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義寶鬘 第一講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02/05
今天開始講授宗義寶鬘這部論的課程,這部論的作者叁寶無畏,是屬于果滂劄倉的一位師長。這部論既不是很簡潔,也不是很廣,是屬于較中等的,適合初級者來學習。有時候寺院裏也會采用這本當教材,並不是完全的采用這本,有時候采用而已。
我們來學習宗義,講到宗義,就講到四部宗義,宗義主要是讓我們了解基、二谛、整個修習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又可以分方便分和智慧分,這是屬于我們要了解的,同時也讓我們了解果位的叁身是如何證得。這宗義的意義,可以看中文的第 31頁,關于「宗義」一詞的解釋,指曾經研習經論,所以能循著經教和理論的途徑,宣說基、道、果叁者體系在自己思想上成立的道理。
「宗義」藏文「竹踏」,「竹」有成立、成就的意思,即要去獲得、成就的這一點;「踏」就是邊際,最終的邊際。也就是你透過去看、去閱覽衆多的經教、經典、教化,然後又經過正理的觀察,到最後你的心就會下某種決定,這種決定並不是用「量」來悟得的決定,而是你個人心中所感覺到,「就是這個樣子」的這種決定。這種決定也不是像蓋房子、或做一張桌子時決定要怎麼做的方法,而是你心中下決定說:「我要前往佛地所要走的這條方便道,是要怎麼走。」你自己做這樣的決定。我們如果要前往佛地的話,必須要先去除心中的愚蒙,也就是你心中要對前往佛地的道路上,必須先生起證道,生起體悟才可以。
由于一般人,我們心中對于所要了知的對境,都愚蒙于對境的真實義,所以我們心會顛倒。如果將顛倒去除掉,將愚蒙去除掉,你心中就會生起一種了悟,那種了悟就是真正要前往佛地的這條正道。
這裏看到「根、道、果」,藏文是「息、南、賊烏」,「息」事實上翻成「根」,會讓我們誤會,好像是它的根本,所以仁波切說這樣會讓我們誤解,事實上「息」這個字,我們可以翻成「基」,但它並不是道的因,雖然是基,但它並不是後面這個道的因,而是我們心中所要面對的對境,我們心中所想的事物,或心中所想的法,上次在講攝類學時,有講到「所知、有、所量、成實、境、法」,這六個是同義詞,就是指「息」。如果翻成「根」的話,我們會以爲是根本,誤成是道的因。
現在講這個「息」,就是前面的根,原意是我們所說的「成實、所知、有、對境、所量、法」。我們如果在「基」的這個基礎上來加以抉擇的話,可分二個方面做抉擇,一個是就世俗抉擇,一個是就勝義抉擇。世俗抉擇會讓我們了解世間一切都是依因而生起,或依緣而生起,或依名言而生起,也就會讓我們了解依于某個而生起,這是就外在這一點而了解的。
宗義寶鬘講解第 1頁
如果就真實義、究竟的自性而言,我們可以了解到空性,法的內在,所以當我們在抉擇「基」的時候,可以分世俗和勝義這二個方向來做抉擇。如果我們對「基」世俗和勝義這二個方向的抉擇能善爲了知的話,我們就會對于世俗的方便分、勝義的智慧分生起體悟、證悟,會讓我們了解到智慧和方便這二條道。
在抉擇「基」時,對世俗加以了解,爲何會生起方便分的體悟?比如說在下士道時,會了解到由惡因會生起惡果,對業果的取舍就會有所了解;中士道時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原來要去除苦谛,必須要先斷除集谛,要證得滅谛,必須要先知道谛;如果是上士道,也可以透過對世俗的了解,去了解到若珍愛他人,可以獲得一切的功德,珍愛他人是一切功德的元素,也會了解到珍愛自己是一切衰損之門。所以這就是說如果對世俗了解的話,會生起方便分的體悟,用上中下士道來做譬喻。
在下士道時能生起方便分的體悟,因下士道時我們了解業果的取舍,何者該取、何者該舍,我們會了解什麼是該去做的,或是不可以做的,也會引生出離的心。至于中士、上士道,就像剛才所說的,可以依著你對世俗的了解而生起對中士、上士道方便分的體悟。
就勝義上而言,是如何生起智慧分的體悟?我們要了解真實義,又可分爲粗的和細的。光是在一個「基」上,要去了解基礎上的真實義,又可分爲粗分和細分。當我們思惟無常時,可以去除執常的心,這是屬于最粗分的真實義的了解。稍微細一點的就是你去了解你所要了解的基礎,它不是由自己方面成立的這一點,比如說補特伽羅我執成立的這一點,你就可以了解更細一點的真實義,你可以透過了解基礎是不由自己方面成立,而來去除掉輪回的根本的這一點,這是稍微細一點。更細一點的是去了解這個基礎不是谛實存在的這一點,這樣可以破除掉煩惱、煩惱的習氣、所知障。透過去了解「基」粗、細的真實義,可生起深、細智慧的領悟。
就上士道而言,最好的方便就是大悲心和世俗發心,最上等的智慧就是了解到這一切都是無谛實存在的空性這一點。所以說上士道在同樣的這個基礎上可以由世俗、勝義二方面來做了解,世俗分最好的是去了解大悲心和世俗發心,勝義分最好的是證真空慧。
