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肇公。猶如說觀經,專依淨影也。梓而行之,其利益複如何哉。寶曆十二壬午之夏。按日本寶曆壬午,爲我國清乾隆二十七年。距今百七十二年。上溯九百年,約在吾唐季懿宗鹹通之初。經文亦不知何時會入。但與南唐石刻及長水刊定記,互有出入。亦已加入魏譯六十二字。且注其下雲:此六十二字,肇本無之。天臺疏亦無科判。然諸本皆有此文,故且存之。其必後于慧注之會本可知。以上兩書。均見商務印書館影印續藏經中。無單行本。(古農按,續藏中此書,曾于民國九年,丁惟森等依黎端甫校本,刻于贛州刻經處。)
金剛經智者疏 隋天臺智者說。清光緒叁十叁年金陵刻。
金剛經義疏 隋嘉祥吉藏撰。民國六年金陵刻。
金剛經贊述 唐大慈恩寺窺基撰。民國六年金陵刻。
金剛經疏論纂要 唐大興福寺宗密述。民國十一年北平刻。按以上四書。皆得諸日本。義疏原無經文,乃金陵刻時會入者,故與現流通本同。其他叁書會入之經文,或依其舊,或未全依,故與流通本有同有異。可以單行本與續藏對校也。
金剛經疏記彙編 民國十九年北平刻。疏即疏論纂要。記則宋長水沙門子璇所撰刊定記。按續藏中收有明釋大瑸之疏記科會,是清乾隆四十七年依照雲棲舊本重刻者,可藉以考證明時經文與今本異同也。
校勘記
應雲何住
(柳書、翁書、宋藏、張書、明刻及慧注、肇注、纂要、叁會本皆同。今流通本及清初本作:雲何應住,與後周語同。按贊述引經,亦作應雲何住。)
若非有想非無想
(柳書乃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贊述、纂要、五會本及今流通本皆同。清初刻本,于“非無想”上,有加一“若”字者。並注雲:古本無之。按古本既無,何可濫加?今以所見各本參校,蓋自唐季以後,經文乃被人陸續增易,而明清間增易最多也。)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肇注會本,“若”下無“菩薩”二字,余本皆有。)
則見如來
(柳書、翁書、宋藏、張書、及慧注、肇注、智疏、叁會本並同。流通本“則”作“即”。明清刻本皆然。)
于此章句
(古今各本皆同。惟肇注會本,作“此于章句”。)
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古今各本皆同。惟清初刻本“則”作“即”。)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刻本,有疑“何以故”叁字爲衍文而刪之者。)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有刻本,于“若複”上,加“佛言須菩提”五字。)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有本,于“即非”句下多“是名佛法”句。按長水刊定記雲:如經中,即非佛法是勝義谛,遮增益邊,是名佛法,是世俗谛,遮損減邊,其余即非是名例此,見疏記彙編卷叁第十一頁。是長水時,已有刊本,不知被誰加入此句矣。然考圭峰疏意,實無是名句。疏雲:第一義中,無有佛法從經出也,見纂要卷上第二十六頁。長水記于此,則依疏而釋,未及是名句,見彙編卷四第叁十二頁。考古德注疏中,皆無是名句義。)
而實無來
(柳書、宋藏、慧本均同。流通本作“而實無不來”。蓋南唐石刻已加入“不”字矣。按智者疏、嘉祥義疏皆雲:以無兼不。慧注則雲:觀內既不見有我,說誰不來,故雲而實無來也。足證本作“無來”。)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我”上有“世尊”二字。清初諸本皆然。)
我若作是念
(古今各本皆同。惟肇本無“我”字。)
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
(柳書、慧本同。流通本“有所得不”下,有“不也”二字。南唐石刻以後本皆然。)
則非莊嚴
(柳書、宋藏、張書、慧本同。流通本作“即非”。南唐石刻、明清諸本皆然。)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古今各本皆同。惟慧本“而”作“如”。)
則爲有佛
(柳書至明刻,慧注、纂要、兩會本並同。流通本及清初諸本,“則”作“即”。)
則非般若波羅蜜
(柳書至明刻,及慧注會本並同。流通本及清初諸本,“則”作“即”。其下又有“是名般若波羅蜜”句。清初有本並注其下雲:古本無,按是名般若波羅蜜句,南宋碛砂藏始見加入,不但爲唐人寫經所無,即南唐石刻,及張樗寮書,皆無之也。慧注等五會本經文,皆無是名句。又考肇注曰:則非般若,即慧空也。境滅慧忘,何相不盡。弘持之旨,宜在于此。智者疏同。智疏又曰:般若即非般若,此是如空。嘉祥義疏曰:般若非般若,心行斷也。下如來無所說,絕言語也。又曰:佛說般若,此是佛般若也。則非般若,非是二乘智慧。慧注曰:證真之日,得真般若。得真之時,便舍文字。故雲佛說般若即非般若。贊述曰:則非般若波羅蜜者,非一佛獨陳也。纂要曰:則非般若者,無著雲:對治如言執故。以上諸古注,皆未釋及是名。)
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
(柳書、慧本同。流通本“何以故”上有“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句。按南唐石刻,已加此句。考各古注,皆未釋及之。義疏謂猶是釋成前文,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之義。故與前文貫串而釋。)
則生實相
(古今各本並同,清初本“則”作“即”。)
則是非相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
是人則爲第一希有
