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漸教與進化論
太虛
──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講──
一 進化論在現代思想中之變遷
自昔思想界對宇宙萬有的觀察,有四派主張:一、亘古不變,二、循環消長,叁、退化,四、進化。主進化者非始于近代,如古希臘之額拉吉來圖哲學,與中國一派哲學所謂由椎輪而大辂、由茅茨土階而峻閣崇樓,皆言後勝于前。至十九世紀以來,乃用科學方法證明宇宙人生是進化的,將前叁派說法完全推翻,故可雲在現代思潮中,是進化論獨霸的時期。然于近代進化論中,又有唯物論系的、唯心論系的、組織論系的叁種變遷,愈後的主張比較以前的完善。茲分舉如次:
甲、唯物論系的進化論,約有四派:一、達爾文、拉馬克之生物進化論:兩氏均根據唯物主義──即十九世紀一般科學家依理化學研究之結果,斷定一種原子之質與力爲宇宙萬有的基本,此原子能創造一切而不待他的創造,由此原子組成星雲、太陽系、地球,以至礦、植、動物而有人類,都是原子的質和力之作用,推到精神思想也是此質和力的反應,是爲唯物主義。達爾文、拉馬克雖非理化學家,而亦以此爲根據──,乃于生物的變遷作進化之主張。但關于進化的原因,達氏謂由于生物同類競爭,優者生存,劣者淘汰。拉氏則謂生物適應環境者存,不適應者滅。兩說微別,其謂生物種類之由來,系從簡單而趨複雜,則無異致。然此兩氏專爲生物學上的解釋,尚未應用到哲學上、社會學上去。二、孔德、赫胥黎、斯賓塞等之宇宙的社會的進化論:乃將甲派學說推衍擴充,如孔德之實證論,赫胥黎之天演論,斯賓塞之綜合哲學,均承認原子本體說。由此原子之質和力相吸相抗,而成此宇宙,演進而至人類,建此社會。又推到將來人類社會幸福圓滿的黃金世界,而成其哲學上的進化論完全系統。叁、馬克斯之社會的階級鬥爭進化論:其根據亦是唯物說,但只從社會經濟上著眼,以爲人類進化主因在經濟。經濟上生産手段起一度變更,則社會文化上有一度進步。
而社會間自過去到現在乃至將來,都有上下兩層階級相對峙,下層階級與上層階級鬥爭致勝之結果,社會隨以進化。此後又有新興的下層階級爲二次爭鬥,由是爭鬥不已,則社會進化不已。馬氏雖亦屬于唯物派,其學說卻還另有一根據,即德國赫格爾用其正、反、合的辨證法所演出之人文史觀者。在赫氏的時代,正是德意志帝國新興時代,故謂現代世界文化之中心,已由巴比倫、埃及、印度、中華、英吉利、法蘭西、而移轉到德國。馬克斯所說爭鬥而成的進化,大概引用赫氏此種辨證法。四、克魯泡特金之生物的社會的互助進化論:此派反對競爭之說,大致謂生物及人類社會之進化,由于互助互愛。征諸一切生物,同類不互助者,雖強大、智巧必滅,而能互助者雖弱小愚拙亦存。克氏學說所根據,仍是唯物論,不過見到質和力另一方面的作用耳。以上四派,均以十九世紀根據原子本體說之唯物論爲出發點,在最近歐洲哲學界中已是落伍者,在新物理學上已無成立之價值,起而代之者有以下諸說。
乙、唯心論系的進化論: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爲此派傑作。主張宇宙本體爲一種“精神之流”,常在創出新生的過程中;精神極緊張時純全是心理的世界,精神懈弛時乃有物理的世界。譬如然放火炮,當其沖激上升,只見光明──喻精神──;漸漸散落,乃爲渣滓──喻物質──。並斥前唯物派的進化論無進化可言,謂彼以不變不滅之原子爲萬有本體,那麼宇宙之間只是一些原質及力,搬來搬去分合聚散而已,既初無此新的質力發生,何能說是進化!柏氏學說全以哲學理論反對唯物主義。丙、組織論系的進化論:此派根據二十世紀新科學,澈底推翻原子本體說。據最近科學實驗之結果,原子非不變不滅的,非獨存的,仍有待于其他的條件爲之組織──電子及時、空與格式等──;推之其他,複有待于其他的組織。故物質不爲宇宙本體,而唯是現象;物理如是;心理亦然。心之現象亦待種種條件組織而成。證以愛因斯坦之相對論,凡物因主觀之心與時間、空間之不同而成變異,可知心、物皆是組織而成的。此說頗近于佛法之衆緣生義。但此論系中,又有微別之二派:一、突出的進化論:謂只要條件具備,就突然有個或物或心的“新有”出現。批評柏格森之說雖足推倒唯物派的進化論,然但有新生而無程序,仍不足以進化。而此派主張,則有依物理而生命,依生命而心理之次序,故有進化可言。二、全化的進化論:此依柏氏新創義及突出論程序義,更加一番可說爲進化的標准義。謂有一些的組織條件具備而有物理,再加一些組織條件而有生命,更待組織條件完備而生起心理;生命支配物質,心理支配生命,乃有所謂理性,有所謂人格。多一番組織,即向更完全的方面進一步。以由不完全而漸進到完全的標准上,乃能充足說明宇宙萬有所以在進化之理。
