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佛教觀
──六年十月在臺灣佛教講演會講──
一 佛教與吾人之關系
茫茫宇宙,譬如一大逆旅,吾人與萬物並生此逆旅之中,要皆過客而已。逆旅未至銷毀,即過客不絕來往。然逆旅依然存在,悠悠千古,一代一代之過客竟不知其何所歸往?只少數所謂帝王、將相、聖賢、豪傑、名士、美人者,稍稍留其痕迹,供吾人之浏覽憑吊。嗟夫!古人之迹在此,古人之真何往耶?雖然、吾人自幼而壯,自壯而老,剽劫于無常急駛之流,猶落花之墮湍水,不容停駐,數十年之光陰,一瞥即逝,又將有後來之過客,以已往之客哀吾人矣。嗟夫!吾人自哀不暇,尚奚暇爲古人哀乎!吾人在世,度一日即趨近死限一日,如牽赴屠場之豕,步步行近死地;生而不得不死,死又不得不生,隨業流轉,生死無已。夫生死之變亦大矣!吾浪死虛生,虛生浪死,竟不能稍稍自覺,稍稍自由,可不哀乎!不甯惟是,即在有生之域,數十年間,其本心誰不欲勉爲善行以邀天福,親悟真理以成聖智,達美滿優勝之地位,獲常住周遍之安樂者,故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顧牽攝于事勢,顛倒于感倩,馳逐于名利,奔走于衣食,又鮮不喪失其本心,始誠實而卒流虛僞,始高尚而終就苟且,忘己而役乎物,昧因而骛乎果,甚乃習非勝是,積妄成性,亦何嘗稍稍能自由能自覺乎?嗟夫!吾人于此逆旅之宇宙,既如盲人摸象,曾不能一睹其真相;即反之小己之志行,亦不能自主自遂,冥冥焉莫自知其所來,伥伥焉莫自知其所往,既無異乎禽獸之盲動,又甯免草木以同腐乎?嗟夫!人爲萬物之靈長,人爲有理性之動物,人爲有目的之動物,其真意義果安在乎?若竟不求吾人之真意義,而安于禽獸之盲動,草木之同腐,則謂之心死之人。“哀莫大于心死”,身雖未死,亦僅行屍走肉,而所謂人者,則早已失卻矣。夫佛教者,即救度吾人之本心而活之者也。令人人發自心之智慧,悟自心之常樂,故吾人之自心,即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之阿彌陀佛也。令人人充自心之慈悲,致自心之甯靜,故吾人之自心,即能仁寂默之釋迦牟尼佛也。蓋吾人固非不能遍知遍覺自由自主者,只以未得無上真正之道,安定其心志,立定其性命,故常爲物欲所誘而生諸苦惱,常爲環境所惑而生諸妄想;苦惱障礙,妄想流轉,是以不能證如來智慧德相。夫吾人雖欲專一學,欲精一義,亦必心安志定,而後能有所成就。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此宗教與吾人之關系,所以甚深甚重,更無第二事能與相等也。然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無上真正之道,非其余人天之邪宗,小教所致也。而宗教者,即皈依之義;皈依者,即皈向其心依止無上真正之道,心與道一之謂。無上真正之道,即是佛教,佛教即是佛、法、僧叁寶。佛是能覺悟開示無上真正之道之人,佛法是佛覺悟開示之無上真正之道,佛法僧是信解行證無上真正之道之人。叁寶之德,不可言量!吾人在茫茫苦海中,叁寶爲舟航;漫漫黑夜中,叁寶爲明燈;悠悠險道中,叁寶爲導師;冥冥曠野中,叁寶爲真宅;舉要言之,叁寶是吾人第一可依恃者,第一可崇拜者,亦是第一能覺悟吾人者,能救護吾人者!故吾人凡有心知靈覺者,皆有佛性,皆是佛子,皆應了解無上真正之佛道,信仰無上真正之佛教,皈依叁寶以爲安身立命之地。從之于哲理上轉迷成悟,于倫理上轉惡成善,于身心上轉苦成樂,于世界上轉凡成聖也。令更從宗教上、哲學上、科學上、倫理上、政治上、教育上等種種方面,與佛教皆比較而分別觀察,令知究竟唯一佛教,爲無上真正之道,故吾人皆應信解受持也!
