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成史觀

  緣成史觀

  太虛

  一

  ──十九年十一月在巴縣監獄講──

  承縣長與典獄長等邀來講演,因向知各位對于人群社會之改造很具熱忱,特將佛學之可應用人生實際之改良者與各位談談。

  我前在德國柏林講學時,曾遇一研究經濟學者,他說:他對研究經濟學之結果,認爲馬克斯之經濟學不甚圓滿。蓋馬克斯雖爲德國人,當其著書時則在倫敦,其感觸者皆爲倫敦之環境,故其經濟學之取材,完全根據倫敦社會情形之報告與調查表。然倫敦之社會是工商業最先進、最發達之社會,其情形之顯而易見者有其兩種:一爲少數的資産階級,一爲多數的無産階級。由生活之不平等,顯然有兩階級之對峙,故其經濟學,以資本爲掠奪而來,主張階級爭鬥,以收爲社會公有。但其他歐、美、亞各國之情形頗不相侔;僅根據倫敦一特殊市場之社會情狀,而決定改革全世界經濟之辦法,其立說之基礎不能穩固,可想而知。且對于倫敦社會,亦僅爲片面之觀察,不能完全適用。故其經濟學,實犯論理上以偏概全之錯誤。然此經濟學者,又表示對其唯物史觀,卻承認爲社會哲學的真理,以爲社會變遷完全是以物的變遷爲主因。我當時告訴他說:你于經濟學研究很深,所以知道馬克斯經濟學有偏缺點;若于哲學方面亦能作一番深切之研究,將亦發見馬克斯唯物史觀的偏缺毛病。

  複次、本年在北平講佛學時,有許多大學生來聽講。有持陳某在天津大公報上的一文──大致謂:他的思想是根據于物的,而且東西洋學術與人類之道德亦皆是以物爲根據的──,來問我對他這一種議論的意見。我當時遂有答複的一番談話,亦曾登載于大公報。大意謂:他說根據于物,須先認清甚麼是物。中國的“物”之一名,可成爲一種很普泛之意義,自桌、凳之爲物、地球之爲物,以至心的現象之爲物,與虛空之爲物等,莫不可以叫做物。物乃是一種概念或意義,而與佛法之“法”的名義相同。如此、則思想名字言說所及之意義,無不是物,則亦無根據于物或不根據于物的區別;說根據于物,不等于廢話麼!世俗所謂的物,大概是指見得到、拿得到的,若一個人身、一間房屋、一個皮球等,即謂爲物。然在科學上觀察起來,所謂物,不過是長短、廣狹、深淺、輕重等可測量的數量,其次、則軟硬、澀滑、色、聲、香、味等感覺之現象而已。然感覺現象隨感覺之不同而異,無普遍之定相;而測算到的數量雖較爲固定,然亦爲意識上的現象而已。除感覺到的現象與測算到的數量之外,實別無所謂的物的存在。世俗所謂的物,不過綜合感象與數量所構成的各概念而已。所以英國的羅素謂:心或物,都是感象與數量的構成品。根據此種最新的科學,舊時所謂唯心論與唯物論,皆不能成立。故現今哲學有趨重組織論之勢,謂一一事物皆爲許多關系條件所組成,如原子爲電子集成之問題,而電子亦無離開其集團而單獨存在的。由是、存在的皆團體,而集成團體的因緣,又甚複雜而交互出入相通。

  從此意義上看來,即與佛所謂一切事物皆由衆多因緣所生所成者相同。以之而爲宇宙人生社會之變化的觀察,則向來說爲唯心史觀的、唯物史觀的、唯理史觀的,皆據一方面爲立足點,以偏概全,不無錯誤。但人之運用思想,如人走路一般,爲便利起見,有歸納成簡單公式,以爲趨向標准的需要。然由此雖得一時便利,而如果偏執一邊徑行直前,則往往利猶未見而弊已先現。故吾人雖不能不有一種基本的思想,以爲動作的標准,而不可不求之較爲圓通貫徹的思想。由此、我今來介紹一個“緣成史觀”。