二 佛教對于萬有變化的觀察
佛教外之各宗教,對于宇宙、人生觀,多主退化說。多謂今不如古;或雲世界人類由天國墮落而來。佛教不然,對此觀察有四點的分別:一、異生的流轉:異生、指六道的凡夫衆生,當其未覺時,隨所造業之善惡而趣升沈苦樂之異類,佛陀觀之極可悲憫,以其爲不定的循環起伏故。二、二乘的還滅:聲聞緣覺已超凡地而臻聖域,推溯身世來由,生于無明,爰從事斷除一己的無明,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而得解脫。佛對二乘聖人的宇宙觀,乃在將異生的流轉還溯其源而滅之。叁、菩薩的進化,菩薩發心利生成佛,一方面滅除無明,一方面趨修佛德,經過叁阿僧祗劫長久的六波羅密行,一步一步地上求下化。同時、並引導一切衆生,跟著止惡修善,向最高尚最圓滿的標准──成佛──作去。故此菩薩地之發心行事,乃可謂之真進化。四、佛陀的圓常:菩薩經過信、住、行、向、地、五十五層階級而證佛果,就進化至極而到究竟的地位,橫遍豎澈,莫非法身矣。然此中所應注意者:異生發心、二乘回心修菩薩行,皆有進化到佛果的可能性。
叁 大乘漸教之進化論
教者、佛之教理。言漸教者,對于大乘教有一類主張頓超說者而立。頓超者,由凡夫地一躍而登佛地,既無進行之過程,即無進化可說。惟漸教循序漸進,乃足雲進化。此段分八項說明之:一、括人、天、聲、緣、菩、五乘的漸教,即佛法全部的教理。進化的時間不局于一世,空間不限于一界,近世之全化進化論──囿于人類──猶望塵莫及也!二、舍惡趣向善趣的進化:人天爲善趣,修羅、畜、鬼、地獄爲惡趣,凡人存心行事不合理性爲惡,惡的人生當然與惡的宇宙相應,于是墮落惡趣。反之、合乎理性爲善,做夠人生道德,成就儒家所謂賢人、君子,即與善的宇宙相應而生善趣。舍惡趨善,是進化義。叁、舍邪見起正信的進化:凡與大乘究竟的佛理相違之見,皆屬邪見,而發菩提心者爲正信。信又有立志之意,謂立定志向圓滿佛果,即是發菩提心,即是正信。舍邪起信,是進化義。四、舍俗世求真常的進化:菩薩修學到初地以上,乃不爲俗塵所染而一心向求真理,背塵合覺,是進化義。五、舍下乘住上乘的進化:菩薩中道疲厭,或生自求解脫的下劣之心;至七住位以上,則退怯之念決不複起。舍下住上,唯進無退,是進化義。六、從解行入親證的進化:前此皆是菩薩依據教理而生悟解,由此悟解、從事修行之進化途程,對于法性法相之實境,尚未親切明證;迨從七住而至初地、始真見道。到此地位,乃可說名真是菩薩。從行入證,是進化義。七、從菩薩至佛陀的進化:由初地到十地,菩薩隨分修行,隨分親證,如舟順流而進,直至成佛乃得圓滿,是進化義。八、從佛陀度有情的進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雖進化至極,若有一衆生未得度者,佛不舍棄,隨類教化,使其循此漸教的軌道,鹹能進達圓常究竟的地位。故佛證果之後,就度生一面觀察,仍是進化義。
四 大乘漸教有圓滿的進化理論與事實
在第一段所述近代最新的全化進化論,雖通緣生義、及漸進漸圓義,但局人類的心境,以人格爲最全標准,而無一最高上、最圓滿的恒常究竟標准,爲人人向上進步之的。以佛理判之,仍屬異生的轉化而非進化。唯大乘佛教,昭示吾人已具有自覺心,及觀萬有通叁世的理智──理論──,依此自覺心以運用其理智,改正其一向不良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止所當止,作所當作,以修學具體的梵行,努力向上,曆劫不退,終可曆經進化階級而至于究竟。故唯大乘漸教有圓滿的進化理論與事實。
(濮冠雲記)(見西來講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