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來海潮音之總檢閱
太虛
一 海潮音的來曆
海潮音之前身是覺社叢書,覺社叢書是一種定期季刊。民國七年夏間,蔣雨岩、陳元白、黃葆蒼──即大慈──等在普陀聽余講佛學之後,邀至上海組一研究及宣傳佛學團體, 名爲覺社。先刊行余所著道學論衡及楞嚴攝論二書。旋于十月出版覺書──即覺社叢書──第一期,時著有出版“宣言”,可據爲余十七年來佛教運動之一出發點。
二 十五年來海潮音的大關節
覺書出至民八之冬才滿五期。時大慈購庵潛修于西子湖畔,余亦有住息一年之決計,爰議改覺社季刊爲月刊,定名曰海潮音,其後之覺社亦即無形轉移爲海潮音社矣。至民九元月,海潮音乃初出現于世,在首卷第一期上,曾有“海潮音出現世間的宣言”,及余之“宣言”。
民十六年第八卷出版之初,革命軍潮前鋒已及長江流域,時代人心發生極度之繁變,余因有“海潮音之新希望”文發表。
第八卷于第十期,余因有遠遊歐、美之計劃,而海潮音才財兩困,遂發“要言”。
旋得泰縣錢、王二居士繼任維持,于十二期乃又有“告徒衆書”。
其中余之宣言,尤足見余在中國之佛教運動前後一貫之精神。而第二卷出版宣言,亦頗關要。此第一卷海潮音,乃余在杭州編輯,托上海中華書局印刷發行者。然余爲法緣所牽,竟未能在杭住定下來。是年夏間赴粵及夏初冬初兩赴武漢講經,故編輯之事,每于車唇船吻爲之,深以爲苦!九年春,既住持西湖兜率寺,十年又兼住持西湖淨慈寺,十一年後在武昌開辦佛學院,更無躬任編輯之暇晷。由此第二卷後之編發人員既轉變頻繁,而地址亦因就經濟與人才之便利,遷釋無定,茲製一表如下:
┌────┬───────┬───────┬───────────────┐
│卷 別 │編 發 人 員 │編 發 地 址 │ 附 注 │
├────┼───────┼───────┼───────────────┤
│ │釋善因 │漢口佛教會 │初漢口印,以印刷不良。二期後仍│
│第二卷 │史一如 編 │西湖彌勒院 │改滬中華書局印。編遷杭州彌勒院│
│ │陳仲喈 發 │北京大佛寺 │即兜率寺,九期起改史一如編,遷│
│ │ │ │北京。 │
├────┼───────┼───────┼───────────────┤
│ │史一如 編 │北京東城大佛寺│六期前在北京編發,七期起 │
│第叁卷 │陳仲喈 發 │武昌佛學院 │因史君兼任佛學院教員,遷 │
│ │ │ │武昌。 │
├────┼───────┼───────┼───────────────┤
│ │是卷八期前同上│武漢佛學院編 │上卷七期後皆武昌正信印務 │
│第四卷 │,九期後因史君│漢口流通處發 │館印,漢口佛經流通處發 │
│ │病改由唐大圓編│ │ │
├────┼───────┼───────┼───────────────┤
│第五期 │唐大圓 │同上 │第九期起改由張化聲居士任 │
│ │張化聲 編 │ │編輯。 │
├────┼───────┼───────┼───────────────┤
│第六卷 │張化聲、會覺、│八期前同上 │第九期後,由余指導會覺、 │
│ │克全、滿智 │九期後改廬山大│克全、滿智在廬山編發,印 │
