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之教理行果

  佛法之教理行果

  ──十二年七月在黃梅明倫堂講──

  佛法非一時中所能盡述,故今講佛法,亦無從講起。然諸君欲知佛法之妙亦不難,譬如飲茶入口,即知其味,不飲則終不能知也。但是知道有佛之法,必先知有佛,並知佛之所從來。須知佛由人成,非佛成人。凡屬有覺性之物,皆有佛性。如萬物各有自性,且依四大而言:地性堅、水性濕、火性暖、風性動,而衆生之心皆覺爲性,故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我們只有佛性,而德相功用,未嘗發揮,倘能發揮出德相功用,則無往而非佛也,亦無往而非佛法也。

  講到佛法:不出教、理、行、果之四。所謂教者,即叁藏聖教也。叁藏者:經、律、論是。早此二千九百五十年時,有釋迦牟尼世尊,現身說法,實因悲憫大地衆生迷惑自性而濟渡之也。佛世唯有身教、言教,迨佛涅槃而後,有叁上首曰阿難、迦葉、優波離,結集佛住世時所教所行之真理,遂名曰經。經之梵語名修多羅,此經藏之所以由來也。律之梵語毗奈耶,所謂律者,即調伏叁業之規律也。佛未示寂以先,即有律法,如行住坐臥、聽法、應供,皆須遵守戒律。論有二種:或佛論,或弟子之辨論。佛論者,佛住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邪見紛纭,佛胥以理論之,乃破諸外執。如迦旃延先爲外道,後因佛申諸正論,即皈內教。佛弟子論者,即舍利弗諸人及後世佛弟子之論也。但佛弟子論,須以佛之道德爲根本。考大藏經、律、論,明代時有八千余卷,現存者未遑詳記。

  我們現在知道自己有佛性,及知叁藏聖教之來因。但所謂教者,有二種差別:一、記錄佛及聖衆所示現種種之事迹,二、記錄佛及聖衆所解說種種之言語。括二種之記錄,示現事迹爲身教,解說言語爲言教。然知有佛、有教、須先起信。究而論之,起信屬後,明理爲先;理尚不解,信何由起!若不知理之所在,即爲盲動。欲解此理,可以二谛概括之:所謂二谛者,即勝義谛、世俗谛,勝義谛又名真谛、或名第一義谛,彰本寂之理,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指萬有爲真如,會叁乘歸實際,謂之第一義谛。明緣起之事,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如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弘善示天堂,治惡顯地獄等,謂之世俗谛。此二谛中所包天地人物,蘊處界等,苦集滅道諸法,若以真如實際言之,則此妄有之萬物爲俗谛,不能通于勝義也。所言蘊處界等,蘊、即五蘊,處、即十二處,界、即十八界,等者、等于七大之地水火風空見識等。欲明此道理,有俱舍論、成唯識論,諸君可研究之。苦、集、滅、道四法,此二谛而言:苦、集、道屬俗谛,滅、屬真谛耳。苦以集爲因,集以苦有果,集惑業而獲苦果,依苦果而生惑業,此乃人生流轉生死之因也。道者,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總之、則爲叁十七道品。欲離苦得樂、出生死、入涅槃,當修此道也。一真法界以二空爲門,二空:即人空、法空;能證二空,則通達一真法界。蓋一真法界不可思議,故雲能證二空之真理,則謂之一真法界也。

  既知此教,不將此理講明,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與天仙鬼神等衆無分良莠。此天仙鬼神亦輪回六道,不能超出叁界,故必知其所以然,方爲了解真理。前謂天地人物等在生死流行中,欲知確實,惟在理之明不明耳。倘真信了教,解了理,必知修行的津梁。但修行須以戒爲首:依叁藏而言,戒即律藏,戒分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其意義太繁,且略而不詳。所謂行者,即叁業之所行也。叁業者,身口意是:身不行殺、盜、淫,口不行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不行貪、嗔、癡,此身叁、口四、意叁不行即十善,反之、即十惡也。然善惡之發現,皆由意叁所主動,身口七支則附從耳,所謂一切惟心造也。上面所言二谛真理,謂天地萬物皆屬虛假,就是人生于世,不知死從何去,生從何來,大抵生死輪流,實緣意之叁毒根而起也。上雲貪、嗔、癡,即叁毒也。貪心起時,應以慈心伏之,嗔心起時,以悲心伏之,癡心起時,以般若之心伏之。般若梵語,華言智慧,常存慈悲智慧之心,則能種諸善行,二六時中不離此善行,即可以了生脫死而達到妙覺佛果之地位也。

  (覺慧記)(見海刊四卷十期)

  (附注)原題“在黃梅明倫堂之講演”,今改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