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P8

  ..續本文上一頁過世尊來到世間宣說空性意義,我們才可以去了解空性,從根斬除無明。

  一位追隨佛陀而行的行者,應該要如此,如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提到,若我們要贊歎世尊的話,應用緣起的角度來贊歎,以空正見對治無明、煩惱,這樣才算跟隨世尊。

  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後出現了四個宗派,這四個宗派都提到如何來斷除無明,如何從根斬斷無明,也都講到必須證無我,才能斬斷無明。這四個宗派都講到無我空性的意義,要斷除無明必須要證得無我慧、證得空性慧。而對于無我及甚深空性的意義,講說者非常的多,修行者也非常的多,各有不同,因此産生不同的宗派。

  將其不同作個概略區分可分爲受用者及所受用的法兩類,在受用者上會生起無明,在所受用的法上也會生起無明,要如何消除此二種無明?就要靠補特伽羅無我來消除在受用者上生起的無明;及用法無我消除對所受用的法生起的無明,所以才有「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不同的建立。

  仁波切上個月都在印度,所以現在跟大家講講經過及心得。3/10去達隆色拉,在這之前跟母親住幾天,才去接受法王的密集金剛灌頂及第五世法王的密印,以及第七世法王所寫的《緣起藏》及《緣起藏》的解釋,也可以說是證道歌。

  3/12~3/15四天在上密院接受密集金剛的灌頂,3/17~4/4法王傳的是第五世法王的密印有七本書,現在法王是第十四世,在第五世時有很神奇的修行,即四、五歲時就見到宗喀巴大師、阿底峽尊者、很多佛、本尊,有些不僅僅是看到而已,也會直接給法王灌頂,給法王看很多壇城,因此法王就一直寫日記,也有將整個灌頂儀軌記錄下來,第五世法王在詩詞上有特別的造詣,著作了七本密印的書。

  宗義寶鬘講解第 28頁

  在此期間也參加一位穹拉仁波切所上的課,穹拉仁波切是格魯派的出家衆,在 1959年還俗,但是修行非常好,是位非常謙虛、善良的修行者,法王講經時有時會向他請教,法王說:「因爲他是在家居士,目前沒有傳法給僧衆,但是有一些法的傳承只有他持有,若沒有傳承下去,法脈可能會中斷。」所以法王指定一些修行者、仁波切和我,共有十五個人。法王請穹拉仁波切傳授我們十五人那些法,在法王沒上課的時間,我們十五個人跟他學習,向他請法,這些法就是第七世法王的一些特別的法。

  直到 4/5都沒有什麼空檔,一直在上課,4/5晚上才離開德裏,4/6半夜坐飛機回來臺灣。

  可能今年、明年、後年,這幾年還需要再去印度幾趟,因爲法王說有一些法脈快要中斷,若沒留下傳承很可惜,所以希望一些仁波切能夠去承接傳承。

  在印度期間見到法王二次,法王一直詢問我在臺灣傳法詳細情形,因此心裏感到責任與壓力特別大。

  現在進行到 53頁的「非量知」部份,非量知有:邪知等。這「等」字可以從以前學過的心類學(P.610)當中,聯想到「等」包含有再決識、伺察識、現而不定識、猶豫識(疑)、顛倒識(邪知),一共有五個。

  講到量和非量,所有量和非量的區分是指能讓我們生起相信的層次,用這種方式來區分爲量和非量。在「非量」當中有一個是邪知(或翻顛倒識),另外還有一個再決識,也就是現量後的第二剎那稱爲「再決識」,這再決識並不是由他自己的力量去悟得對境、去了知對境的,而是先前已悟得的力量,使得他去了知對境,稱爲「再決識」。

  把再決識列爲非量的緣故,是因爲他自己本身沒有能力讓我們起信的關系,意思並非我們不可以相信再決識,而是因爲他自己沒有能力讓我們生起信的關系,因爲它是根據先前生起來的力量,才悟得對境的。

  從可信和不可信的區分,可信有那些種類?不可信有那些種類?可信的種類是根現量、意現量、以及瑜伽現量,毗婆沙宗因爲不承許有自證現量的關系,所以現量有叁個。若在這叁個現量之上,再加上一個比量的話(比量也是可信的),一共會有四個可信的種類。

  根現前和根現量是不一樣的,一般說根識、根現前、根現量,會有這些名詞出現,根識的範圍比較廣泛一點,在根識的範圍當中有一個根現前,亦即「根識」未必是「根現前」,根現量的範圍又小了一點,根現前當中又有一個「根現量」,所以他的範圍又小了一點。以前學過的心類學,可以想起來嗎?