│ │ │林寺 │刷交上海泰東代辦。 │
├────┼───────┼───────┼───────────────┤
│ │四期前會覺編 │廬山大林寺 │第五期起遷上海佛化教育社 │
│第七卷 │ 克全發 │上海佛化教育社│,第八期起又遷上海法藏寺 │
│ │五期起唐大定編│上海法藏寺 │。 │
│ │ 谷馨山發│ │ │
├────┼───────┼───────┼───────────────┤
│ │唐大定 │上海四川路一一│第四期起,由楞伽山民編, │
│第八卷 │楞伽山民 編 │二號 │本年經費由玉慧觀支持。 │
│ │玉慧觀發 │ │ │
├────┼───────┼───────┼───────────────┤
│ 九 │錢誠善編 │ │第八期終,余宣告停刊,錢 │
│第十卷 │王誠普發 │泰縣居士林 │、王二君發心爲繼續維持, │
│ 十一 │ │ │乃遷泰縣叁年。 │
├────┼───────┼───────┼───────────────┤
│ │滿智編 │ │因佛學書局來接洽擔任印發 │
│第十二卷│佛學書局發 │佛學書局 │,遂改每年津貼該局五百元 │
│ │ │ │以上辦之。 │
├────┼───────┼───────┼───────────────┤
│第十叁 │法舫芝峰大醒編│佛學院編 │十叁卷法舫編,十四卷九期 │
│ 十四卷│佛學書局發 │ │前芝峰編,十期起大醒編。 │
├────┼───────┼───────┼───────────────┤
│ │大醒、法舫編 │佛學院發編 │十五卷起改在漢口印刷。 │
│第十五卷│止安發行 │ │ │
└────┴───────┴───────┴───────────────┘
第九卷由泰縣佛教居士林出版,又曾于第一期發表海潮音繼續出版之新希望。至十卷第六期爰作“第九年海潮音之回顧”一文,第八期又作“本刊第十年前六期之回顧”一文,以總評正茲一年半來之論著,蓋前此余猶每爲編印前之審訂,至茲余以事繁不能負其責,乃爲事後之評閱。然十卷之後,一、因余益無暇顧及,二、因編者之能力已強,余于本刊僅負籌款及撰文之責,而審稿評文均不複有之。
第十二卷,改由滿智、法舫、芝峰、大醒相繼編輯後,余于此刊之擔子,漸可交卸與佛學院學員。而形式與質量方面,亦時有改良進步。而兩年來王恩洋居士長期撰述之人生學,尤爲希有可貴之作品!但編者與其他作者偶因尖銳之筆鋒,間由狹隘偏激緊張而惹起诤論,亦或有失于以前平容寬弘之闊達氣度,此固期望本刊編者主撰者保持本刊深觀廣行之原旨!對于普及之淨土法門,引令入勝;對于新興之法相唯識,及日本之東密、臺密,西藏之黃教、紅教,予以抉擇融貫扶植;對于臺、賢,亦宣揚其長處;而戒律中心之聲聞叁藏,及中觀之龍樹,與實證之禅宗,尤須作貫成一氣之闡發!同時亦希望讀者了解本刊對于時人所趨之或有抑揚,皆出補偏救弊,勿遞生歧視而起忮心。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或可披淺似而發深真,或足施方便而探究竟,投寄本刊,皆可代爲宣露,使如來無量無數之大權善巧法門,鹹得以開闡無遮,靡所遺漏焉!
