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面目·本書的緣起

  本書的緣起

  (前言)

  在這裏,我要先作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本人法名妙澤,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長在貴州。一九九0年大學畢業。于1999年開始修學佛學,現爲自由職業者。

  或是某種層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僅自小到大吃的苦頭不少,且受人貶損、誤解、責難,以及贊揚和誇飾的時候都非常之多,基于這些諸多的原由,我向來就對什麼生命及存在的意義、宇宙、及大自然等存在,各種宗教義理及氣功現象等,有著較爲強烈的終極關注和追究。但令人遺憾的是,30歲之前我一直都沒有找到過令我滿意的答案。我素來喜愛文學和哲學,大學四年雖然學生物學,卻有“才子”之稱,不僅有文章在國內發表和獲獎,還時常在一定的小圈子裏頗占人緣。客觀地講,相對一些普通的同齡人,在人文與宗教方面不僅我的閱讀量較大,且思考方面的功夫也下得不少,可由于我天性好逸惡勞,且不喜體能勞動,骨子裏總有著些虛驕和不踏實的習氣,因而世俗中各方面一直都無所建樹。如此種種,本人自然一直就這麼平平淡淡、按部就班,且又有些自以爲是地、昏昏噩噩在這世上空過了近30載。

  30歲那年冬季,出于一個偶然,我翻閱了一個朋友的一本藏傳佛教的書。當時,我花了一個通宵一氣讀完後,真可謂是喜極而泣,因爲,它不僅狠狠地破滅了一直以來我對自我的那些錯誤的“執著”,同時還讓我知道了世界與生命竟然本來就具備著這麼美妙的屬性和機製!我就象一個一直在暗夜中獨行的人,一刹那見到了一盞溫馨、親切的明燈那樣,覺得生命的一切可能性與自由度都向我迎面走來了,一切都有了可靠的依止……當夜,對于佛學(與世俗宗教無關),我就決定自此做一個如法的實踐者。

   從那個夜晚過後,我開始大量閱讀佛書及相關經典,並開始做功課。其間不僅走過許多彎路,吃過不少苦頭,經受過一些違緣逆境的折磨,同時也有著許多身心方面的改變、改觀,且還有不少“神奇”之事態發生……當然,直到今天爲止,我的修學、修證都尚還淺薄和粗糙。但無論怎樣,我絕不會著意來宣傳某些實踐過程中的“神奇”(盡管它們中有一些事相經得起相關佛典的驗證),我自是明白,無論是智慧,還是生命之潛能,這一切是人本來就具有的東西,我們只能是一步步地“還原”它們,絕不能停滯和執著于任何中間過場或“境界”。本文中我之所以對“神奇”偶有提及,絕不會是爲了談玄說妙,僅是爲了以事顯理,我希望有緣的人們能由此對佛學生出正確的信心、信解……

   作爲一名佛學身體力行的進行者、實踐者,予佛學如此的種種受益、受用,我實在已是一言難盡,故而非常想與天下人分享這些“好處”……同時更想讓更多的人都來了解一下佛學……懷著一個知識分子、文化人應有的良知及濟世情懷,我于2001年夏天發心開始編此小冊子,迄今爲止已易稿五次,其間受到了許多善知識們的指正、開導和鼓勵,由是更想早日與天下人共享佛學這份奇特卻又真實不虛的寶貴資糧了。

   妙澤此舉,一來報佛恩,二來報衆生恩。謹此學習與實證的體會,我願與天下所有的有緣人共勉和交流。若有謬誤和漏洞,還請大家見諒和不吝指教。佛學的義理和實證經驗,浩瀚無窮,妙不可言,絕不是妙澤之淺陋的所能詳盡的。此小冊子之所以命名爲“佛學”,則暗含有“學術、學問”的意味,如此,肯定就有主觀和個人的“烙印”,也就是說,至多旨在傳達一種我個人在“學習、思維和實證”上的可能性。予佛學本身之義理而言,妙澤此舉,只是一個蹩腳的編輯者,一個不見得合格的傳聲筒或載體。因此,敬請各位讀者注意,本小冊子既不可能代替佛學本身,肯定也不可能屬于是在講經說法,它僅是一種基礎性的、介紹性的、較爲膚淺的普通讀物,有心修學之人請務必注意這一點。

   最後,我還要說明的是,本小冊子在編撰上查閱、借鑒和轉摘了一些相關資料,以及一些大善知識們的開示,特此深表感激。其二,我總以爲佛學是我們共同的資源,加之懶惰和恐記憶有誤,恕妙澤就不一一注明它們的出處了。

  

  妙澤居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