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些祖師大德,靠著依止善知識、打掃淨罪等等,突然就開悟了,從他們的傳記裏,並沒有看到他們對于苦谛四行相、空性等的思惟與修習,所以思維在修行的過程真的很重要嗎?
雪歌仁波切答:他們是因爲前世已經修過,但那些修行的習氣被業障蓋住,所以,今生做資糧的累積與罪障的消除。當業障消除之後就突然開悟了。而我們,必須在此生不停地修行,借著好好地思惟來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爲什麼要思惟佛經的內涵?因爲佛經的內涵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對付煩惱、煩惱的行相是什麼樣子、心的本性是什麼、我有沒有能力對付煩惱…,這些要思惟了解之後,把它用在自己的心上調心。沒有思惟、僅僅拜佛念佛的做法,是外緣,它當然會産生一些幫助,但並不是直接消除煩惱的方法,不是煩惱的正對治。
假設現在有二個人,一個不用思維,只是單純地念佛拜佛或打坐;一個不停地思惟著要如何對付煩惱、如何調心。有一天,他們遇到了自己不喜歡的人,被這個人臭罵一頓時,心裏想生氣的這種煩惱會生起。此時,如果平常腦筋空空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大概就會氣死了:「我是一個念佛念了幾千萬遍的人耶!你竟敢罵我!」另一個常常思惟的人,調伏煩惱的能力會比較強,因爲他已經習慣用各種角度去思惟,比如《入行論》第六品裏有許多調伏嗔恨心的方法,馬上可以運用它們來對付煩惱。
我想說明的是,念佛,是一定有功德的,但與思惟的功德相較起來,念佛的功德比較小,因爲思惟調心是近取因,是真正能消除煩惱的因,拜佛那些是外緣,並不是直接對付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