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教授救國宣言
上海各大學教職員聯合會,前于第六次全體執行委員會議決發表救國根本大計宣言,當由該會文書股起草,經主席張壽镛等審查通過,發表如下:
竊以國難情勢之嚴重,未有甚于此時者。試一盱衡今日之域中,外則強敵壓境,疆土日蹙,兵臨城下;內則工商淍敝,金融停滯,農村破産,險象四伏,莫非隱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憂時深思之士,方追求中國致弱招侮之原因,共謀所以禦寇圖強之方案。然而群疑滿腹,衆難塞胸,發言盈庭,莫衷一是,歧路亡羊,清談偾事,此豈所以救亡之道哉!本會爲純粹文化學術團體,超越一切政治黨派思想,摒除成見感情,嘗平心靜氣以診察中國之病源,初亦百思莫得其解。即以黨治成敗而論:如謂主義之未善耶?則爲政不在多言,治道原尚平易,本卑之無甚高論,無取乎立異矜奇。如謂製度之不良耶?則黨治非晚近新創,學理多專書可考,例證有史可稽。即世人所诟病之一黨專政,亦嘗奠俄、意于磐石之安。獨一旦移植中土,橘逾淮而爲枳,效未著而弊已見,是亦可深長思也。昔詩人普伯POPE氏視政體爭論爲庸人自擾,姑就事論事而商搉之:民族沒落至此,積弱匪伊朝夕,肇因自已悠久,種惡不止一端,興亡匹夫有責,過失不應诿避。曆年黨治之不盡洽人意,確爲勇于改過之國民黨所應反省引咎,雖最同情于該黨之摰友,亦無法爲之曲解諱辯。然當此強敵壓境之時,與其哓哓于理論爭辯,斤斤于政權攘奪,徒增思想混亂,更召國事糾紛,虛擲有用之光陰,耗費救國之力量,究于實際何補?今爲適應目前非常環境,應付緊急事變起見,與其改弦更張,不如因仍舊貫。在憲政未樹立、人民政治能力未培養成熟以前,國民黨既領導于先,國人自應盡力維護而嚴厲監督其後,不容簽訂任何賣國條約。責其收回已失領土,即以失地之收複與否,爲判斷國民黨是否盡領導之責。故今日之唯一重大責任,尤在從此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生聚教訓,遵從民意,廣納良言,求賢若渴,善導青年,施行感化,充實國力,集中精銳,以試驗黨治效能與完成訓政最後工作。然後將政治還諸人民,河山依舊,職思其居,曆史光榮,拭目以俟。夫救國方法不厭其精細,而救國步伐必求其整齊,國民行動尤期于一致,故學術思想,不妨盡量自由,而組織統率則須絕對嚴密,團體紀律須求極端遵守。今日當急之務,惟在社會組織健全,集中全國優秀,推行地方自治,以建樹下層政治基礎。尤須建設科學教育,改進文化環境,提倡學術研究,充實實驗設備,獎勵著述發明,保障學者生活,培養健全法治人才,以促進憲政效率。總理有言:革命之基礎在學問。人才缺乏,固爲黨治失敗之根本原因;而用非所學,實啓僥幸奔競之心理。故中國之病根在文化,而起死之良方在學術。吾人堅決自信,舍文化無從複興,非學術莫由救國。國難之來也漸,長治豈可一蹴而幾!爲今之計,唯有舉國上下,消泯成見,化除畛域,痛改前非,困心衡慮,高瞻遠矚,以共同從事于學術救國與文化複興二大運動,盡心力而爲之,國其庶有豸乎!知識份子爲曆代改革原動中堅,尤不可甘于暴棄,妄自菲薄,供人驅策,助長內亂,致國家于不可收拾之地位。凡我國人,應及時砥砺志節行操,轉移頹風末俗,陶治一世人心,共肩複興大任。湘鄉曾公有言:“吾人惟進德修業二事最靠得住,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斯言也,願與國人共勉之!
此爲上海各大學教授聯合會所發表之救國大計宣言。文化複興,學術救國,此雖扼要之談,然以言學術救國,亦爲清季停科舉、興學校以來口頭之爛熟陳語;以言文化複興,亦早爲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時髦標語。但竟有愈救愈不國、愈複愈不興之勢者何耶?毋亦非籠統的所謂文化學術而漫無擇別所能奏功欤?
夫學術救國當矣,然應擇今日中國國民所缺所需者,集中力量以赴之。則農、工、商民衆教育,與數、理、化、農、工、礦各專門科學是,而法科、文科、美術科決須減少也。文化固須取精用宏,不可偏枯,然亦必有重心,而後能凝體而發用。則當提出中國民族五千年來正統文化之要素爲骨格,而吸收適宜此中國民族文化滋養生長之全世界文化。以充其血氣肌肉;而利用深入民心普及民衆之佛教文化,鮮明正確一般國民對于佛教之觀念,以立國民信仰基礎,庶不致陷于雜家漫羨無歸之弊,或拘一曲而以偏至爲高也。
雖然,當此天人疊禍、寇匪交迫之嚴重國難中,國民之筋偾脈張者徒欲爲孤注之擲,而垂頭喪氣者或且興“必亡”之歎,得此從容以言學術救國、文化複興之道者,未始非熱惱時之一清涼劑、彷徨處之一指南車也!余故樂爲論之。(見海刊十四卷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