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華文佛學分科研究編輯啓
太虛
佛書之結集,初爲梵文、裴立文等。而梵文既殘缺不全,則今世研究佛學之依據,要唯錫蘭之裴立文者,中國、日本等之華文者,西藏之藏文者而已。經典之考證,雖以裴立文者爲最可貴,然僅保存小乘叁藏;藏文之所譯,質直或過于華文,而其譯本或互爲有無,若華文之成唯識論等即非藏文所有,雖不能謂華文佛籍之價值高出于藏文,然亦可相爲伯仲。近中國人之作佛學研究者,有好爲骛外之習,見西人僅從事裴立文、藏文、梵文之研究也,輕視華文所傳,殆將謂佛學必須從裴、藏、梵文以研究者,吾竊以爲不然。
蓋華文之佛藏,乃爲漢季至宋初七八百年間,華、梵以及諸土古德傳譯之精英所萃。偏缺之裴、梵原典,與異譯之藏文,雖可資參證,亦應出于十分慎重之態度;而且必對于華文大藏,已周覽無余而精研有獲者,始能有此資格。若身爲華人,于華文佛書初未窺閱,或僅涉獵一二,辄摭西人或日本人牙慧,輕議華譯,則殊爲不倫!故今有矯正此種風氣,提倡博究精研華譯佛藏之需要。
中國之古書,大抵皆同希臘古哲學家之著述,包有各種科學或科學材料,而未嘗分門別類以組成各科之科學。然最富有各科科學與各家哲學之精蘊者,莫過于佛藏。但在西洋近代,則論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以及生理學、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等,皆已離哲學而成獨立科學;哲學之保留者,僅爲玄學之部、認識論之部、與價值論之部,故以今世學者之眼光而觀察佛學書等,終嫌囫囵而缺乏明晰之條理。致不能將佛學分流入各科科學,以多開方便法門;亦不能吸收各科科學之新材料,以充實佛學內容。論雲:“菩薩于佛法,當于何求?當于五明處求”。明者何?明確知識之謂也,科學之謂也。除內明爲佛學之哲學而外,因明、工巧明等,要皆爲理論科學、實用科學之科學也。今欲將佛學普遍注入現代思想中,更咀嚼現代思想界中各科學之成果以消化爲佛學,使得成現代思想中之活佛學,蓋非複解釋古佛學書,或作爲概括之論所能奏功。必也依大藏佛典爲原料,從各種科學之立場,分門別類以爲采集之研究,更憑其研究之所得而組成各科科學,乃可提供現代思想界中各科學學者之參考。又使研究各科科學者,皆得分途進入于佛學,于是乎佛學乃成科學之哲學,佛教乃得成科學之宗教,以之綜合現代之思想而建立現代人類之新信仰。
然茲事體大思精,必須由多數學者,于各科科學有專門研究,及同時于佛學有精博研究者,分途以從事方可。乃公布其所擬各學科及研究編輯之方法,請國中各科學專門學者,向佛藏分別以研究編輯;若夫出版之事,則佛學書局當任其責焉!
一、學科
甲種 │乙種
佛學與數學 │ 中國佛學
佛學與理化學 │ 禅宗、天臺學、賢首學及其他
佛學與生物學 │ 佛教通史
佛學與心理學 │ 佛教聖典
佛學與論理學 │ 經要、律要、論要、雜要、備于一
佛學與倫理學 │ 冊,例如耶教聖經
佛學與社會學 │ 佛學與中國文學
佛學與教育學 │ 佛學與中國文化思想史
佛學與經濟學 │ 佛學與婦女問題
佛學與政治學 │ 佛學與美術等
佛學與法律學
佛學與宗教學
佛學與哲學
二、方法
認定一二種學科專注以爲研究,博覽全部佛書,搜集以求材料,整理所獲成績,編輯以成學說。民國十九年四月釋太虛擬(見海刊十一卷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