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教對于現代人類的貢獻

  宗教對于現代人類的貢獻

  太虛

  ──二十年夏在北平協和醫院華文學校講──

  今天由梅立德君的介紹,得到貴校來參觀,覺得非常榮幸!同時、又能與各位談話,更是覺得很愉快!我現在提出來與各位討論的問題,是一個宗教問題。爲什麼我提出這宗教問題來呢?因爲、近來世界上有一部份人們以爲宗教是過去的産物,今日人世是多麼進步,我們有了科學等等的學術發展,宗教是再不須要的東西了!所以、在今日已沒有存在的價值。但是依我的意思看來,以爲宗教在現在的世界上,還是須要的東西;因爲、他們並沒有把宗教認識清楚,假使他們對于宗教有了相當的認識,他們一定不會這樣說的。然而實際上,宗教對于現代人類要有相當貢獻才可立足,不然的話,的確是很危險的。我聽到梅君說,各位大多數是研究基督教的人,我呢、是研究佛教的。佛教與基督教,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我們不管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其他宗教也好,總之同是宗教。這樣聯合起來說,究竟宗教對于現代人類有什麼貢獻的?這是研究宗教的人所應當共同來討論的問題,不是任何一教一派的問題。就我個人所研究到的供獻大家,還請大家不客氣的加以批評。

  一 知識論上的貢獻

  知識論亦名認識論。人類的心與宇宙中各種對境接觸,能發生種種的知識。平常的知識基礎,大略分爲二種:一、五官感覺的知識:這種知識,一般人認爲是最真確的知識,因爲、是事實上眼可見、耳可聞、乃至身可以觸,這是屬于實驗科學的。二、推理的知識:以爲人類的知識,單靠五官感覺,是完全不普遍的,要由經驗再加以思考或思維推究,才可得到普遍知識;這是理論科學的或哲學的。人類的知識的來源,應有兩種:一、科學上來源。二、宗教的來源。哲學的知識,是由這二種來源推演出來的,不是獨立的。人類的知識,其由科學得來的固是重要,然而由宗教得來的亦甚重要。科學上或哲學上的知識,與推理知識,這是各有所偏的。感覺是零碎的,而推理不切事實的,所以不是貫通而真確的知識。何以見得呢?因爲五官的感覺知識,雖然確切而不普遍,如眼見不是耳聞的,耳聞不是鼻嗅的,乃至身觸的不是眼見、耳聞的,今日如此,明日又不如此了,所以、說經驗的知識是零碎的。至于推理上思考的知識,是普泛而不確切的,是抽象而非具體的,是玄想而非事實的。然而怎樣才是全整的確證的知識呢?我以爲要是心靈上有修養的人,才能有的。這種由心靈修養而得的知識是全體的,整個的,明確的,親證的知識。有了這種知識,才能洞澈了人生宇宙真實相;而這樣的知識,是以宗教爲來源的知識。現代人類知識的進化,知識欲的昂進,常常想打破宇宙人生的謎,求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但科哲諸學,雖然突飛猛進,可是仍然沒有得到這種的成功。由此、可以說現代人類仍然是缺乏這種的知識,因爲、一般人只能有經驗的、或推論的知識,而沒有全整的、真確的、由宗教的心靈修養得來的知識。依此看來,現在研究宗教的人們,應當負有供給人類所缺乏的這種知識的責任。

  然而現在的科學知識,和由科學構成的新哲學知識,是重實證和批評的,實在是很利害的。在這種嚴重的知識形勢之下,所需要的宗教是一種什麼宗教?這是一個問題。依我看來,是要經得起科學、哲學的研究和批評的一種宗教,不但可供他們研究和批評,而且使他們愈研究愈發揚;又能供給他們所沒有發現的知識,而促進科學、哲學的進步,方可適應現代人類的要求,供給以宗教來源的知識。但是這種宗教須是何種的宗教?就是我們研究的人所應當討論,而不可輕輕地放過的問題了。

  二 行爲論上的貢獻

  人類的行爲,普通分爲兩種:一種是好的,一種是不好的。好的行爲就是善的,或說是道德的;不好的行爲就是不善的,或是惡的,不道德的。善的道德的行爲,可以感受快樂的美滿的福果;惡的不道德的行爲,可以感受痛苦的不美滿的罪報。因果律是這樣傳說,然而、究竟以何爲標准呢?有一種人以爲:人能做到享受快樂的結果,如像豐衣美食等一切物質的享受,就是好的行爲,我們應當以爲准則,這是用享樂做標准的。又有一種人說:人類的行爲,須以心的動機爲標准,用心若是善的,就是道德的,用心若是惡的,就是不道德的;此中說善就是適當的,不善的就是不適當的。大凡人類的用心,不外這兩種,這是以適當和不適當作道德的標准。

