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次研究會

  第七次研究會

  ──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叁日──

  一 唯識

  某某  唯識之義,簡無外境而言,謂根身、器界,皆能變識之所變。果如是,則吾之根身以外,無論宇宙間之情與無情,莫非吾之器界,雲何尚有他人及衆生諸佛耶?若謂他人各有其能變所變,則他人之根身,豈非我識外之境耶?

  又、論中明心所有法,列五十一種,對于心之善與不善,無不言之綦詳。然尚有四無量心中之慈心、悲心,以及儒家所謂恻隱之心、恐懼之心、哀戚之心等,均未見列。細查善心所及諸煩惱中,似亦無處可攝,而此等心之名義,顯然各有所诠,豈可遺略乎?此其所惑者。唯識之說,自有淵源,雖不敢疑,亦當求悟。伏維大悲爲實施權,詳爲解釋!

  太虛  西洋有一種自我唯心論,謂宇宙間凡是存在者,皆是我所知覺者,知與被知不出自心,如是則唯自心實在,其他一切皆自心之影像耳。此乃不通之論,只不過說明獨頭意識作用之一部分耳。今此所問亦如是;此問題在成唯識論中,已有詳細解釋。所謂唯識者,謂有情各有八識,非謂唯我之識。所有一切衆生及佛的境界,皆不離彼各各之識:佛有佛的清淨識,衆生有衆生的雜染識,故各各所變不同。概而言之,根身爲自變,器界爲共變;但根身亦有共變的關系,如父母及與自己有關系之親朋,能相輔助令我此身生存者,亦可說是共變。器界的共變,有同業共變與同類相似而互用兩種關系。總之、皆唯識所變。當知識是普遍無礙的,我之八識遍于各各有情識中,而各各有情八識,亦遍于我之識中,所以、雖有無量有情各各自變及共同互變,仍不礙于唯識。明乎此義,則前問可解決矣。其次、五十一心所中不列慈心、悲心、及恻隱等心名者,皆已有所攝故。如叁善根中的無嗔,即是慈心,系從反面以顯其慈心。何以不說慈而說無嗔呢?因爲、平常所說的慈心中,尚含有嗔,非純善無漏之清淨慈。要完全離掉嗔心,才是究竟清淨的大慈心。論中不害心所,即是悲心。即如父母對于子女施以打罵等,皆因悲愍其愚癡墮落等而示方便教化,非爲傷害,故亦可說是悲心。至于恻隱心則即悲心中之成分,恐懼心、哀戚心,應在五受心所中之憂受所攝。

  二 一切法皆是佛法陳履吉

  佛教常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吃飯、穿衣、痾屎、放尿,無不是佛法;但這種說法,一般人究少了解!

  太虛  此應依理及修行的心與證果的境叁重來解釋。依理性上說:一切法皆是空性,皆是真如,此真如、空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正是佛的法身,故雲一切法皆是佛法。如莊子言:道在蝼蟻,道在屎溺。如古來有人問禅師:“如何是佛”?他說:“乾矢橛”。“如何是佛法?木石瓦礫”。皆顯理以言也。若就修行的心上說,用功用到一心不亂打成一片的時候,一切行住坐臥舉止動作,在彼心中都不起分別,無不是善的,無不是清淨的;故雲一切法皆是佛法。再若證到聖果或佛果境時,親證山河大地、有情無情,皆是真空涅槃,或佛的清淨法身,所謂遍法界以爲身,故雲一切法皆是佛法。但平常多就性與理上說,詳細研究,應有此叁種意義。

  叁 四宏誓願徐定靈

  四宏誓願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要達到叁願的目的,佛即可成。但這無邊的衆生,無盡的煩惱,無量的法門,如何能度、能斷、能學?

  太虛  此四願是展轉相依的,當知發願與實際做到不同。但要做到如何程度,必須先有如何志願,凡有心的都可發此願。世間人立志尚且要高,菩薩發願更要大,發願即是立志,此四者即是菩薩大願。菩薩之特點,即在誓願度無邊衆生。小乘羅漢遇緣時亦可度衆生,但無此懇切要度無邊衆生的大願。然則無邊衆生何以能度呢?應知何以有無邊衆生,即因有無盡煩惱;就自了說,能對治一種偏重的煩惱,即可度脫;但要度一切衆生,則應對治的煩惱,種類甚多!必須學無量法門,有無量的藥方,能治彼無量的病。誰能學完全此無量法門呢?那就只有佛了,所以要成佛。反過來說,要成佛,才能學無量法門;能學無量法門,才能斷無盡煩惱,能斷無盡煩惱,才能度無邊衆生、成佛,就是爲度衆生,要度衆生,必須成佛。故菩薩非先發大願不可!(見海刊二十一卷二期)

  (附注) 上來七次研究,凡二十問題。題目及問答間有簡略。

  

✿ 继续阅读 ▪ 谒太虛大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