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勤誠公
太虛
一 雪窦寺訓
──二十四年春在雪窦寺講──
今夜召集諸位職事茶話,特拈四字勉各位身體力行。學校有校訓,寺亦有寺訓,今以四字作爲寺訓:
第一、儉字,即節儉。去除奢靡的浪費,作爲恰當的用度,即是節儉;出家人必須能節儉,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雪窦山簡稱雪山,雪山是世尊修苦行之處,若能在此住一年半載的,必是能節省用度,儉樸知足之人。沩山大師警策文雲:“少求儉用,免逼迫于心田;知足除貪,播馨香于異地”。省儉乃能除貪;希望由諸位實行節儉,影響到本寺大衆,再遠應諸方,實行儉德。能如此,則可挽救現時奢侈之風,而濟民困國窮之難矣!
第二、勤字,對懶惰、懈怠而言。無論作何事,行何業,都要勤勞力作,不稍懶惰。世人的勤勞不休,大抵是被貪心所驅使,一但貪念稍輕,便覺世事一無所求,流于怠惰。今特別提出勤字,以救中國人苟安之病。此勤字在六度中、即精進度,在善十一心所中、即勤心所,叁十七品中、即四正勤。故必勤勇精進以對治懶惰,無論求學、做事、禮佛、誦經、應人、接物,都得精勤不懶,才能稱之爲勤。出家人主要是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廣行菩薩濟世之道,尤須實行六波羅蜜內之精進波羅蜜。今不講精研五明,親證六通,即世間普通的事業、學術,亦豈不勤行能做到耶?儒者日夜強學以待問之精神,在替佛揚化之吾人,須時刻匪懈于導世利物之行;當職事尤應以盡職爲原則。
第叁、誠字、即誠實。爲人作事,要虛心以處事,誠實以待人,不帶一點詐巧欺僞之心,易得他人同情;既有人表示同情,乃顯精誠團結的力量 , 凡有作爲,就易成功。諺曰:“二人同一心,黃土變成金”。近人說精誠團結,即是純粹無雜的至誠團結力。古書說:“纣有億萬人,億萬心;周有叁千人,唯一心”。有百裏之土而能王天下者,協力同心之效也。此無他,全在一誠字上用功。現在、中國各地寺院住持,無法把佛教振興起來,其原因亦在缺少一誠字;若能開誠相見,和合團結,亦未嘗無辦法把佛教興起來。即于經忏佛事而論,本是從自己誠實懇切之心,念經拜忏;有人請薦靈祈福,乃將一片誠心以回向施主。如今念經拜忏者,只知一天可得一二角錢了事!各地寺院遂成善價而賈之工場,把原來誠心修行之美德喪失。故此時之佛教,須是實行誠字,乃可複興,而中國民族之複興亦在乎誠。
第四、公字。表現大乘佛法之真精神,即是無我大公之特別功用。前叁字大小乘共行,此公字乃不共之大乘行也。大乘行之爲人作事,處處要以爲公衆作前提,一無偏曲;若落偏曲,弊窦叢生。叢林中職事,于此公字尤應注意!領衆行道,有成人之美,代衆之勞,一切無礙,則德業增進。雪窦爲諸方之所瞻望,如能將事務辦理得如法次第,他寺亦效法辦理,未有自不能作、而教他人去行之事。故今後要少說空話而
注重實行,由僧衆能有爲常住、爲佛教的公心,而影響及全國人民,能爲社會、爲國家,乃至天下爲公;皆須由實行而昭示于人也。今舉此四字,淺略說明身體力行之法,希望各位努力實行,以期見諸成效!(性定記)(見海刊十六卷四期)
二、大雄中學校訓
此“儉勤誠公”四字,可分作叁重的解釋。
第一重、經濟政治的解釋:比方一個人自己有工作的能力,依之而得到生活的享受,但必須工作才可生活。若要想有點進步,不致于碌碌終身長此困頓下去,那末、必須要從經濟政治開始。經濟的發展要有資本;政治是兩人以上所不能沒有的社會關系。而資本的來源則又從儉省儲蓄而得。若不能節儉蓄積,縱有多的收入,來多少用多少,就會浪費無余,而永久沒有可供生産用的資本。故資本是生産的因素,而節儲是資本的來源。其次要勤:既有了資本,就要勤勞來利用,以求發展。假若認爲已往有了一點儲蓄即坐食享用,懶惰偷安,則以儉而懶,懶到連原有生活都不能維持,前途就不堪設想了!所以,必須繼之以勤,利用資本來擴大生産,發展事業。一切經濟政治的建設,皆從儉勤得來,故儉必須繼之以勤。不但消極的節流,還要積極的開源,才能有大的成就與收獲。第叁說到誠字:如果不誠實,就不能得到二人以上的幫助。大的事業不是一個人能做成的,在二人以上必須有言語文字互通誠款;若無真誠,雖家人父子間也不能互助合作,不能精誠團結。沒有互助的關系,社會立刻解體,任何事業不能成功,經濟自然失敗。故誠字是建立社會關系的根本。第四要公:公有公平公正之義。既有誠必有二人以上的關系,有了二人以上的衆人,就要公平公正。政者正也,在政治上爲衆人辦事叫作辦公;辦公事的人稱公務人員。要有公平才可安居樂業,否者必致于互相侵害,互相傾軋。這樣的政治必辦不好,而經濟也必致虧損。用經濟政治的立場來解釋此四字,每個字都與經濟政治有關。若分開說,用儉勤來建設經濟,用誠公來建設政治,意義尤爲明顯。