  緣、謂許多關系條件,由許多關系條件完備的聚集以成爲各種事物,故名緣成。由衆緣于離合、聚散、生滅、增減、時時變化,而事物遂亦時時變化,故謂之宇宙的緣成史觀。人生爲宇宙中之一部份,故人生亦由衆緣關系而成種種之變化。不過、人生因有了人生特殊的函素與組織方式,故又特成人生的緣成史觀。說到人生社會史觀,在中國曆史上的觀點是政治的,可名爲政治史觀。政治有了變化,而全國因之而有變化。若叁四百年以前之歐洲,及紅海兩岸諸國,可說爲宗教史觀;因其時此各民族之觀念與行動,皆隨宗教而轉變的。又若德國之畢斯馬克謂:德國之能戰勝法國及建立聯邦,是由小學教育之普及,故亦可謂爲教育史觀。至于近代歐美的社會,以趨重于經濟,乃成爲經濟史觀──馬克斯的唯物史觀亦其一種。所觀察的,雖皆爲整個社會的變遷,以其所依以觀察的根據點不同,而其所見到變遷之情形亦異。如各人在各方面觀察桌子,其所立之方向不同,或光線與視覺等等不同,而其觀察到之現象亦有不同;故如上政治史觀等等,皆不能得到社會變化之完全真相。舉凡學術思想,往往因少數人之主張不同,致社會蒙其影響。若知政治等等皆爲致社會變化的衆緣中之一緣,而建立爲社會的緣成史觀,則較爲平實可靠,且圓滿可通矣。由宇宙以至人生、社會,皆爲一貫的緣成史觀。以之應用于實際行動,則見一個人、一階級、一國家之利益,皆由衆人、衆階級、衆國家的互相利益關系所集合成功的,並不能離開對方的種種關系,而得有此方之利益存在。故一舉一動所發出之各種言論思想與實施工作等,皆足影響到其他的各方面去;故欲此方之利益,須兼謀其他各方之公同利益方能達到,絕不能以損害他方爲手段,而可達到自方之利益的。此所謂:利他則成自他兩利,害他則成自他兩害也。如戰爭、爭鬥以損人益己爲目的,然歐戰之結果,敗者固覺痛苦,而勝者亦因生命財力之損失,其感受之痛苦殆不亞于敗者。故須與其他國家謀共同之利益,方可實現國際的和平安樂,以至得成大同的世界,完美的社會。能根據緣成史觀而應用到人生道德行爲上,實爲改善人生社會的光明坦途。我此說、是根據于佛學中“諸法衆緣生”之一言的,而各種佛學大抵皆是闡發此一言之義的。諸君如感到興趣、要想研究者,請從各種佛學書中去研究!(克全記)(見海刊十二卷一期)

  二

  ──十九年十一月在成都臨時執法處講──

  今天應劉處長之邀,來此向各位──指被禁人等──談談佛理,我很欣悅,而且是很願意的!因爲現在世界惡濁,社會虛僞,有些人于此環境中,見到或承受一種--自以爲是的--理論;根據這種理論,發爲言行。察其用心,甚爲真實,作事甚爲努力;無如他們所執之理,並非真理,故反不爲社會所容而受束縛;到這般情形,言之可悲可憫!如今要抛棄從前誤執之理,只憑那番真實心,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改作人己兩利的善行,由是漸次的和平的棄邪趨正,方能完成優美極樂的世界。佛理上真美善的境界,非憑真實心不能達到,所以我今天亦樂于向各位略談一二:佛學上所謂真理,並非佛個人所創說,而是萬事萬物原來如此的真實性相。真相雲何?就是宇宙萬有,非由其外或其內、一種單獨原因所造成,每事每物,皆由許多關系條件──在佛典上謂之緣──充足完滿而後發生,故宇宙非神造、非唯物、非唯心,乃衆因緣展轉變化而成立。宇宙如此,人生亦然。大之說到國家,說到社會,小之說到各個人,無不待種種關系條件而存在。由此原理,推察人類曆史,可謂之曰緣成史觀。須知諸法衆緣生,並非有單獨的本體爲之主宰;談到此間,就該知道唯神論、唯物論、唯心論之錯誤。中世紀以前,歐洲人多主唯神論、認爲一神創造世界人類衆生;至十六七世紀以後,始知唯神之說,在因果律上不能成立,于是多數學者主張唯心,以爲宇宙乃由人人各個的精神所顯現;至十八九世紀,科學比較進步,唯心論因無實證而被推倒,乃有唯物論起而代之──從宇宙說到人生,都認有簡單獨立的物質爲基本;又于此中,注重經濟,而認生産方法之變化,爲社會變化之原因。然此種種,都是落伍的舊思想,入二十世紀以來,科學更爲進步,最近的相對論,已證知物理的現象,皆由時間、空間、主觀許多關系集于一點而顯出,其中有一關系變更,則物象隨之變更。哲學據此而有組織論,這就與佛理中緣生之義相接近。概括的說,就是宇宙人生,不是唯麼唯甚所能表現,而是各個體相互之間,都有許多待以成功的關系。以上是談理。

  由此理論,見諸行事,既是一切彼此爲緣,便無敵對,既無敵對,就用不著爭鬥;欲爲一部份謀利益,必須爲其他各部份謀利益,各階級與各個人都是如此。有人認錯,以爲損害他部份,方能利益我的一部份,實屬大謬。依上緣生之理,他部份都是我這一部份成立之緣──我對他亦然──。那末,害人的結果,必至人我兩害。所以、對他方面,斷不能認爲敵對而起爭鬥,行爲總須存普遍利益的心,行普遍利益之事,方能達于佛學上──就是真理上真美善的結果。(克全記)(見海刊十一卷十一二期)

  (附注) 原題“臨時執法處禁閉室中之說法音”,今改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