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

  作者:宮靜

  産生和流傳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爲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爲五個曆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爲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爲了便于記憶,采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爲由經、律、論組成的“叁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爲真正屬于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爲戒、定恝叁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叁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製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爲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衆。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于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爲大衆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爲根叁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爲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爲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诃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爲“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于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爲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爲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爲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于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于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視叁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叁世實有”和“法體恒有”;經量部約成立于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衆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淨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衆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産生和傳播。當時在家佛教徒中流行著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衆。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爲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最初爲般若系經典,以後又有《妙法蓮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出現。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叁乘分別和一心本淨等等思想。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伽行派。中觀派大概在2世紀才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經提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爲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爲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系(緣合)和一種假借的要領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于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對于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谛”,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興起于4~5世紀間,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的理論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經論是《解深密經》、《瑜合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爲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瑜伽行派認爲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叁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爲叁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爲“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爲“五位百法”。另外還闡揚五種姓說,認爲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爲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爺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幹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前一個時期的顯教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逐漸融合起來作爲密教的世界觀而繼續存在。其主要經典爲《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爺爲其特征。儀軌極爲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叁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叁密相應,即身成佛。8~9世紀以後,由于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于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于一蹶不振趨于消亡。

  現狀  19世紀末,在印度沈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複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裏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诃菩提會,很多佛教勝地恢複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研究機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佛學系或巴利語系;出版了大量書刊。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先後有幾百萬“賤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組織了佛教的政黨——共和黨。後來,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滿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另組了困豹黨。該黨在孟買和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摩诃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地開展了國際活動,經常召開國際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占總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雖然人數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宮靜于衆)

✿ 继续阅读 ▪ 越南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