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澋州釋智嚴白話
(唐)惠詳
凡夫白話譯
“宋澋州釋智嚴”是介紹古代一位得戒的比丘。由于現今之人受戒,完全不在乎得戒與否,因此特以古人爲例證明。要知道,授戒師不清淨的話,受戒者是不會得戒的。如不得戒,則今生絕不能證得果位。大集經中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請仔細思量此言。
宋澋州釋智嚴
沙門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衲衣宴坐。蔬食永歲。每欲博事名師。廣求經诘。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摩天陀羅精舍。從佛驅先比丘。咨受禅法。漸染叁年。功踰十載。佛驅先見其禅思有緒。特深器異。彼諸道俗。聞而歎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始不輕秦類。敬接遠人。
時有佛驅跋陀比丘。亦是彼國禅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中土。跋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于是踰越沙險。達于關中。常依隨跋陀。止長安大寺。頃之。跋陀橫爲秦僧所擯。嚴亦分散。憩于山東精舍。坐禅誦經。力精修學。
義熙十叁年。宋武帝西伐長安。克捷旋旆。途出山東時。始興公王恢。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止叁僧。各坐繩床。禅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覺。于是彈指。叁人開眼。俄而還閉。不與交言。恢心驚其奇。訪諸耆老。皆雲。此叁僧。隱居求志。高潔法師也。
恢即啓宋武。延請還都。莫肯行者。既屢請慊至。二人推嚴隨行。恢道懷素笃。禮事甚殷。還都即住始興寺。嚴性虛靖。志避喧塵。恢乃爲于東郊之際。更起精舍。即枳園寺也。
嚴前還于西域。所得衆經。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門寶雲。譯出法花叁昧經。
嚴清素寡欲。隨受隨施。少而遊方。無所滯著。禀性沖退。不自陳敘。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傳。
嚴昔未出家時。嘗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爲懼。積年禅觀。而不能自了。遂更泛海。重到天竺。咨諸明達。遇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決。乃爲嚴入定。往兜率宮。咨啓彌勒。彌勒答雲。得戒。嚴大喜躍。于是步歸。行至罽賓。無疾而化。時年七十八。
彼國法。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高明。而實行未辨。始移屍向凡僧墓地。而屍重不起。改向聖墓。即飄然自輕。嚴弟子智羽智遠。故從西來。報此征瑞。俱還外國。
(弘贊法華傳卷第二)
沙門智嚴是西涼州人,二十歲出家,以精進用功出名。經年吃素坐禅。他總想追隨諸位名師,詢問經典內有疑問之處。于是他就到了西域的罽賓國,拜摩天陀羅精舍的佛馱先比丘爲老師,學習禅法。他只學叁年,就比別人學十年的功力還強,因此深受老師的器重。該國的出家衆與在家衆聽聞他的修行,都贊歎說,中國也有求道的沙門呀。從此他們才不輕視中國的出家人,而加以接待。
該國有位禅宗大德叫佛馱跋陀,智嚴禅師就邀請他到中國弘法。由于智嚴禅師的懇切請求,佛馱跋陀就和他一起度過沙漠險峻,到達關中,住在長安大寺。不久之後,佛馱跋陀突然被中國出家人趕走,智嚴禅師也和他分散了。後來智嚴禅師就到山東精舍修行,整天坐禅誦經。
義熙十叁年,宋武帝西伐長安,凱旋而歸,路過山東時,他手下一員大將王恢,在遊山玩水之際,偶然到了智嚴禅師住的精舍。他進到禅堂,見到叁位和尚正在打坐,渾然不知他的大駕光臨。他等了很久,見他們毫無反應,于是就彈指請他們出定。叁位和尚把眼睛張開之後,又閉了起來,對他仍是不理不睬。王恢對這叁位和尚起了好奇心,就問該精舍的長老。耆老都說,這叁位僧人隱居在此修行,是品格高尚,戒律清淨的法師。
王恢就把這件事告訴宋武帝,請求帶叁位和尚還都。結果叁人都不肯去。後來因爲王恢實在太殷勤懇切,于是另外二人就推派智嚴師隨行。王恢平素就學佛,因此對智嚴禅師執禮甚恭。回到都城後,最先住在始興寺。不過智嚴禅師個性喜歡寂靜,不愛喧鬧。于是王恢就在東郊另外起精舍給他住,這座精舍就叫枳園寺。
智嚴禅師以前去西域時,帶回來的經典都還來不及譯。現在身心都得到安頓,于是就和沙門寶雲,在元嘉四年時,譯出了法花叁昧經。
智嚴禅師戒律清淨,欲望寡少,所得供養隨手就布施出去。年輕時就到處遊學,不貪戀地方和師友。個性謙虛,不自誇耀講說。因此雖然有很多美好的事迹,但世間人並不知道。
未出家前,智嚴禅師曾受過五戒,但是戒律並不清淨。後來出家後受具足戒,因此常懷疑自己不得戒,而心懷憂慮。雖然禅修經年,還是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得戒。于是他就走海路到印度,請問高明之士。有一天,遇到一位證羅漢果的比丘,他就請問對方,自己曾破戒不知得戒否。羅漢也無法判斷,于是就爲他入定,往兜率天彌勒內院,請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回答說得戒。智嚴禅師聽後歡喜踴躍,就走陸路回國。走到罽賓國時,沒有生病就離開人間了,命終時七十八歲。
罽賓國的沙門火葬場,分聖僧及凡僧兩處。智嚴禅師的戒律和修行雖然高超,但究竟到那一種程度實在並不知道。于是剛開始時,大家把他的屍體往凡夫僧墓地擡,結果屍體變得很重,擡不動。于是就改向聖僧墓地方向擡,屍體果然變得輕飄飄。
智嚴禅師的弟子智羽和智遠,特地從西域回來,向大家報告這件事,後來他倆又回到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