于國家之領海權者良重。一爲德人所群居狎處,異日必生占據之心,時移勢變,或竟演爲事實,亦在意中。則其爲禍之烈,必更有甚于香島、青島之與廣東山東者。此固吾全浙人士所皆腑痛疾首,而政府亦何忍出此下策,以國家之勝地資敵人乎?此對敵國而不可者。
由是言之,政府欲收容敵僑于普陀山,較之移置于山峽深藏固阻之地,防守既易,經費亦省,其利害不顯然甚明乎!竊願政府諸公爲國叁思,亦願全國之長者居士勝流名士鹹進忠告于政府焉!
(見覺社叢書第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