  但是這種的標准,究竟從何處建立?在過去一切的舊道德,到現在是失去根據的了,而需要建立新的道德標准。于此、現在的宗教,應負一個責任,供給人類以建立新道德標准的一個根據。供給人類行爲道德的標准,這不是片面的知識可以求得的,所以、人類行爲的道德標准,若根據片面的理論而建立,就有無量的弊病産生。然如何乃可不是片面的呢?所謂以全宇宙爲對象的正遍知覺。換言之,道德的標准,要建立于全宇宙貫通到全人生的必然大法則上的。合于這必然大法則的,才是善的、道德的行爲,不合此必然大法則的,便是不善的、不道德的行爲。如此,方可把道德標准建立在不可動搖的基地上。這是要從宗教方可供給人類行爲以一個根據的;這決不是科學的倫理學等所能做到的,是要讓宗教的人來負責的。因爲宗教上的人,是有修養成功的、相當如是的一種全知全能者爲信仰的。憑此大法則方可說明人生宇宙全部的生滅變化,發生一種使人類向上發展的能力。他的發展,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從因到果,不會有絲毫的差異。這種全整的大法則,在佛典上所說,是因果的道理,是因緣生法的道理。應用到說明人生的真相,即人類如何作惡業感苦果、作樂業感樂果的因果律;這是深深的穩立在所說明的宇宙真相中的。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的生起,皆由各別的因和衆緣爲關系而産生的,是沒有唯一的原因、或主宰、創造者的。所以、但知片面的理由的學說,決不能得到人類道德標准的──這是我從因緣生果的大法則上研究下來的結果。大至宇宙日月,小至微細毛蟲,無一不是因緣所生。由此推究到世界上,不論什麼的事物,無不是與一切事物統統有關的,決不是離開一切事物而單獨存在的,這是普遍因果律。所以、一種事物的成功和來源,是由于一切事物而來的,而一切事物之成功,也不離這一種事物;這是因緣生果義。所以、我們要從明白大宇宙真理來解決人生的問題,斷斷不能不顧一切而盲從的推究下來。我們人類行爲,有兩種結論:一、若是害他者結果則自他均害;二、若是利他者,結果則自他鹹利。所以、我們在社會上起心做事,以利他爲前題的,則是善的,道德的;若是以害他爲前題的,則是惡的,不道德的。人類道德應以利他不利他爲標准;供獻這種道德標准者,則在于宗教。所以,我們研究宗教的人,有供獻人類道德標准的責任;而在現前已失道德標准的世界上,尤其要緊!

  叁 社會論上的貢獻

  人類的生存,不是單獨存在的;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生活,是要其他人們來互助的,單獨一個人,是不會生存的。以此,人類生來就是社會性的,不過他的組織各有不同罷了。社會的構成,大概有二:一、是要分離的,偌大的複雜的社會,須有分部的組織;這各部各部的作用,是各稱其職,各盡其能。二、是要總合的,社會的複雜作用,在現象上看起來是各不相關似的,此團體不和彼團體相關,彼機關不和此機關相幹;其實一個人也有他的集中點,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都有他的集中點,不然是決對不能安甯的。這兩種作用,是構成社會的原則。其供給人類之要求者,首爲理智的作用,理智是離心力的;所以、還要有一種熱烈堅凝的情緒,使之分而仍集,這是向心力的,能把社會攝而不散。如行星繞日,具有離向二力,乃能不即不離而運行無已;社會有離心力與向心力,亦複如此。使社會能充分發展其離心力之作用,當然是科學的貢獻;然使社會更有其向心力之作用者,則是宗教之貢獻。這種向心的力量,使社會不渙散、不潰裂、不爭鬥,這是當然要藉于宗教的。現代人類的物質生活,雖然很進步,然而人類的社會常現有一種不安甯的狀態。

  這種現象的産生,由于離心力過分的發達,而向心力不與並駕齊驅。以致如現代人類的社會關系:人各爲其人,國各爲其國,團體各爲其團體,階級各爲其階級;因互相矛盾而起種種戰爭。我觀察近日世界各種情形,同趨向這種狀態,尤其是在近世紀來的歐洲方面。世界雖然很交通,然而因社會的離心力大發展的緣故,所以依然沒有一致的趨向爲永久和平的基礎,而潛伏著很多不安的危險和痛苦,如近日德、法兩國的現狀,就是一個證明。今日世界一般有知識的人們,大家都說:世界大同,無非想造成人類和平安樂的社會。可是、他們愈走愈遠。但是如何能達到這種的理想呢?這是要宗教家負責、供獻給人類社會以新的向心力,使向心力與離心力有同樣的發展,才有達到世界大同、人類和樂的一天。

  (法舫記)(見海刊十二卷十一期)

  (附注) 海刊原題“評現代非宗教運動”,今依子題改正。

✿ 继续阅读 ▪ 宗教構成之原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