  根識並不能爲根現量所周遍,根識有可能是錯亂的,有可能是顛倒識;

  宗義寶鬘講解第 29頁

  可是根現前是不會有錯亂的。根現前是可以去悟得對境,根識當然也可以去悟得對境,可是他悟得的對境是不會很堅定、很肯定。爲什麼?因爲在根識當中有現而不定心識存在,此即爲何根識無法成爲現量的原因。

  因「根現前」、「意現前」和「瑜伽現前」叁者的依止之處有所差別,所以有不同的安立方式。根現前的依止之處(即增上緣)是五根,取名爲「根現前」;意現前的增上緣是意根,所以取名爲「意現前」;瑜伽現前是這個行者透過修行,在禅定當中透過止觀雙運的力量爲他的增上緣,所以立爲「瑜伽現前」。根據主要的因、主要的增上緣,取名爲「根現前」、「意現前」等等。

  「根現前」主要的增上緣是五根,五根屬色法;「意現前」主要的增上緣是意識,意識並非是色法;「瑜伽現前」亦屬意識的部份。根現前的五根既然是色法,且屬有色根,有色根是不可靠、不穩定的。若是意現前、瑜伽現前就是穩定、可靠的意識。

  根現前是不可靠的,依于根所生起之樂亦是不可靠。例如:眼睛看到漂亮的,或嘴巴吃到好吃的,這些都不可靠。人的特色是可以遠瞻眺望,也就是可以利用意現前、瑜伽現前,不是只有單純隨著五根門而行,所以人才會與畜牲有所差別。

  在「道次第」論相關的論著裏,都會鼓勵我們說,在現在存在的時候就是與畜牲有所不同的時候,要趁著現在好好利用我們所擁有的能力,我們可以利用,也有這個能力,可以利用我們現在與畜牲不同的時機,千萬不要隨著五根轉。

  一般而言,五根門都會趣入對境,五根會緣念對境,趣入到對境裏,就會隨著對境而生起貪、瞋種種這些煩惱。看到對境會生起-這個我要、這個我不要,會有這些粗品的煩惱生起。這些煩惱本來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五根門趣入對境,會生起這些不可靠的煩惱,又加上我們所面對的對境是形形色色,面對這不同的形形色色對境時,我們往往都會隨著對境而轉。比如:我要什麼顔色,我要什麼形式,我要人家來贊揚我,我不要人家來批評我等等這些,或去區分那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與我爲敵的,那個人與我爲友的,會去做這樣的區分,亦即自已因爲會隨著五根門趣入對境的關系,會生貪瞋種種的煩惱,故勸谏我們千萬不可隨著五根門而轉,因爲根現前是不可靠的。我們了解根識、根現前是如此不可靠,就應該不要隨五根而轉,讓貪著對境的力量減低。

  去了解根識、意識真實的狀況,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再來講到根現前是不可靠的,根現前本來就有,意現前也是一樣,本來就有。意現前是依著增上緣而生起,不需經過一番努力才會生起意現前。可是瑜伽現前就不是如此,我們一定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獲得瑜伽現前。要得到瑜伽現前,瑜伽師必須不斷地實修,才能有這個能力,依著這個能力爲他的增上緣,

  宗義寶鬘講解第 30頁

  才能夠得到瑜伽現前。有這樣的了解後,就可以自我鼓舞:我們一定要努力,才能得到瑜伽現前。

  所以意現前、瑜伽現前,我們需要去加以了解。若要證得瑜珈現前,一定要去成辦止觀,要成辦止觀之前,一定要生起比量,透過長久的思惟觀察對境的意義,得到決定解之後,再加上禅修的力量,去獲得叁摩地,之後,才有可能成辦瑜伽現前。要成辦瑜伽現前之前,要先修所謂的「瑜伽」,而修瑜伽之前,必須先透過聞思修才會生起比量。

  剛才所講的是屬量知的部份,也是屬可信的部份,至于這些不可信的非量知,我們要慢慢地將其轉變。在非量知當中,最不好的識是顛倒識(邪知),次者是疑,再次者是現而不定,再次者是伺察意,再次者就進入到再決識。

  我們要將「顛倒識」(邪知)的體性轉變過來,往上提升,即成「疑」。再將「疑」的體性轉變,讓它往上提升一層,即變成「現而不定」。再往上提升就會進入到「伺察意」的階段。這五種的非量知,有可能是依于自已的增上緣-五根而生起,也有可能是依于另外一個增上緣-意而生起。

  再來比如說:我們五根的根識是會錯亂的,所以有一些人會看到藍色的雪山,或看到二個影像的,此皆是根識錯亂故。剛才說錯亂的根識,我們很容易可以了解。看到雪山是藍色的,或是看到二個影像而生起的顛倒識,這些我們很容易可以清楚、明白的了解到,輕而易舉的了解。可是伴隨著顛倒的根識所生起的貪瞋,我們就比較不容易察覺到,伴隨著顛倒的根識,可能會因爲看到悅意的對境,而心生貪;或看到不喜歡的對境,心生瞋。這樣的根識,既是錯亂的根識,也是顛倒識。

  意識會隨著自已的增上緣,生起顛倒識。比如說:生起執我爲常的,或是我執。我們也會根據五根等等的增上緣而産生疑,「現而不定」也是一樣的,也是根據增上緣、或五根、或意根而生起「現而不定」的非量知。至于「伺察意」則非如此,所根據、所依的增上緣不是五根,因爲伺察意,是意識,所依的增上緣是意根。

  再決識也是如此,可能先根據五根,進入第二剎那時,即進入再決識,或根據意根爲增上緣,然後生起量知而進入第二剎那,即進入再決識。在非量知當中的顛倒識,可以說是最壞的一者,我們完全不可以采用,是應該斷除的。至于其它的非量知,有一些的體性可能是屬于善的,有一些還是可以采用的。有一點漏了講,現而不定可能會依于五根爲他的增上緣而生起來,也有可能依于意根…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謂「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