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訪太虛大師記

  訪太虛大師記

  太虛大師爲我國佛教界的巨星,他在佛學上深邃的造詣,早已馳名于世界。數年前,大師遊歐,歐洲各國的哲學家,都欣仰他對佛學上的卓識,尤其是比國大學的齊爾教授,對大師的自由史觀與其自由哲學有互相的發明,甚爲崇敬。日昨李協和先生宴大師于黔明古寺,被邀作陪,得識于寺寢。寒喧之余,略談到一些哲學問題。因詢立在佛學的觀點,對總理的唯生哲學有何意見,彼此亦略談及。惟來賓太多,未暇長談,茲將談話錄後:

  問:世界哲學系統,雖然非常複雜,歐洲、中國、印度爲世界思想的叁大巨流,叁巨流的本質雖異,但未嘗沒有相通之點;唯生哲學和佛學,究竟有無相通之處?師:唯生哲學固與現代科學的結論相契合,實則仍不失爲中國的固有思想。佛學來自印度,但到中國後已與中國的文化融合,故中國佛學視爲中國文化之一亦無不可。唯生哲學與中國佛學既爲中國文化,當然有其相通之點,如中國的華嚴宗、神宗各宗派,頗與唯生佛學相近。

  問:佛經常常用“衆生”的名詞,所謂“衆生”是否指宇宙間的一切存在,和總理所說的“生是宇宙的中心”那個生字,是否相同?

  師:佛經上所說的生字,有廣義狹義之別。衆生、是狹義之稱謂,大半指動物及人類而言,有時也指有機物體的生物;廣義方面的生,是因緣所生的生,這生字便包括無機物在內。大約衆生一辭,較廣于總理的“民生”;因緣生的生,或許是總理作宇宙中心的生。但佛學上的生,是無我相的,不執著的,一切衆生都是由因緣而成,具有空性,他們只是一種綜合的關系。

  問:近數年來,唯物辯證法的思潮,流行于青年思想界,唯物辯證法在佛學上也有相當之處否?

  師:唯物辯證法近于佛學的小乘。小乘的觀點,也認宇宙是流動變遷的,就是所謂無常。因萬物既是因緣,當然是色是空,旋生旋滅,宇宙之所以生滅,由于矛盾與鬥爭,但這不過佛學的小乘。

  問:宇宙的動觀,當然不是唯辯物證法所創始、所獨有的,中西的聖賢先哲都是這樣的來看宇宙,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赫那克理他斯的“一足不能兩次涉同一之水”。問題是宇宙的無常之中是否也還有常在;唯生哲學的基點,是動靜的統一,動變之中是否也還有不動不變與動變同時存在?

  師:當然,宇宙無常而有常。唯物辯證法的動觀,剛才說過他只是小乘。佛學尚有大乘,大乘就是主張無常即常。因爲衆生世界既是因緣,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只有在一切萬物中才有其存在,一刹那也只存在于無始之中。所以這個常和柏拉圖的理想不同。在大乘中,有自性的常和連續的常:自性就其自身空性說,連續就其造化發展說。無論自性和連續,並非毫無秩序,這就是大乘的“常”。

  問:西洋哲學中,形而上學的本體,和大乘的無常即常的常有何區別?“常”是否即是本體,“無常”是否即是現象?

  師:大乘的常,不是形而上學的本體,因本體與現象是産生的關系,現象爲本體所産生的。無常卻是由常産生,常就是在無常中,不是無常之外尚另有一常。唯生哲學若果主張動即是靜,那麼、即與大乘的無常即常有相似處。

  問:無常生于矛盾和鬥爭,假如這是宇宙的大法,不是太殘酷了嗎?

  師:小乘或唯物辯證法,只看到無常,只看到矛盾鬥爭;但大乘既以爲無常即常,這其中原有一個理性的發展,矛盾鬥爭便會轉變爲有理性的互助合作。故佛學的本質是大乘,唯生哲學以互助作中心,最與大乘默契。

  問:唯生哲學是入世的,他的昌明,對于中國的文化有裨益否?

  師:唯生哲學是入世的,其實佛學又何嘗不是入世的!有許多人以爲佛學是出世的,是消極的,這是世俗的誤解,這誤解等于把革命誤解爲只有破壞一樣。這都是只看見一面,革命的破壞是爲了建設。其實小乘的無常外,尚有大乘的無常即常,我們不可只領會其一截。唯生哲學將來建立起來,不但對于中國文化有裨益,即對于世界的文化亦未嘗沒有貢獻!

  以上談話,雖極簡略,但頗重要。惟訪大師者多,在酬酢之際,我們談話時斷時續。記錄如有錯誤,俟將來再訪大師時再更正可也。(張鐵君記)(見海刊二十卷七八期合刊)

  

✿ 继续阅读 ▪ 向重慶記者談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