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湯雪筠問(二項二十則)
甲、問對覺社及海潮音所欲參末議者
一:覺社宜多設支處,要多集同志,如北京、上海、廣州、星洲等處,尤爲最要地點。
二:宜在北京、廣州、上海、星洲四處,開辦日報、旬報。蓋近世無論何國及鼓吹何種主義,皆須賴報紙之力以轉移人心,然後易于籌款撥地。
叁:海潮音宜增多影片,宜多古佛、名刹、名山及印度古迹等畫像,以喚起閱者興味。並宜辟同道住址一欄,以便大衆函商。
四:宜多辟名山遊記一欄,及近代名僧、居士事略。
五:宜以淺近之白描派文字著述,千萬不可用白話文。因中國言語不能統一,惟文字能統一,若用白話文,反難明白。且白話文若除卻哩呢的底這那等字,即是白描派文,尤覺了利直捷也。
六:杭州交通不如上海、香港、廣州之便,宜速設支處。
七:宜有具體由淺入深之著作,使世人不致誤趨歧途。
八:辦日報只須籌開辦費,若在廣州開辦,瑛可決入能敷出,且多得捐款舉辦其他報業。
九:宜提倡組織旅行印度、西藏、日本佛教旅行團。
十:宜提倡組織旅行演講佛學團。
乙、問所未理解者
一:禅宗應從何入手?宜購閱何種書籍經卷?
二:六祖壇經,謂“以無念爲體”。又雲:“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雲雲。是六祖教人以無念爲體,非如止門之百物不思,換言之即教人念本性也。且照壇經無念二字,非連綴而讀,似屬無字一解,念字一解也。然本性無形相,如何念法?若謂去諸妄念即是本性,但去諸妄念一切皆空,則經又雲:“不著空,不著不空”。若准此言之,則念亦應不著念,不著不念矣。究竟如何爲合?
叁:壇經雲:“心不住法,道即流通”。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然則參禅者應一切不著,以心聽心之所之,以自性聽自性之發慧乎?
四:參禅何以要起疑情?究疑何物?何以一切忌著而疑情獨不忌著?
五:楞嚴、華嚴及印光禅師,皆言佛土黃金爲地,七寶爲池,凡所用度皆是化現,無不如意,是以淨土爲實有也。何以經又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六祖壇經雲:“東方人有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罪,念佛求生何國”?又曰:“迷人念佛,求往生彼土,悟人自淨其心”,是以淨土爲無也。究竟淨土是有是無?抑屬寓言!
六:密宗所謂二乘地者,聲聞地、辟支地也。有雲:“若墮二乘地,是名菩薩死;若墮地獄地,畢竟得至佛”,若墮二乘地畢竟遮佛道,其理雲何?
七:坐禅要攝六根,惟耳最難攝,敢問坐幾許年月方能有效?
八:坐禅之經過若何?乞法師說法師初時坐禅,由入手之日以至今日,其經過所見之境地如何?
九:坐禅何以著魔?魔何形相?魔是否系佛譬喻諸妄之詞?抑是實有魔鬼?乞爲詳示,並示不著魔之法。
十:古德雲:“禅宗無淨土,十人九錯路;淨土無禅宗,萬修萬人去;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味其詞,是淨土、禅宗須合冶一爐始得,乞示其故!
甲、答對于覺社及海潮音各節
第一節尊議,原覺社之初願。但真正發自覺覺他人心,有己利利人能力之同志,卒難多得,故尚無一處能成立,非有所靳之使然也。
第二節與第一節同,要之此皆非所不欲,特未能耳。如何使能爲此,尚請賜教!第叁節亦因辦事無人,及辦事無財,故難期完美。
第四節、則盡可依議,或收入雜記欄中。
第五節、無可不可。因海潮音對于文體,原無何主張,但隨順時機之所宜耳。第六節、尊議誠然。但覺社原設于上海,嗣因無有真正同志辦事,故姑移設于杭州而已。
第七節、編輯此項佛書,亦嘗計及,但終須有經費及有多人幫同作事方可。實告之,現在覺社作種種事,僅有一二人而已,其余但自修耳。
第八節、閣下如能本乎覺社之名義與宗旨,在廣州開辦日報,固覺社同人所極其馨香頂祝者也!
第九、第十節,以言提倡,則覺社所出之書報上,無不可盡力提倡之者。但要期其實現。必別有何種巧妙方法乃可,否則亦空言以提倡而已。蓋吾十余年來,凡關于宏揚佛法、振興佛教之舉,千端萬緒,應提倡者無不盡力提倡;馴至今日,乃百千萬億分中尚無有一絲一毫之成效可觀也。濁劫衆生緣淺障深,惡重如山,善輕如毛,于佛之無上甚深微妙清淨之法,絕無所能心契。縱得一二向風餐化者,亦但有急求自度之懷。欲求符覺社之名義者,未之逢也。噫!此佛所由往往言菩薩道之難行欤!
乙、答對于所問教義各節
一:禅宗入手,端在“發明本心”。心在何處?心是何物?于此二問題參究穿透,方有商量門路。參究時不拘行住坐臥均可,用不著閱看經書。要參看者,則楞嚴經、金剛經、楞伽經、圓覺經等經,六祖壇經、黃檗語錄、宗鏡錄、指月錄、宗範等書,須一一反向自心研究之。
二:但將大乘起信論“心真如門”一章,及“真如叁昧”一章,熟讀深思,義無不了。叁:但先“參究發明本心”,此義自了;否則終依稀仿佛,千言萬語,亦不能爲解說清楚也。
四:有疑故不得不研究,有疑故必須要求一個真明白;著即不疑,疑即不著,疑即參究,疑即要求個明白,有奮進之力,無住著之事。
五:有淨佛土,是言其結果;自淨其心,是言其修因。譬如吾人以無始心未清淨,造諸染業,生于此五濁忍土爲人。人身、世界,推厥本因,皆是心業造成。但業成果生,業果未謝,則固實有此人身、世界,然則豈以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而淨土爲無哉!正以身淨之故而淨土是有耳。念佛求往生,是佛爲未能悟心之衆生所開之一異妙方便門,無論迷悟皆可修證。六祖則專爲悟心之士,說切實得生淨土之所修因行而已,法無不相通會。我們以前造了惡業,現在既實有這個惡濁之人身世界;諸佛諸祖心業清淨,亦便有淨佛國土。我們現在能依照諸佛所言而行,即便與諸佛祖清淨心行一致,豈不決定往生淨土!其義昭昭若是,何有是有是無抑屬寓言之疑惑哉!六:菩薩以能成就無上佛果盡未來際普度衆生爲義。二乘地是已得到解脫衆苦之地位者,自已沒有苦惱,便不知衆生之苦,不易有所感動而發心度人,轉不若地獄中衆生以苦極之故,推己及人而能發普度衆生之心,故其說如此。然亦抑揚之談,未爲了義。如實言之,應曰墮二乘地者,其菩薩心較墮地獄者尤難發耳,蓋二乘亦非畢竟不能發菩提心也。
七:可修楞嚴經“旋聞”法門,快則百日,遲則十年。
八:可將憨山夢遊集年譜詳細閱之。
九:可將楞嚴經詳細研究之。
十:先由禅宗悟心,後依淨土修行。禅宗是頓悟法門,淨土是頓修法門。非禅宗、恐一生不能頓悟徹底,非淨土、恐一生不能頓修到家。不到家則不免蹉跎,故合之爲妙。(見海刊一卷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