叁 十五年來海潮音的大波瀾
海潮音第一年在余之編輯中,頗蔔圓滿之好譽。而十二期以有善因法師□□論之預告,曾引起本刊社董宜昌王詠香居士等,函杭質問,以爲有同外道之□□相傳,故弄玄虛。旅以善師在第二卷發表唯性論,知□□即是“唯性”,亦即釋然。至第四卷而與內學院諸子時有違诤:先有唐君慧瑞──後出家名大敬──與呂君秋逸有釋尊生卒年代之抗辯;繼而又有聶君耦庚與史君一如關于因明作法之爭論;及乎景君昌極主張“無相分種”,亦旁起激诤,隱然成爲武昌與南京兩相對峙之佛學思潮,實爲一時之盛況。複因予有對辨唯識圓覺宗、叁重法界觀,曹溪禅之新擊節等文,于臺賢之說不無所绌;而至五卷有持松法師據賢首義以爭爲判教之最勝者;並有守培禅師主張一切法空義,抨及印光法師之高提淨土,而陝西王蓮尊居士竟斥本刊袒守培而排印光,則稍涉意氣矣。其實本刊蓋謂可從種種不同立場以標奇競秀,各盡厥致,而無執一非余之見也。第六卷余對于當時東密、藏密等傳華之偏激趨勢,發言糾正,而一部分傾倒于咒術者,裂痕漸深。而第七卷則因歐陽居士批評天臺教義,乃有興慈法師等,于本刊據天臺宗義與辨論者。第十卷登載康藏學法團大勇、大剛等如律的護持叁寶一文,與印光法師等之尊孔者,在一二年間亦引起不少之風波。其對于常惺法師等之辯正,提倡律儀之功殊不可沒。十二叁卷間,因守培師據空義橫撥唯識,曆經數次之辯爭。尤于十四五卷編撰者關密宗之議論,激生之反影爲最大。而十二卷以來對于人物之臧否,亦時引起波折,如佛學書局之幹預編輯等,皆出于是。斯亦可以觀十五年來法海之瀾,而可爲將來著佛學思想史者之所取材矣。
四 大檢閱之結論
佛教定期刊物之較偉大者,民初有佛學叢報與佛教月報,佛教月報亦爲余所編,惜僅出四期爲止。佛學叢報雖只十二期,其質精量富,至今猶有可考之價值。自民七覺書出版至蛻變爲十五年之海潮音以來,其並行之有價值者,前有內學年刊,亦才五期而止。後起者爲現代佛教與威音月刊。現代佛教雖只十期,然實承現代僧伽而來,故亦有四五年之曆史;而今之人海燈尚步其後塵。威音之繼續今亦五六年矣。居士林季刊,佛學半月刊,正信周刊等,則爲一團體之宣傳物;其他日刊、叁日刊、周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及南洋之慈航等,十五年來殆不下百余種,尚鮮有繼續至叁年以上者。本刊取材之精審或有不逮于佛學叢報、內學者,而博大悠久,流行遍全國各省以及南洋各埠東西洋各國,所闡揚者關于各時代各方域整個佛教之各方面者,實無有逾于本刊,不惟求之國內無其比,即衡以東鄰日文佛教月刊之最偉大者,亦無多讓。且專主精審每陷于狹隘,惟博大故乃悠久。固須有叁四分深造獨得之微言奧義爲骨幹!尤須有六七分應變適宜之大權活用爲精神,乃能由十五年而五十年百千萬年以無窮盡!蓋宮室不起虛空,蓮華實生淤泥,知佛法藏之因應衆生心而施設,握佛法之綱而隨機化導一代一代之人心,庶可無愧于海潮音之名恉耳!本刊雖有或失之濫,或失之雜,然其瑕未嘗掩瑜,其疵不足累純,變不離宗,引趨正覺,而可免于雜家使人漫羨無歸之譏者矣!
覺社叢書五期,曾出有覺社叢書選本。而海潮音十周年後,則曾出有海潮音文庫。文庫編印未精,希望至二十卷時,有精讀二十年海潮音其人,慎選嚴勘,在十分中擇取二叁分之可垂久遠者,另編印成海潮音文庫,並附以檢讀二十年海潮音之總目索引,則爲余檢閱後未雨綢缪之思也。今檢閱中尚擬有十五年來之大事紀,十五年來之大文章二節,以一提本刊中所記關于佛教大事及各篇鴻製钜著之綱要,乃以時間不及,篇幅過長,故省去;如有人能爲另撰二文以補成之者,則尤余之所盼望也!(見十六卷一期)
(附注)本編廣引各文,今概略去以免繁重。
《十五年來海潮音之總檢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