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串習世俗和勝義這二方面,到最後我們就可以獲得果位的色身和果位的法身,剛才我們說透過修學方便分的大悲心和世俗發心,最後我們就可以得佛果位的色身,也就是在修大悲心的過程,我們不斷的在淨罪集資,最後就獲得佛的色身,而透過修學智慧分,到最後可以證得果位的法身。
所以「基」可分爲世俗、勝義;「道」可分方便和智慧,「果」分色、法二身,故可以看到基、道、果這叁者之間是有關系的。如果先對「基」分世俗和勝義二種,好好的了解的話,就會生起智慧分和方便分的證悟,
宗義寶鬘講解第 2頁
透過智慧分和方便分的串習,繼續修學到最後會證得果位的色身和法身。
雖然四個宗派,他們同樣都主張「基、道、果」,基是指世俗和勝義,道指方便和智慧,果指色法二身的安立,四個宗派都同樣這樣主張,可是他們在安立基的時候,各個都有不同的安立方式,道、果也是一樣,由此而生出四個宗派。所以這四個宗派,他們都各自依著自己的主張,自己心中所想的而成立起來這個宗派,不是由證量來成立的,而是他們依著各自所認爲的主張來建立起基、道、果。
這種建立的方式也不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不是說:「你的想法這樣,我的想法這樣」而成立,不是如此。而是他們各自去引用教法、教理、經教、正理來做靠山,各自引經據典來成立起他們的宗派,所以他們各自以各自心中的想法,然後又引經據典來建立起基、道、果。「基」的內涵是什麼,加以串習就會生起內涵相續的道,到最後就會證得內涵相續的果。當然基不同的話,道和果就會不同,這是會有連帶關系的。
譬如這四個宗派的基有分世俗和勝義,當他們講到基的勝義時,主要是講空性,然而四個宗派就是以自己所建立的見解去解釋空性,這種主張會區分出粗的和細的空性見解,光是勝義這一點,這四個宗派就會形成粗和細的主張。
因不同根器的關系,所以當我們來學習這四個宗派的宗義時,就會讓我們了解到原來這勝義谛所指的就是空性,而粗分的勝義谛是什麼?細分的勝義谛是什麼?我們在學習這四個宗義時,就會有這個好處,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最究竟、最微細的空性是什麼?
一般而言,我們心中對于所要了解的空性,好像已有一個想法,透過學習這四個宗派的宗義,因四個宗派對空性有不同的诠說,當我們學到時,會了解到我們所了解的空性,到底是到什麼程度,當我們了解到這四個宗派的時候,可以自我了解到我們所了解的空性是什麼程度,甚至我執是到什麼程度,無明是什麼,我們也可以了解到。
你去學四個宗派的宗義時,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我執是比較偏向毗婆沙宗所講的我執或中觀應成派所講的我執,因爲毗婆沙宗所講的我執和中觀應成派所講的我執,他們粗、細的差異非常的大,所以學了四部宗派以後,就可以自我了解自己認知的我執是比較偏向那一個。所以學這四個宗派的宗義,可以讓我們去認識到自己的程度,是到什麼程度,比如剛才所說的我執。或是無我,也可以透過我們去學習這四個宗派的宗義,讓我們了解到我們所了知的無我,到底是到什麼程度?
接下來看 27頁禮贊文,第一個部分是禮贊釋迦能仁王,「稀有二資糧雪山,因悲融成水;彙于任運法身地,流出四宗河」;這一句主要是贊頌能仁王的,能仁王是隨著大悲心而轉,來圓滿二種資糧-智慧和福德資糧,
宗義寶鬘講解第 3頁
也圓滿了自他二利。同時我們也可以了解到能仁王已經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如同雪山一般,非常皎白,沒有一點點的黑點,黑芝麻許的染垢,或像喜瑪拉雅山一樣。
雪水融化流下來,怎麼融化?因隨著悲心而融化,所以雪水就流下來,流到那裏?流到任運法身之地,也就是流下來的悲心在任運法身地當中旋轉而流到大地,然後就融彙成四條河。雪山指佛已經圓滿了一切功德,斷除一切過失,由悲而融成雪水,流到大地來,而形成四條河-就是四個宗派。
仁波切還引《中觀根本慧論》最後一個偈頌:「瞿昙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因與此意義相近,故引此偈頌。
請看文「佛業浪濤聳天際,外道愚畏懼;」是講到這四個宗派的持有者是誰?就是不可思議的爛那陀所有這些古來的大論師,蓮花戒論師等等,他們在弘揚佛的勳業,在做利益衆生的事業時,將他比喻成浪濤一樣聳入天際,也就是非常廣泛的在做,他們的聲譽非常的大,所以使得這些外道心生畏懼。
那時候爛那陀的論師,會跟外道論師做很多的辯論,透過這些辯論折敗這些外道的論師,雖然折敗這些外道的論師,可是心中無任何傷害他們的想法,透過辯論來呈現出他們心中的證悟,折敗這些外道將他們引入正道當…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