第二重、文化道德的解釋:上面就社會生活講,屬于物質的建設。現在就社會精神的建設講,比較超象。精神方面,譬如禮樂,孔子說:“禮與其奢也甯儉”?樂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都節製過甚,要有儉約限度的意思。老子說:“吾有叁寶:一曰儉,二曰慈,叁曰不敢爲天下先”。第一就是以儉德爲寶。中國儒、道家的人文主義,其精神都首先注重于儉。其次要勤,凡事要達到精微美妙,必須用勤來推動達成。若有儉無勤,在文化亦必孤陋,不能發揚光大。如文學、哲學、藝術、各種科學及文物製度,都要精勤,才能達到深妙的進步。古人如孔子,好學不倦,發憤亡食,不知老之將至。大禹惜寸陰,陶侃惜分陰;都是勤的精神。第叁要誠:誠字在文化道德上的意義,更豐富。如雲:“不誠無物”!各種物都是和合體,若無誠則不能和合;既不和合則物不成。文化道德更是和合體,人類社會是要用誠去和合的。社會和合,才有文化道德發展進步,生生不息。所謂“至誠不息,不息則久”。如點燈要有油炷和合方能發光。中庸雲:“自明誠人之道,自誠明者天之道”;“至誠可以參天地之化育”。有了誠,上天下地一切萬物,都可以相資相長。乃至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此誠字在文化道德的關系上之重要可知。第四說到公字:平常說要大公無私,人類文化道德,要賴公正以達最高境界。公正無私則與天地同春,日月同明!此必須從心理上養成無私的公德。假若心裏有私欲存在,對人對事就有所偏,有所偏不免與人抵觸,則私忿隨起。私能損害公平的精神,也就能破壞人類道德文化。社會上沒有公平公正,就是沒有文化道德。故要保持文化道德,亹亹不已,要先能夠養成公平公正。
第叁重、佛法修證的解釋:先從儉字說,在佛法中最明顯的就是戒。戒者、有所不爲而後能有所爲,即止其所不當爲而行其所當爲。將不須有的不應有的動作行爲戒除,以節省其精神疲勞而作應作之事,這是戒,也就是儉。同時、還要以布施、忍辱來幫助。施者舍也,要將不須有之事舍除,如貪欲等。要能舍除,就能避免精神的虛耗浪費。在精神上能蓄積儉省,一旦用之于事功上,效力必大。其次、忍也能助成儉德,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切無謂之鬥爭,皆可從忍而息,以免精神時間無謂的浪費。由貪心起者舍之,由嗔心起者忍之。在佛法上說:以戒爲主,以施、忍爲助,乃成儉德。其次、勤字,在六度中就是精進,在叁十七道品有四正勤。勤要建築在儉德之上,才是正勤。正勤是純善的,方可名精進。如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這是消極的止惡。再進一步要積極的行善,就是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不但保持現有的美善,還要令功德法財增長。勤以精進爲主,也要以施、忍爲助。勤于利人者,要舍己之所有、濟人之所求。又要隨時反省自己,舍除無謂的嗜好,以集中精力,作積極的善事。忍者,要忍辱負重,安忍堅強,才能擔當大事。所謂“持其志,毋暴其氣”,才能負荷重擔。經論上,對斷除煩惱名棄舍重擔;而利益衆生昌明佛法,亦名負荷重擔。這都需要堅忍不拔的精神。菩薩要擔荷一切衆生的擔子,見衆生有困苦艱難,須代爲忍受,代爲解決,不能舍而逃避。故須忍辱負重。乃至忍饑寒,忍惡名毀罵,行利益衆生的事,往往引起愚癡的反感。如父母爲小兒治病,服藥或施針灸,小兒哭罵跳打,父母必須忍受不與計較,而仍爲治療,故忍能助成勤之功德。第叁、誠者,即言行一致之謂。誠字的會意,即言成也。就是言行合一的成就。由言行一致,進于心行一致,心境一致。到了心境一致,就是禅定,所謂心一境性。心專于一境,心境如如相應,即是瑜伽。故定學又名瑜伽,又名增上心學。心境的安甯清明,是定之相。儒亦雲:“誠則明”,故誠之至,達于定慧。前面曾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定慧、神通,皆可由誠而得。能志誠懇切,心境專一,則志趣堅定,心無分歧。專于一事即能專于一境,心境融洽,理事無礙,定慧雙彰,此誠之深義也。第四、公者,無私之謂也。要反問何以會有私?由有人我相對,先于爲我故也。要成大公德,必去盡其私;要去盡其私,必破我執。依佛法,遍觀一切和合緣成,本無有我,澈底遍觀一切法畢竟空,無人我自他之相可得,則爲我之私心可除。宇宙萬有緣起性空,完成大公,證得法界無礙。佛法教人修證,須觀身空法空無我相,乃至觀我與衆生同體平等而發大菩提心,這是大公之極則。
以上所說,要在日常身心上,處世接人上,省察警覺去實行,方能獲益。不僅在書本上、語言上有此文句而已!(塵空記)(見海刊二十五卷第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