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僧畢業後的出路
太虛
──二十年七月在北平彌勒院佛教學校講──
記得去年此時,曾來貴校與各位見過一次,光陰迅速,轉瞬經年。在這一年之內,想各位的學問、行持,均有進步!這都是辦學的人苦心孤詣,教育有方,與各位艱苦耐勞精進無怠之所致。現將舉行畢業,這是我不勝慶祝的!按學問一道,本無止境,有何畢業之可言?不過、在辦學的一個結束,修學的一個段落上,假立這個名詞而已。
但是、畢業後確有應當注意、應當考慮之點,即是前途的趨向與自己所學的運用;這兩點若不預先注意考慮到了,每以爲畢業後無處可去,歧路彷徨。這是近來各處佛學校的學僧所感的痛苦。實在是未經研究未經考慮之過。我覺得、現在受過僧教育的學僧,前途趨向的路徑很多,不一定拘拘于畢業後必得當講經的法師,或任佛學的教員,除此二途,以爲別無可走之路。如此、則立覺非常仄狹,且必至不能圓滿。何以故?以所學的假使不夠宣傳教義而勉強從事,在說法者每感于工具之不足,在聽法者常患希望之未滿,卒至兩相捍格,各失本願。這都是偏執于一條路徑,不知圓融運用;但知向高遠處去躐等而求,不知向平坦處隨分而施之咎。
夫佛法之本旨,在于利己利人。果能本乎自己的菩提心,隨力隨分,作利人的事業,則無處不是方便,無處不是弘法,不專在當法師而務名利恭敬也。今就本分所在,貢獻各種辦法,以備各位畢業後之趨向。
如系回到鄉村的小廟,即可就鄉村之情形,凡與鄉村有益之事,即幫同舉辦,一方面對村人聯絡感情,隨機與其講演,如此無形中即將佛法灌輸于民衆了。假如原在大寺院出家的,畢業後回去,或作當家,或充執事,須一面溫習所學,一面相機弘化,但不可操之太急。倘若一定按照新法來作,不顧事實,不顧習慣,必至惹動一般未受僧教育者的公憤,或至不能相容。如是、不但所學的不能運用,且轉致構怨遭謗,此是應當注意的。只是抱定自己菩提本願,不忘卻所學,不被舊習所轉,善巧方便以期漸漸達到目的。或不願回自己本廟蝸居,欲向各地去參訪,可到各處舊式叢林去看看。須知舊式的叢林,有多年的家風,亦有很多可參學的。他如或朝山拜佛,或行腳挂單。但是受過僧教育的,須與未學過的不同;蓋未學過之人,朝山者但知頂禮泥菩薩,挂單者但知討單混飯吃,別無其他意義;如爾等、若到各處去朝山挂單,可隨時隨地考查習俗,觀摩道風,遇機遇緣即可隨分宣布教化。
又、或作佛團所辦的社會實業,地方公益,或辦佛教會等等機關,均賴有出家人爲之辦理主持。蓋佛法之建立,以世界衆生爲依止,故作資生事業,乃是佛教的本分。如現各處所辦孤兒院、工藝廠等等,亦須有出家人身體力行,引導向佛化的道德方面作去。如程度優良的,于講經布教能擔當者,自可隨緣去作。或有志深造者,須觀察其他佛學校所教之課程,均優于我現在所學的,亦可請求插入,是爲向上一步。或以教理有所心得,發願行持,則須依自己根性擇一相當者,致力專修;如以念佛法門爲相應,則可覓一適宜處所而力行之。推而至于其他諸法門,亦無不如是;或誦經、持咒、禮忏、修觀等法,皆是。
以上所講,皆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自覺覺他的菩薩道,隨便選擇而行,總以不負所學爲是。如此、則頭頭是道,路路皆通,決不致再起無路可去之感矣。今當貴校舉行畢業之前,乃聊致數言,以作各位前途之借鏡。
(臺源記)(見海刊十二卷九期)
(附注)原題“在北平彌勒院佛教學校之講詞”,今依學僧之路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