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關于“淨土叁資糧”
信、願、行即爲淨土叁資糧。修淨業若無這叁種資糧,肯定修學難以成功。
信爲道源功德母,沒有足夠善根和慧力的人,往往信得不真切和堅定,肯定用功不得力,自然見效緩慢。因此,我們平時要多花力氣培植自己的善根才是。願即是發願,替自己立一個誓言、定一個目標的意思。淨土宗的“願”則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不過,許多人發願都不是單求自己往生成功就算了,而是爲了衆生——希望往生成功後乘願再來俗世,盡一切可能和方便普渡衆生。行則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如法修行。
心中有彌陀,必與這樣的空間和境界相應。我們如果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即是證得不退轉果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有不退轉果位的人再入俗世也絕不會迷失自己,將來注定成佛。打一個比方,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象考取了一個學位(不退轉),那裏仿佛是一個由阿彌陀佛主持的修佛的中轉站或培訓學校。只要如法修行,人人都可以去那個地方,人人都可以在那兒繼續修證佛法。
曾有人問蓮池大師:“一個人不信淨土,不願修念佛法門,恐是此人福薄?”大師答道:“確是此人福薄。”沒有大福報的人,不會遇到淨土法門,就是遇到了,也不會對它生起信願行。十方諸佛,雖有無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渡一切的衆生,然而我們若不信這種義理和方法,他就沒有辦法渡我們。這猶如電視臺全天候廣播,可是我們不願扭開電視機便看不到其節目一樣。在這裏,我主要講一下“信”的重要 。
佛門的這個信是依智慧,而不是迷信。“信”有多種含義,信自、信他、信自他不二、信因果。首先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來就有著與諸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迷失了本性、本覺,只要去掉妄想和分別執著,立刻就能恢複原有的德能,與佛一樣。其次信他,“他” 是指釋迦牟尼佛之傳法和阿彌陀佛之大願。最後是自他不二,因爲我們本覺自性與諸佛實相原本一體,對于修淨土而言,則是自性彌陀于他性彌陀一體不二。信因果,哪怕是深信以散亂心念佛,尚且能夠成就將來的成佛種子,何況一心念佛,豈有不往生成功之理。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就好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
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念佛的心要只有九個字,就是:“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願和行很好理解,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