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需耶教與歐美需佛教

  中國需耶教與歐美需佛教

  太虛

  ──二十七年六月在華西大學講──

  一 耶教曾訓練成歐美人的組織能力

  二 中國人現需此種訓練

  叁 歐美需要通得過科學思想的宗教

  四 惟佛教爲最高科學理智的宗教

  今天承華西大學張校長和費先生相約,得來到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和華大、金大、川大各位先生聚談,實在很偷快!費先生以前我在美國見過;民國十九年我到成都,承費先生相約,曾經到過此地;此次到成都,又承費先生在機場遠迎,可稱有緣得很。現在就我的一點意見,提出請教各位。

  一 耶教曾訓練成歐美人的組織能力

  基督教同佛教,在宗教的立場上,是相同的。就是我二叁十年來,所有改進佛教的努力,一部分也是由于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啓發。因爲,基督教對于中國近代文化事業,社會公益,信仰精神,都有很大的影響。而中國的佛教,雖曆史很久,普及人心,並且有高深的教理;但是在近來,對于國家社會,竟沒有何種優長的貢獻。因此、覺得有借鏡于基督教而改進佛教的必要。更因此推想到現在中國一般社會,亦需要基督教的精神來改進。以前到歐洲的時候,看到歐洲人的社會,就有這樣的感想,覺得歐洲人的優點,在富于組織力。因其富于組織力,故于學術上有種種團體組織,得以繼長增高,發明進步。社會事業,也有設計,有條理,得以發達繁榮。推而至于國家民族政治,歐洲的強國,土地並不廣,人民並不多,而有強盛的國力表現,也由于富有組織能力。相形之下,就見到中國人缺乏而且需要的就在組織能力。

  近代歐美社會進步的原因,固然不全由基督教,而是由科學發明,工業進步,造成近代歐美文明的成績。但是基本的原因,是由于歐美人有組織力;而此種組織力之養成,又由于中世紀基督教信仰之普及。因爲基督教所信仰的對象,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最能造成統一的精神;影響于思想行動,就成爲思想行動的整齊劃一。基督教在歐洲,經過長期的普遍的信仰,所以人民的心理和習慣,都養成了整齊嚴肅的美德。歐美人在禮拜日,各種階級、各種職業的人,都要休業,集合教堂作禮拜。各種不同的人,在同一意識、同一音樂、同一禮節之下,贊揚禮拜。常常有如此團體和合的精神生活,影響到各種家庭中,皆有此種精神。禮拜日的和諧的音樂,嚴肅的禮節,禮樂精神,灌注于一般家庭生活,此即所以養成其組織能力的。

  二 中國人現需此種訓練

  返觀我們中國,向來稱爲禮樂之邦,而一般人日常生活,反不與禮樂一致。除了祀孔的時候,在文廟裏奏奏古樂,更不容易見到禮樂的遺風。佛教本來有很完備的禮樂,但是惟行之于大叢林中,他們從早至晚的生活都是與禮樂相應的;可是在小廟就不盡然了。至于一般社會,就是在家佛教徒,也不能表現其影響,好像這樣生活是大寺院特有的。在宋朝的時候,叢林中禮樂之風仍然存在的。如程子的傳記裏,說他一次走到一個千余人的叢林裏去,不見一個人,也聽不到一點人聲,很是詫異。後來走到餐堂,看見一千多僧,聚在一起吃飯,一點聲音也沒有。吃完飯之後,才齊聲念誦起來。所以程子歎息說:我們儒家的叁代禮樂,不可複見,不料在寺裏見到。到了近代,各大叢林有禮樂精神的,也逐漸減少。這種精神,不能振作擴充,反漸漸萎靡消沈。一般社會,沒有共同的團體精神訓練,所以散漫零亂,不能整齊嚴肅而且有組織條理。現在需借鏡基督教,改良佛教,振作佛教精神,影響民間,以共同的團體精神生活,培養組織能力,是中國整個民族所需要的。

  叁 歐美需要通得過科學思想的宗教

  歐美因科學理智發達,形成一般科學化的思想和生活,所謂現實的生活。但是在科學的生活中,仍不能不需要宗教;尤其是歐美人有深長的信仰宗教的習慣,所以宗教仍然是普通的需要。基督教的優點,在于所信仰的對象,是簡單的專一的,所以能使精神集中統一。其弱點,亦在于其信仰對象,不能爲理智之探討,就是在科學思想上,不能樹立此信仰對象。所以、歐美人的生活是科學的,而信仰是非科學的;歐美人現需要宗教,而他們的宗教,又是與實際之科學生活脫離的,矛盾的,所以就成了一種破裂的不一致的人生。因此、在宗教信仰上,必須丟掉理智;到現實生活上,又必須丟掉信仰,這是歐美現時之苦悶。若有與科學思想不沖突,並可爲最高精神寄托的宗教,正是歐美所需要的。關于這一點,佛教是可以補基督教之不足的。

  四 惟佛教爲最高科學理智的宗教

  佛教于科學思想,最通得過。在科學思想上,說宇宙不是單獨原因發生,而是許多關系的因素,經過許多階段演變成的。又說人生爲宇宙演變的最高成果,最富于創造力。社會的改進,乃至宇宙的進化,都可以人生爲主動力。這種思想,與佛教的觀察很相近。

  佛教的宇宙觀,不是在宇宙未成之前,先有一個能造宇宙者造成宇宙,一切都是因緣生的;而各別的因又有很多的緣,所以又說一切都是衆緣成的。小之至于一花一草,皆有衆多因緣。所謂因緣,不僅以時間先後關系成爲因果,複有同時相依的關系。推至地球、太陽,都是因緣生。在此緣生宇宙中,事事物物輾轉推之,都是無始無終的。一花一草之微,以及于全宇宙的一切,都是無始無終、無邊際、無實體的。沒有邊際,也沒有中心,這是佛教普遍的原理。所謂無始無終者,就是即終即始;因爲隨便舉一物,他的現前的狀況,就是已往的終結,也就是將來的開始。所謂無中心者,因爲隨舉一物,都可就此窮澈宇宙邊際。雖然即終即始,但是以往的因不會壞失,必影響後來的果。因爲即終即始,所以隨處可以爲出發點,改進宇宙。這是佛教的宇宙觀。

  佛教的人生觀,就是“數取趣”一個名詞可以表現。在數取趣的涵義中,表示人非固定的,而是生命流之一段。就其取“人趣”的一段,名之爲人;此一階段之前後,各有其他無數階段,並沒有固定體的。每一個生命,就是一個變遷不息的長流,這種變遷的勢力,也是衆緣所成的;他的主動力,就是能知的活動的心,與心上發生的能造作的意志。人生是數取趣長流的一段,其變動的破壞,就看現在的心,能否把握真理,而造成改善的因。所以、佛教亦說人生是最有創造力、進化力的。而佛教又以佛爲最高信仰者,就是因爲佛的智慧和能力,已進化到最高、最圓滿、最完善,于宇宙一切,洞澈了達;因之于宇宙一切,亦能自在無礙。所有不明了:不自在之苦痛,皆已解脫,成就究竟安樂,所以能夠爲最上導師。使人各能把握真理,發達人生,圓滿究竟覺悟之德性。

  佛的人生觀、宇宙觀,可與科學理智貫通。佛爲最高模範,可爲唯一信仰。能貫通科學思想,完成最高信仰,是佛教的特質,也是現代歐美人所需要的。這是我時常要貢獻歐美朋友的一點。(遊隆淨記)(見海刊十九卷八期)

  

✿ 继续阅读 ▪ 愛之崇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