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面目·5:所謂的“佛教”

  5:所謂的“佛教”

  佛教中的“教”,其本義是教育的教,佛弟子均稱釋迦牟尼爲“本師”,所以佛與我們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師生關系。所謂宗教之說,實爲一種世俗流變下的産物。

  佛教中的許多儀式、形式只是一種人爲創造的載體,因爲任何內容總會以一定的形式爲載體來表現。比如當初佛門拜佛像本來僅是爲了表示對覺悟者、智慧者的一種恭敬和紀念,有見賢思齊、自省、反思的性質(宗教界則稱之爲“忏悔”),但這種方式在民間流變到後來,同原始民間信仰中的迷信色彩雜揉在一起了,許多人燒香拜佛,僅是以求自利,爲了消災納福。這一切,都是一種佛法在世俗中流變、宗教化的結果。所以我們從這個意義上講,講佛教是宗教也沒什麼不妥。

  “佛由自主,魔由教生”——衆生皆有佛性,每一個生命,本來就具備成佛的一切機製和屬性。好比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成爲大學問者的可能性一樣,只要我們肯努力進取,我們就能成功。佛學是門活活潑潑的學問,本來就應該同現實生活打成一片,如果僅僅蛻變成了宗教的儀式或形式,或雜揉一些原始民間信仰中的迷信色彩,這根本就不合符佛學的本來,這同“魔”(假言)就不會有什麼分別了。這些流變的原因,自然導致了許多人對正信的佛教産生誤解、誤讀,也使一些不如法的修持者投入僞氣功或邪教的懷抱,有的還誤入了魔障。

  客觀地說,世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佛門也好,塵世間也罷,總會有敗類,有參差不齊、龍蛇混雜的情形。誠如人們說腐敗一樣,如今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有腐敗份子,佛教中自然不會例外。

  現在有個別的寺廟已不大做佛事,忙于抓商務找錢,攀比香火旺不旺,很少講經說法,不大注重利益衆生,非常貪圖供養,要不就是做佛事要收費,幹什麼都明碼標價,成天僅講究或迷信一些形式、儀式,這智慧和慈悲的心腸究竟還會剩下幾分呢?有些出家人的言行已不是在彰顯佛教,相反是爲佛教抹黑,一些在家居士信佛即是蛻變成了回避現實,求取自利的迷信樣式,在義理上根本不明了佛學爲何物。如此種種,從而使得衆生疏遠了佛學,甚至謗毀佛學。我個人以爲,如果佛學對國家與社會,時代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個人的心性與操守等毫無幫助與提攜的話,這實在是一種佛門的沈淪(注:本小冊子裏的“心性” 是沿用一種世俗語義的習慣,僅是指心識的狀態 )。

  在釋迦牟尼時代,爲了專心、專業地修證佛學,更好地普渡衆生、利益衆生,出家人可以不事生産,且佛弟子們多爲實修實證的聖人,衆生供養他們可以培育自己的“福德”。但他們所接受的供養僅爲衣物、器具、食物、醫藥等。即便世俗中人或在家居士們要行大的供養(錢、物或房産),純粹也是人們自己生發出了此功德之心,不存在出家人主動索取或貪著的事。而且出家人以乞食爲主,處所不定。雖然如今時代變遷了,佛門也不一定非依循或恪守古印度當時的一切,但出家人總是應以修行渡人爲首要任務的。“僧”原義本是表“清淨無染” ,佛弟子若不能自淨其意,又何有清淨可言?由是佛弟子自身言行欠佳,引得衆生謗毀佛門,這可真讓人痛心呵。

  不過,歲月悠悠,大浪淘沙,真正的金子永遠不會褪色,我始終堅信正信的佛教,真正的佛弟子是永遠不會沈淪變色的。

  我個人以爲,針對如今的時代大背景和衆生心性等實際情形,佛弟子若真想爲佛教增輝或正名,首先就要明白修行不能耍把戲和執取一些刻板的形式,關鍵要在于當時的那個“心意”生得是否純正。若沒有這個純正,一切都是白搭。另外,佛門中的某些弘法者即便已深谙佛學之核心義理了,予世法也要一定要學會融通,應當了知許多緣起,懂得真正的善巧方便才行。

  古代的人在其特定的文化與曆史背景下,修行和風俗、禮儀方式等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法不孤起,皆由因緣而生,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不一定非要一成不變,當我們認爲鞠躬最能表達我們自己的恭敬,我們就未必一定要以下跪這種方式。如果我們一邊下跪,腦子裏滿是不好的念頭,我看這種形式也太多余。當然,佛法又分顯教和密宗,無論顯與密,確有一些儀式和形式的表相背後,有其不便或不能言說的“深意”,也就是說顯教在行持上也會含有“密”的內容(反之亦然)。許多內在的東西,的確又非得依特定的形式出現不可,二者不可斷然割裂,初學者的確也不能一概地以表面現象而妄作判斷或橫加指責。

  不過,不管怎麼說,真正的佛教裏面是沒有迷信的,只有世俗流變中産生的各種誤解和歧義。時代在變遷,文化也在變遷,人心也在變遷,若是僅僅恪守或迷信宗教的形式、方式,沒有心性之提高,沒有實際修證,只執著于概念名相上的是非對錯,大家學佛也就學成了佛迂腐子、佛呆子,完全遠離了佛學本來的核心義理,我們的修證就不可能有進步。

  佛法是心法,佛弟子千萬不要僅僅活在一堆觀念和符號裏,或只知道拿這些東西去“衡量” 他人,我們恰應該多要求自己,得努力將這些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心性、還原成我們自己的本能才對。真正信仰佛教的人,一定要以正知正見沖破宗教的“桎梏”,最基本的修行態度和生活態度只應該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心性,超越自己的局限,完善自己的人格,專心如法地修證,最大程度地利益衆生,否則的話,他就是一個僞佛教徒。我作一個並不妥當的假設,若有一天佛教中只充斥著些僞佛教徒,那佛教也就快變成旁門左道或邪教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