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救國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潮州歡迎大會講──
潮安是在中國文化史上頗負盛名的一個名都,千百年來,文風非常發達,全國人士歆慕潮安的文化者,正不知凡幾!而且佛教禅宗中的大顛禅師,又有與韓昌黎相契的一段因緣,故在佛教史中關于潮安的故事,亦有光榮的一頁。現在能以佛教關系到潮州參觀、遊曆,得與諸位聚集一堂,談論佛法,是何等歡欣的事情!
以現在的中國處于國難極嚴重的時期中,在全國人的心理中首先要討論的問題,就是怎樣去救國?無論研究什麼學問,做什麼事業,首先要問有無與救國發生關系?這種觀念,是很正確的。因爲中國國民確是多年以來在勞疲困頓之下過日子,國內匪共擾亂,國外邊寇侵略,在此危急存亡的形勢之下,應如何地去設法保護國家?如何地去恢複曆史上的故有健全?如何地去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人人皆應具此心的,倘無此心,那人就會同了無機體的木石一般。但愛國之道甚多,非單限製于一法,如各人依各種的社會職業,皆可盡各人的力量,趨于救國同一的目標。故依佛教而出家的教徒,亦可從佛法凡有利于社會人群國民公益的義理,把它掘發出來,宣揚民間,使救國行爲依佛法而得到扶助,就是有利于社會國家;同時出家教徒對于社會人民,亦可盡了一小部份的責任。所以、現在亦以佛法中對于人群有利益的道理與諸位談談。
一 因緣生義
所謂因緣生義,就是說明宇宙間形形色色森羅萬象的諸法,皆由種種的因緣關系而構成,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如我們各人相見聚集,皆有種種因緣,倘無因緣,便不得聚會。又如一樁事情成功,必有許多關系、條件,若缺一條件,其事即難以成功。所以佛法說宇宙萬物,皆以衆緣和合而成。如說國家如何構成?社會如何構成?推其原理,亦皆由種種因緣而組成,決非有什麼萬能的天神在創造,亦非有什麼單微的地質來組成,是由種種因緣關系而成其爲社會、國家。如以中國來說,則地大物博,出産豐富,有數千年傳下來的曆史文化,四萬萬同胞,乃至政治、社會,及各種團體機關,如是無量數的因緣關系,始構成一個偌大的中國。所以說民國,亦正顯由國民共同的力量而建立成其爲一個國家,故知中國是由衆緣所組成。如是則社會亦然,必有若幹因緣關系而成其爲一社會。如現在開元寺所成立的佛教會,是有佛教徒衆,和各界人士來參加,及數千年遺流下來的佛法等等因緣,才構成了這一個佛教會。又如今天所開的會,潮安缁素佛徒是主要的緣,太虛、會泉是參加的一緣,而各界的贊助以及其他等等的緣,始成立此會。故無論任何事件、物體,倘靜靜地加以觀察,皆由因緣而生成,所以因緣生義爲佛法中最普遍的原理。明了此理,去應用到社會、國家,則愛國救國的力量,自然發生,愛公衆而服務社會的心,亦自然發生。這因爲知道了國家社會,皆由各人自己所構成,自己莫不有分的,故凡所事事,必然以社會國家的利益爲前提;否則、國家倘一旦失了主權而至于敗壞,全體人民的福利亦因之而失掉,即各人平日聚精會神所構成的利益,亦因之而失掉。國家如此,社會亦然。以佛法所明因緣生的義理,大家能去觀察實行,即可知宇宙萬物的真理原則,都由衆緣湊成,則各個人須先求整個社會國家的利益,而後求個人的幸福,倘抛棄了整個社會國家的公衆利益,而以求個己的利益爲前提,則其結果,必遭敗北!以國家社會皆由衆多份子所組成,各人若不顧社會國家而謀個己福利,則國家社會失敗,即各人自己失敗。如此、大家服務各種職業,皆應以公衆利益爲前提,不以個己的利益爲所謀。依佛法緣生的原理,做行爲的標准,則各人才是真正的救國。果能個個人都本緣生的義理去行公衆福利的事業,那末、中國非但不滅亡,即民族自由平等的精神,亦可見實現!
二 無自性義
無自性義即根據緣生義,明一切的萬物皆無自性。若依各個人來說,即可名無我,因各人皆由衆緣組成,無單獨的個體,若只有獨立的自體,必不能存在。以須有人對待,方有一個我,所以無人便無我。推至一切動植乃至天地間所有萬物,皆是如此,有其對象、條件,若缺了對象、條件,必不能生存,故廣至萬物,小至個人,都無單獨自性。然各人各有其轉動的力量,就是在無自性中有“中心”的力可以轉動,以各人自有其力量,方能做惡事,做善事,或善的去做,惡的不爲,有一種任自取舍的力量,故說:“萬法皆無自性,隨衆生心力而轉變”。若有固定實體,即不能轉變。萬法既隨心力可以轉變,所以現前各人,都可爲社會的主人翁,國家的主人翁,不必屈伏自己,要提醒自己,振作精神!平常自暴自棄的人,終以爲自己無能,因此消極、墜落!其實、萬物皆可隨人心力轉動,只要有心,便有力量,所謂“有志者事竟成”。明乎此理,則人人皆可負改良社會振興國家的責任,本萬物無自性,而由心力轉變的意旨,發無上的志願,奮無畏的精神,去積極作救國救世的事業!所以第二層明無自性義,正顯各人的心有轉動力量,不爲外來的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而發勇猛精進心去荷擔救國救民的重任!
叁 大悲心義
佛法中所謂“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就是要人人皆本大慈悲心爲出發點,而去做種種方便利人的事業。我們由上面可以知到萬法皆衆緣所生而無自性,以無自性而可由心力轉動,所以大家應從此發普遍的大慈悲心,以衆人的苦爲苦,衆人的樂爲樂,若有一人還受苦,即對于自己的良心上過不去,咎諸自己,以由自己負振興社會的責任未做到所使然。但佛法中的大悲心,尚不限于救濟世界人類,就是一切衆生──乃至蠢動含靈的一切微細衆生,若有一在受苦,未得樂,終要設盡方法去把他超度,正如地藏菩薩所發的大悲心:“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法是積極的,救世的,非同一般人誤會是消極的,厭世的。故能本佛法“大悲爲本,方便爲門”的宗旨去做救國的事業,只顧謀全國國民的公共福利,不惜犧牲個已,“大公無私”,以國民的苦樂而苦樂,這才是做實際上的救國救民的真正事業!故從因緣生義而至大悲心義,爲佛法中談救國的一貫義理,亦是扼要的義理。
第一明因緣生義,是顯宇宙萬有皆從緣生;第二明緣生諸法皆無自性,即顯明諸法皆空。但空非壞滅了名空,是諸法由因緣而生,無固定體性而說曰空。但衆緣而生,亦機械的,呆板的,以其無自性而由心力可以轉動,故成爲活潑的、尊嚴的,依此理而行,即可得到活潑潑的自由平等。故第叁明大悲心義,正要各人發起普遍的大悲心去幹濟世救人的方便事業,是爲佛法的要義。當此外禍頻來內患疊出的國難嚴重的時期,人人都本此理去振作精神,努力救國事業,則不能說佛法無補益于救國了。(二五五六,一二,一六守志于潮安)(見海刊十四卷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