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薩婆若,即一切智,佛的智慧。薩婆若海,形容佛的大覺悟大智慧,如海洋一樣的深廣。此說地藏菩薩于無量無邊劫修行。早已達到了佛的智慧海。功德圓滿具足,早應成佛了。但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衆生,故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普度衆生。《楞伽經》也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是說菩薩以大悲願力,發願度一切衆生,雖然功德智慧與佛齊等,而不現佛身,始終現菩薩身,于十方世界,度脫衆生。
(七)一實境界
《占察經》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雲何開示求大乘者?地藏菩薩答說:應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地藏菩薩對一實境界的開示。有以下叁方面:
(一)生佛無別,同一真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不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衆生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一真如故。這裏可以清楚看出,地藏菩薩的一實境界,即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說的真如緣起。
(二)妄心無體,妄境不實。地藏菩薩看來天下本無事,只因衆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若無知覺能分別者,則無十方叁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
(叁)心境互依,似有實無。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爲本。然此妄心,與諸妄境,相依而有。所謂心生故則種種法生,法生故則種種心生。諸法從心所起,與心相應,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一切境界,隨心所緣,念念相續,生滅不停。一切諸法,這一互相依賴的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如鏡中像,無去無來,本性空寂。
(八)一心二相
地藏菩薩依一實相境界爲體,認爲心有二相。一者心內相:有真心和妄心的區分。真心: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遍一切處,常恒不壞,是一切法建立和生長的依據。這個真心。湛然圓滿,無分別相,亦名自性清淨心。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功德,清淨之業,亦名如來藏。遍一切處,圓滿不動,亦名諸佛法身。妄心: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爲因爲體。雖複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然內虛僞,無有真實。
二者心外相:如夢所見種種境界,爲果爲因。皆依無明妄識。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依妄境界熏習力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名衆生。
(九)修學二種觀道
第一修唯心識觀:于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隨心有所緣念。令心知己內心,自在念想,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自見有差別相。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是名修學唯心識觀。修學唯心識觀的步驟有以下叁點:
(1)修色寂叁昧:守記內心,則知貪嗔癡想,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于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陽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叁昧。
(2)修奢摩他觀:得色昧叁昧已,進一步當修奢摩他觀,思維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去無來。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3)修毗婆舍那觀:想見內外色,隨心生滅。乃至見佛色身,也隨心生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非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離一切執,去一切見。
地藏菩薩認爲能如是修習唯心識觀,名爲最上智慧之門。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
第二、修真如實觀:修此觀者,當知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妄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叁昧。得此叁昧時,受、想、行、識,粗分別相,不現在前,輾轉得入心寂叁昧。
上述二種觀道的修學,利根者已知一切境界,唯心所作,虛诳不實,猶如夢幻。陰蓋輕微,散亂心少,當修真如實觀。鈍根不知一切境界,悉是唯心,染著情深,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令先修唯心識觀。
至于那些善根微薄的人,諸惡煩惱,不得調伏。畏墮惡道,畏不常值佛、菩薩,不得聽聞正法。可于一切時,一切處,常勤念地藏菩薩名號。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菩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身體性平等,無二差別,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此人舍身,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十)因果報應
地藏菩薩根據穢土衆生惡習很深,多造惡業的特點,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著重宣傳因果報應說,並從業感差別的角度。列舉了二十叁種因果報應,說明如是因必感如是果,自作自受,業感緣起的道理。在談由因感果的問題上,說得這樣具體和入理,在別的經裏,尚不多見。地藏菩薩的用意,是將因果關系說清楚,使人們都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負責,由少造惡業,到不造惡業,這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有著積極意義。欲知二十叁種因果報應的具體內容、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觀衆生業緣品第叁。
地藏菩薩說因果報應,很少神秘色彩。只是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由此而引發的必然後果。這二十叁條的內容,包括個人、家庭、社會許多道德範疇。如果我們能仔細玩味,認真尋求,必能從中吸取很大的教益。所以說,佛教的因果報應真理,是有益于社會人心的,這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道理。
希望教友們,常念恭敬“南無地藏王菩薩”,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對于我們怎樣做一個真正虔誠的佛教信徒。來報答四恩,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大事。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