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社意趣之概要
太虛
──民國七年秋作──
人者生于盲動,先昧其圓常成就真實之覺性,迷惑馳逐于諸境界,故其心不能安甯滿足,而恒有種種希求,試條舉之:
一、于個人之希求──飲食、男女、富貴、壽考、威權、名聞、安閑、逸樂及死後之存在與安樂等。
二、于家族之希求──富貴大而久,子孫多且賢。
叁、于國家之希求──富庶強盛、安固整齊、善良尊榮、及博大悠久等。
四、于世界之希求──大一統、永和平。
會歸此種種希求而成一大公例,則人生共同唯一之目的,要不外求幸福而已矣。然非大自由、真平等,則幸福之目的不得達到。爲達到此共同唯一之目的,故隨其性習之不同,成各種之主張,如下:
一、宗教家之主張──儒、道、耶、回、梵,及其余邪教。
二、哲學家之主張──西洋、印度、及中國之諸子。
叁、科學家之主張┐
四、倫理家之主張│
五、教育家之主張├大概均限于物質範圍
六、法律家之主張│
七、政治家之主張┘
因人心自然之要求,依上各家之主張者實行之,未嘗不能得效果于一時一處。且通而計之,其增進乎人群之幸福者,亦非淺鮮。然皆未能究本窮源也!是以一治一亂,愈演愈烈,循是糾纏之迹,終無解決之期。以佛理衡之,長此以往,人類慘禍,將有百倍于今日者。揆厥由來,全屬吾人迷于妄情,不悟真理之所致。真理維何?覺性而已。求證覺性之道,舍佛誰歸?
梵語佛陀,華言覺者。何名覺者,謂有全德全能之大智,圓通圓明之大慧,安人利物之大慈,救世度生之大悲也。本此四大,乃流爲世間出世間之五乘佛法:最近者曰世間乘,世間乘者,人乘、天乘也。發明由一切衆生之自業力、共業力,相牽相纏,遂成萬有生滅之流轉,與六趣升沈之輪回,天、人、鬼、畜,皆不能不聽命于因果之支配。夫流轉輪回之理,古今東西聖哲所公認,中外古書所載因果報應之事,累累不絕,今以西洋之心靈學派、靈魂學派,及今中國之圓光、扶乩等得其證明者,益成堅確。故欲求人類之幸福,非依佛法真正之因果律,力行止惡修善之道不爲功。而于個人、家族、國家、世界諸問題,亦非明佛法自業與共業所成之因果,必無究竟解決之道。然世間乘乃佛法權宜之教,未罄悲救衆生之本懷也。蓋衆生流浪于人天界內,一旦因迷入迷,又將墮入陷阱而不可拔,故進之以出世乘。
出世乘者,聲聞乘、獨覺乘也。其義別詳。然以世間乘對治完全不知自覺之衆生,令知業果相續,獲人天果而免叁途之苦。又以出世乘對治世間,使超凡入聖而獲涅槃之果,皆未臻其究竟,乃進之以圓滿乘。
圓滿乘者,菩薩乘、如來乘也。菩薩乃如來之因,如來是菩薩之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謂之一乘常住因果,即佛之大智、大慧、大慈、大悲也,亦即吾人圓常成就真實之覺性也。
故佛學爲向上之學,爲積極之學,爲救世之學,爲進化之學。學佛者,即學佛之大智、大慧、大慈、大悲也;即令人心得實遂其種種希求而各臻乎究竟圓滿之域者也。故學佛可以安身,可以立命,可以修己,可以利人,可以齊家,可以治國,可以平天下,可以救衆生,可以超生死,可以出輪回,可以成賢,可以成聖,可以成仙,可以成佛;吾無以名之,名之曰法界如意寶藏。大求大獲,小求小獲,不求不失,求必得之。茫茫大地,芸芸衆生,其心不能一日無求,而終古無所歸宿,苟一旦悟至高、至美、至精、至深、至廣、至大、至博、至厚之道莫如佛,則知真歸依處端在乎佛,學佛之心必沛然莫能禦耳。
夫學佛者,學佛之自覺,學佛之覺他,學佛之覺行圓滿。然方便門多,學者可隨自機宜而擇其一,即得以之自修亦以之度人焉。約中華所傳承者言之:
一、南山宗之法門──律宗──────────────基
二、少林宗之法門──禅宗────────────證┐
叁、開元宗之法門──密宗──────────密┐ ├道
四、廬山宗之法門──淨土────────信┐ ├教┘
五、慈恩宗之法門──唯識──────相┐ ├顯┘
六、嘉祥宗之法門──叁論────慧┐ ├法┘
七、清涼宗之法門──華嚴──始┐ ├性┘
├智┘
八、天臺宗之法門──法華──終┘
修學八宗,深入其一,皆可會歸玄極,返本還源,而成就不可思議之神功妙用,遂人心種種之所求,使得安甯滿足,從有求以入無求,得大自由,獲真平等。佛法有如此種種功德,種種能力,種種方便,種種利益,故無論何人皆應學佛。而吾人既知學佛之利益,尤不得不推所知以及未知,使皆知學佛之利益而學佛,此覺社之所由緣起也。敢持斯義,告之天下之人,不我遐棄,盍興乎來!(見覺社叢書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