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性之分析與修證

  人性之分析與修證

  太虛

  ──二十一年九月在重慶反省院講──

  諸位皆佛學組之人,所以特提出比較專門一點的“人性之分析與修證”來與諸位商榷一下:人性問題本極普通,但今是專拿佛教眼光來分析的。人性即人類理性,含義極廣,內容複雜。平常談到人性,以爲人性就還他人性好了,用不著再加說明。但若把它放到佛學的分化室來加以分析,卻有下面的種種質素:

  一、純善性──純粹之善性,即真如覺性,亦即佛性。質言之,即人與佛共同之性,人與佛無異之性。此性在佛法中本號清淨性,今姑以普通之純善性以代之。有二:甲、諸法群生平等真如性:諸法即包括一切萬法之謂,群生即收攝一切衆生之稱,真如性即理佛性──法界身。謂一切形形色色萬有之山河、大地、家舍、田園、磚頭、瓦礫等器世間相,與一切飛禽、走獸、魚鼈、蠕蜎之有情世間,皆與十方諸佛之真如性一律平等,所謂普遍的,平等的。因此,不但人們具有此性,就是馬、牛、雞、犬、蚊、蟲、虱、蚤也具此性;又不特有生命之物具有此性,即無生命之磚頭、木塊、荊棘、瓦礫等,亦無不具此性。吾人于此性,不過如金藏礦物,隱而未顯罷了。乙、正覺妙善清淨種子性:梵語叁菩提,此雲正覺。覺而雲正,即正當之覺悟,非邪智邪覺可同日語。善者非惡;妙善即微妙之善,非劣粗之善;清淨謂無染汙夾雜其間;具此叁種之德性,寄于第八阿賴耶識之中。阿賴耶識曰藏識,亦含藏一切清淨無漏種子。吾人雖具此種子,但根莖枝葉猶雲有待,所謂藏而未現行者也。孔子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向來舍藏而未用行也,即行佛性也。

  二、雜染性──有五:甲、非善不善異熟性:非善不善即中立性,在佛學上曰無記性,此性在通常曰自然性,在儒家即天命之謂性之性。何謂自然性?謂吾人各因宿生之業因、業緣、業力,而有今生之業報或業果。因前生業因、業緣、業力複雜已極,現在異時而熟──異熟──,即時經長久而成熟,吾人不察,不知其所以然,特字之曰自然性。佛學上不許有自然這名詞,只說非善不善異熟性。何謂天命性?通常曰秉賦天性,謂人性秉爲人,畜性即秉爲畜,各各不同。在人性之中,又各秉厚薄壽夭之不同性,即業報性──隨業受報之性。有二:如左表。

  一、真異熟──第八識自體

      ┌根身──正報──有情世間

  二、異熟生┤器界──依報──器世間

      └前六識一分

  乙、可善不善俱非之種子性:真異熟、即第八阿賴耶識之自體。阿賴耶識能藏一切種,爲産生萬有之潛勢力。孟子上有個叫做告子的,他說:“人性無善無不善”。只講到佛學上的異熟生。孟子自己說“人性善”,只談到佛學上可造善之心,尚未談到可造最高之善。荀子說:“人性惡”,僅談到佛學上可造不善之心,尚未談執我之心。丙、執我之非善不善性:第七識執我,認自我存在牢不可破,其所造之業非善不善,根本上從執我而起。丁、造業之或善不善俱非性:造業即動作業事,業有叁業:即身業、語業、意業。孟子曰:“恻隱、羞惡、是非、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此四端人之造善業也。通常說業,以爲是不善,實則視聽言動無非是業,如工業職業等,並非不善者,或善、或不善、或非善非不善,均前六識一分所造。戊、最能求知創作性:唐裴休作圓覺經序曰:“諸天正樂,修羅方嗔,畜生有獝狖之悲,鬼神沈幽愁之苦,整心慮而趣菩提者,惟人爲能”。所以此性爲人類之特性,他類無之。昔賢雲:“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意謂做人而不遇佛法,等于不做人,虛生浪死,蜉蝣兩間。佛法而不遇人聞,則雖有佛法亦可惜!此中有六:一、意識:人類特性,最多思維,能求種種之知識,凡見到聽到都能積爲觀念,再由觀念推出許多理論,而成爲理智的創作的特性,此特性從意識總機關發出。二、文理:理以文顯,文能載理,文字的根源,是從前結繩記事的符號,也可使人增長求知創造的特性。叁、大腦:人之頭大,異于其他。四、立身;人爲立體的動物。五、手:兩足可單獨駐立,讓兩手可作他事。六、火:人能使用火,也有很大關系,現在所謂鋼鐵文明,亦由使用火造成。以上依佛學分析人性,大概如此,次略講修證:性若全善,何修證爲?本不可修,遑言證詣!因有求知創作性,方有引發正覺創顯真如之修證可能;因有不善惡劣性,始有進攻執我清治染雜之對治的必要。有七:一、善用求知性以理解信向純善性:依理解純善性而信向之爲最高目標,以達到其圓滿究竟爲目的。無此理解基礎,雖有趨向,亦不能直到佛法之修證,故此第一條須特別注意。二、善用創作性以勇作善業止不善:青年人對于自己的創作性,須好好利用,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叁、集中善行理解力進攻執我性:集中雲者,如國民與軍隊的集中,便生偉大之力量,單散則否。吾人善行理解,必也集中方有進攻執我性──第七識──之最高能力,否則便投降于他了。理解是從禅定所生之無我觀、法空觀等智慧。四、積高善行理解力引發正覺性:善行高,理解力強,如春天之陽光,可引發生之種子生起。五、突破執我性,生起正覺性,創顯真如性。六、洗除執我習;清治雜染種增長,增顯純善性──初地至十地。七、異熟性空,雜染性盡,圓滿純善性──佛地。

  末媵一偈雲:“一反自性成真佛,叁省吾身學古人,悟得本空好勤拂,永令明鏡絕纖塵”。此偈攝人性之分析與修證盡。

  諸位乘此息仔肩之時,正好學佛法,將來還可與各位通信討論;如有機會,還可與各位再談。二十一年九月叁日。

  (見海刊十叁卷十二期)

  

✿ 继续阅读 ▪ 人性可善可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