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互派僧侶遊學與何鍵電請提倡綱常
──二十六年二月作──
閱二月一日申報南京專電雲:
蒙藏委員會訂漢藏互派僧侶遊學辦法十二條,內容補助漢藏僧侶名額每年各二名,年在二十五歲以上、四十以下,熟習經典爲合格。赴藏遊學僧侶,由佛教總會每年六月以前保送本會考核派遣之。每人補助往返旅費各二百五十元外,每年補助漢僧生活費八十元,藏僧生活費一百二十元,遊學期間五年爲限。
此雖人數過微,難期急效,然亦已見政府對于漢藏佛教關系之注意,未嘗非佛教前途之一線曙光。但雲由佛教總會保送,未明派來藏僧由何處授學。其實、今之佛教會于此初無預備,而堪以選派漢僧往學及承受藏僧來學者,茲在國內唯重慶北碚缙雲山之漢藏教理院足以任之,是又待蒙藏委員會當局之能察實情,俾此善舉不致唐功而寡效!
又湖南省政府何主席電雲:
南京中央黨部國民政府鈞鑒:西安善後,久而不決,赤匪坐大,異說朋興,民心惶惑,莫知其極!竊惟安內攘外,乃必然之次第;靖亂禦侮,尤救亡之常經。國策既定,日進有功,如赤匪崩潰,外交勝利,綏戰奏捷,皆事實之昭昭者。苟牽于龐雜之言,枉丈直尺,則十年經營之統一大業,又億兆民衆之共信,將何術以維系之?強圓入方,非勢所許;改規易聽,徒肇分裂!況國際變幻,離合莫測,得少失多,果何所取?此職之所爲憂惕而危懼者!顧黃臺之瓜,不堪再摘!統一之局,所應維護,清源本末,容緩圖之。職聞聖賢立教,首重倫常,國家圖存,必先綱紀,正紀所以定位,明倫所以親民,此我國傳統之精神,即孔子經國之大法。先總理識真萬古,孔道是尊;蔣院長躬行國維,黎民共感;先訓後效,道幾聿彰!徒以頻年士氣浮囂,人懷觊觎,始立異說以攫名,繼挾陰謀以奪利,一唱萬和,噓氣爲風,禮義崩喪,遂至于此!夫新舊倫常,貴應需要,苟可愈病,奚忌成方。蓋綱倫不正,則法律失嚴;民德不厚,則政教無根;何以禦五族之人民,而齊萬有之品彙乎?且歐西諸國,獨裁、民治各趨極端,已失憲典之舊型,陷入荒瞑之窮路,但濟眉火,誰顧久長?倘宏孔聖中正之道,以立世界大同之基,自我作法,俾民不迷,庶幾人道有幸,和平可期。職顧念時艱,瞻言國步,偶作百年之想,益增五內之憂!勿謂詞近常談,人將譏其陳舊,然事關根本治道,未敢顧慮而不欲言。敬維鈞部、鈞府,薄海靈光,萬民瞻仰,必籌鴻谟以固邦基。倘鑒愚忱,謂有可采,當再條擬辦法,公諸群議,伏祈垂察!職何鍵叩陷──叁十日中央社電其雲:“且歐西諸國,獨裁、民治各趨極端,已失憲典之舊型,陷入荒瞑之窮路,但濟眉火,誰顧久長?倘弘孔聖中正之道,以立世界大同之基,自我作法,俾民不迷,庶幾大道有幸,和平可期”。洵屬針對時病之藥石仁言。然漢以來、限中國道統于孔聖,宋以後、又限孔道于綱倫,實爲中國削弱之始!吾意今後世界和平,誠當發揚中國文化爲世界文化以造成之;但所雲中國文化,應包舉:一、周秦子學──道、儒(孔、孟、荀等)、墨、法等;二、漢唐文學,叁、隋唐佛學,四、宋明理學,五、漢清經學之五特點。其他較小之魏晉玄學等則附老莊子學,尤以周秦子學、隋唐佛學爲大原,應先設中國文化研究院以董理之。(見海刊十八卷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