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略
──在武昌佛教會講──
佛法廣大,約之可分叁層:
一、五乘共同佛法:五乘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是也。五乘共同教義,于世出世法無不包羅。世即生死義,在生死界內爲世間;能解脫生死爲出世間,故人、天爲世間,聲聞、緣覺、菩薩爲出世間。然無論世出世間,皆不能出因果之範圍,故明叁世因果相續,爲五乘共同之教義。蓋因果明而後知生死之所以生死,生死了達而後能對症用藥,以求解脫生死之方,而達出世之目的。茍其不然,則是不問病情而妄求藥方,無異盲人騎瞎馬,遊行于黑暗世界,不特徙勞無功,且易墮入危途!或更將騁其私欲,妄造惡因,馴至愈趨愈下,即欲保持人天之果而不可得。故曰:因果之理,不但爲五乘共同之教理,實爲佛法入門之始基也。然因果二字,雖屬簡單,而圓該法界一切事理無遺,即吾人切近之生死因果,茍欲徹底洞明,真實了知其非常非斷之正理,已非易易。凡夫所謂身前無前世,身後無後世,固屬斷見;即外道所謂靈魂、神我等,亦屬常見。斷見易除──只須見鬼神輪回之事實──,常見難破,──須明十二因緣諸法實相──。破斷者略一偏重,即落于常;破常者略爲過量,又似乎斷。斷常二見,固不合于佛法,其破常破斷而昧于因緣真理者,亦非能與佛法相契。蓋人之生也,由五蘊和合而成,四大解而五蘊散,即謂之死。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識蘊中之根本識名阿賴耶,能保持無始來本有新熏有漏無漏一切種子。五蘊和合之相續既分散,其種子中強有力者起而爲主,又和合五蘊之身,即謂之生。生而複死,死複又生,生死流轉,無有已時。即由因生果,果複爲因,因果循環,相續不斷之義也。現在之報,由于過去之因,而現在之業,又生將來之果,生生不己,故非斷;現在之果不同過去之果,將來之果不同現在之果,隨業轉變故非常。譬如國家由人民積合而成,人民解散,則無所謂國家,故不可謂常。然自古迄今以至于無窮,雖朝代屢更,新陳代謝,而此和合之國家仍非烏有,故不可謂爲斷。學佛者宜先信此因果之理,而後可言信佛法;若由信佛法而宏揚佛法,尤宜細心參悟,精深研求,而後能持爲利器,以行方便之化導。
二、叁乘佛法:叁乘者,聲聞、緣覺、菩薩也。解脫生死,求證涅槃,爲其共同教義。二乘之目的,全在乎是;菩薩雖發心廣度衆生,亦非不自求解脫,且必自能解脫而後能解脫他人。利他之性愈急,則自身之解脫愈不容緩。故菩薩之出叁界與二乘同,其出生死外以提攜生死內之有情,所謂爲衆生而修行者,則與二乘但求自了之因地有間矣。
叁、大乘不共佛法:其特點爲求無上菩提,乃大乘菩薩所獨修,與二乘但求涅槃者不同。其目的在證得大圓鏡智,其果位之無量光,固無所不照,其在初心時,即已了知衆生皆有佛性,與我同體,故其大悲心發乎自然,不待勉強,所謂衆生度盡我願力乃盡之大願,皆大悲之所流出,固非二乘者所能幾及也。綜觀地球今日人類,能聞佛法而略生信心者,已居少數;其能由受叁皈而守五戒、十善者,又此少數中之一小部分;此一小部分中,能真發出世心,非求世間名利恭敬者,已如鳳毛麟角;其非求世間名利恭敬,而又能發度脫世間沈迷之大悲心,直向無上菩提者,更非所常見。故居今日欲佛法普及,不可執人天乘法爲淺小而不說,必須以人天乘之佛法,爲佛法普及之前提,方能挽狂瀾而回世運。今日佛教會同人之宜擔此重任,實有責難旁貸者,同人其自勉焉!(黃慧勤記)(見海刊五卷六期)
(附注) 原題“在武昌佛教會之開示”,今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