二 宗教上之佛教觀
甲、分別觀
1.宗教上之緣起,叁:一、人人皆有離苦惱而得安樂,免死亡而獲常存,轉濁惡而成淨善,了諸法而明真性之本懷。二、衆生自無始以來,有二種障:一、無明障;二、煩惱障。吾人既有前之本懷,複爲二障所障,不能通達,遂生妄見而執妄法。叁、有釋迦牟尼佛大覺聖人出世,斷除二障,得遂本懷。本其身之所崇,教示吾人以叁界惟心、萬法惟識、一切法因緣生之一實相印印定諸法,令吾人了悟無常、苦、空、無我,得達其常樂我淨之目的,遂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佛教──唯一正教起。
2.宗教上之要素,五:一曰信仰,他教有叁:一、如信有天神上帝爲宇宙唯一真宰等。二、如信世界萬物、皆天上唯一帝主所造等。叁、如信善惡苦樂罪福唯由上帝命令所支配等。佛教亦有叁:一、實──體──佛,信一切法唯心,心真如覺性即佛。二、德──相──法,信一切法因緣生,諸法實相不可思議。叁、能──用──僧,信因果不昧,緣起無盡,十方叁世利益有情。
二曰心神,心神之界說者,他教則爲鬼神:如世俗傳說人之形軀死亡後,其心魂精魄或爲鬼爲神之類。天神:如婆羅門教、耶稣教、天主教、回回教等,不悟即心自性之真如體用,謂爲天上之唯一真性等。靈魂:婆羅門教于叁世輪回執靈魂說,耶稣教于人心死後執靈魂說。佛教則爲心性:萬物唯心,心本覺性,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心神之理論者,他教之有神者叁:多神則拜動物、拜山川草木、拜門堂井竈等。一神則祠天主、祠上帝、祠大梵天、祠摩醯首羅天。神泛則以現存之萬有皆神,觀宇宙之闳渺悠久生寅畏心,于宇宙之真體生渴慕心等,皆謂之泛神教。無神者,如虛無斷滅論等。佛教則宇宙惟心,物我無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叁曰因果:因果無謬,罪福不亡,固宗教實踐上一重要義。他教或有現在而無過未,或有過未而無現在,或有現在未來而無過去,或雖叁世而偏執一端,不識因果之真相,唯佛能圓滿證說叁世之理。
四曰慈悲:凡宗教各有慈悲救世度人之義。粗觀之,孔之仁,墨之兼愛,耶之博愛,似與佛之慈悲無別。然細密察之,佛教之慈悲,有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之叁種,他教唯有生緣慈悲之小部耳。
五曰教主:凡宗教必有現實世界上人格最偉大之教主。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爲教主,釋迦牟尼佛爲五洲萬國有曆史以來第一偉大人物,其降生尊貴之族、帝王之子,其出家壯盛之年,富樂之人,其修道六年苦行、成最正覺,其救世轉大*輪、度無量衆,故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乙、圓融觀
上來依分別門觀之,佛教如大海,他教如斷港;佛教如赫日,他教如爝火;佛教如雪嶽,他教如土阜;顯然有其淺深勝劣高下之異。昔雅典大哲亞裏陀大德曰:“吾雖甚愛吾師柏拉圖,然不如吾愛真理。今吾于各教教主、教義亦如是,雖泛然莫不尊愛,而一經與佛教比較,則真相所存,彰明較著,不容爲各教曲掩。雖然、佛教不特其尊無上,抑其大無外也。無外、則無對絕待,無待絕對則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而若邪若正若小若大若偏若圓無不融歸佛心矣,茲更作一圖表示如下。
佛法界圓融觀
佛法界者,衆生心是宗極,一心教示萬法,法法絕待,唯是一心,心心圓融,遍含萬法,夫是之謂佛教。牟尼現世,天人之師,軌範行業,乃宣教戒;教戒未足發智故,聞義學以窮理;義學未足證心故,修靜慮以體真;靜慮未足悟物故,廣爲無量方便法門以濟衆。夫至廣爲無量方便法門以濟衆,則群衆所傳誦持續之道術,又甯有不可融歸乎佛法者哉?即如耶教崇拜宇宙唯一天主,佛亦稱叁千大千世界主。又耶教謂上帝創造世界,蓋出于婆羅門教崇祀大梵天者之說,佛亦嘗自稱我即大婆羅門及大梵天。耶教不設形像,此亦佛教中之一種無相法門,金剛經所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也。舉此荦荦數端,余可類推而知矣。要之、宗教者貴乎上得其真,下能益民。益民之道,貴乎律儀清正,心行慈善。耶教上得其真與否,雖不敢知,然能勤修乎利益生民之業,未離人天之行,異乎回教之多近修羅法,及其余教淫、教殺、教盜諸不律儀教,以牛戒、自餓、投灰,諸苦行外道近于畜生、餓鬼、地獄者,其盛行乎世宜矣。雖然、地藏常居地獄,觀音現身餓鬼,釋迦嘗爲種種畜生以行菩薩道,則叁惡趣法亦何嘗非佛法乎?是故種種外教之法,入佛法中皆成佛法,但除其執,法本圓融,所謂“千流萬派無辭讓,始見歸墟佛海深”。
叁 哲學上之佛教觀(另見)
四 種種相之佛教觀
余初列題,本于哲學上之佛教觀後,尚有科學上之佛教觀,倫理上之佛教觀,心理上之佛教觀,政治上之佛教觀,吾人崇信佛教之必要七篇。今以時間短促,故建立人心之叁德性,顯示佛法大意,演繹十種叁法門以渾括說明之。
┌────────┬───────┬───────┬────────┐
│ │ ┌文 字│ ┌實 智│ ┌自 性│
│一、人心之叁性德│般若┤觀 照│解脫┤方 便│法身┤受 用│
│ │ └實 相│ └真 性│ └變 化│
├────────┼───────┼───────┼────────┤
│ │ ┌聞 │ ┌攝 善 法│ ┌凡 夫│
│二、佛教之叁聖學│慧┤思 │戒┤攝 衆 生│定┤聖 人│
│ │ └修 │ └攝 律 儀│ └如 來│
├────────┼───────┼───────┼────────┤
│ │ ┌轉迷成悟│ ┌轉惡成善│ ┌轉苦成樂 │
│叁、叁 轉 法 輪│初轉┤ │二轉┤ │叁轉┤ │
│ │ └轉妄成真│ └轉染成淨│ └轉凡成聖 │
├────────┼───────┼───────┼────────┤
│ │ │ │人佛┐ │
│四、叁 不 二 門│心物不二之實體│因果不二之定理│依正├不二之法界│
│ │ │ │生佛┘ │
├────────┼───────┼───────┼────────┤
│ │ ┌科 學│ ┌法 理│ ┌政 治│
│五、人群之要素 │學術┤ │德行┤ │政教┤ │
│ │ └哲 學│ └倫 理│ └宗 教│
├────────┼───────┼───────┼────────┤
│六、科學之叁心理│知識 │感情 │意志 │
│七、人性之叁同好│真 │善 │美 │
│八、中庸之叁達德│智 │仁 │勇 │
│九、學校之 叁 育│智 │德 │體 │
│十、國家之 叁 權│立法 │司法 │行政 │
└────────┴───────┴───────┴────────┘
更一心叁德,圖示如下:
┌────────┬──────────────────────────┐
│ │ │
│ │ 般若 │
│第一、一心叁德圖│一心 法身 │
│ │ 解脫 │
│ │ │
├────────┼────────┬────────┬────────┤
│ │ │ │ │
│第二、一心叁德絕│一心 般若 │一心 解脫 │一心 法身 │
│ 待圖 │ │ │ │
├────────┼────────┼────────┼────────┤
│ │ 解 │ 般 │ 法 │
│ │ 般若 │ 解脫 │ 般若 │
│第叁、一心叁德絕│一 心│一 心│一 心│
│ 待圓融圖 │ 法身 │ 法身 │ 解脫 │
│ │ 脫 │ 若 │ 身 │
├────────┼────────┴────────┴────────┤
│ │ 般若 │
│第四、叁德一心圖│ 一心 法身 │
│ │ 解脫 │
└────────┴──────────────────────────┘
(出東瀛采真錄)
(附注) 原文無題,今依意加。
《我之佛教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