(古今各本並同,清初本“則”作“即”。)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皆同。流通本、清初本作“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則名諸佛
(柳書至張書、慧注等五會本皆同。流通本、明清刻本“則”作“即”。)
非第一波羅蜜
(柳書至明刻、慧注會本皆同。流通本、清初本作“即非”。)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于此句之下,有“是名忍辱波羅蜜”句。清初有本,注明其下雲:是名句,古本無,然不可少。由此可見是彼時加入。按智疏曰:既無我人,誰加誰忍。故非忍爲忍,忍爲非忍,爲般若體也。纂要曰:忍到彼岸,已離苦相。況彼岸非岸,誰苦誰忍。其他古注中,皆無是名句義。)
則爲非住
(柳書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纂要、四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
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衆生下有“故”字。蓋清初時加入者也。清初有本注明其下雲:各本無“故”字。)
則非衆生
(柳書、宋藏、明刻及慧肇二注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南唐石本、張書亦然。)
則無我見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流通本並同。此與下文,則爲如來以佛智慧,則爲荷擔,則于此經,則爲是塔,則爲消滅,清初本“則”多作“即”。)
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柳書如此,其他各本作皆得成就。按慧注雲:若人依經起行,即生無邊之福,與叁佛性相應,故能圓滿界種。界謂真如,種謂菩提心、六度行。界種,即叁佛性也。玩此注意,其無“得”字可知。得者,當得也。今言與叁佛性相應,是已成就矣。已成就者,謂其成就相應,已具有能圓滿界種之資,非謂已成佛。此即長水記所雲:若能宣說受持,此則修行二利,能令佛種不斷,則名荷擔菩提。蓋成就之言,即言其成就荷擔。所以長水記又雲:不可量等功德,與無上菩提爲因也。據此,足證本無“得”字。)
心則狂亂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柳書如此。其他各本,“者”上有“心”字。按經旨正破存有菩提法之心,故下即緊接曰:當生如是我應滅度衆生,乃至無一衆生實滅度之心也。則“菩提”下不能著「心”字。應從唐人寫經明矣,下同。)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柳書、明刻本、慧本、並同。翁書乃至流通本等,“若”上有“須菩提”叁字。又清初本,“則非”作“即非”。)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柳書如此。其他諸本,“者”上有“心”字。)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柳本、慧本同。其他各本,“提”下有“者”字。)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本“則”作“即”。)
則爲非大身
(柳書、宋藏、張書、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則”作“即”。翁書及清初本皆然。)
則不名菩薩
(古今各本皆同。清初本“則”作“即”。)
無有法名爲菩薩
(柳書、慧本、肇本並同。流通本作“實無”。南唐石刻以後皆然。按長水記雲:但約無我無人,真如清淨,名爲菩薩,非謂別有一法。足證本無“實”字。若有之,當雲非謂實有一法,不雲別有矣。)
恒河中所有沙
(柳書、宋藏、張書、慧本並同。流通本“恒”上有“如”字。南唐石刻、明清諸本皆然。)
有如是等恒河
(柳書、宋藏、張書、慧本並同。流通本“等”上有“沙”字。南唐石刻、明清諸本皆然。)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古今各本並同。惟慧本,初“過去”,次“未來”,叁“現在”。無著菩薩論亦然。論雲:過雲已滅故,未來未有故,現在第一義故。)
如來不應以色身見
(柳書、慧本同。流通本“色身”上有“具足”二字。南唐石刻以後諸本皆然。)
即爲謗佛
(古今各本並同。南唐石刻、張書“即”作“則”。)
“爾時慧命須菩提”至“是名衆生”
(柳書無。南唐石刻以後有。按此六十二字,秦譯本無之,乃後人據魏譯增入者。故肇注乃至纂要,皆未釋及。惟贊述已引魏譯加入釋之。大約唐時或加或不加,至五代以後本,則無不加入耳。總之,此段之義,偈論俱有。取魏譯增入,亦佳。秦譯蓋因前文已有如來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故此處從略欤。)
爲無所得耶如是如是
(柳書、慧本同。流通本“如是”上有“佛言”。按南唐石刻,已有“佛言”二字矣。)
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
如來說非善法
(柳書、宋藏、張書、慧本並同。流通本“說”下有“即”字。南唐石刻、明清諸本皆然。古注如慧注贊述,引經皆無“即”字。惟纂要引作“即非”。)
受持爲他人說
(柳書、慧本並同流通本“受持”下有“讀誦”二字,南唐石刻以後本皆然。)
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
則非有我
(同上。)
則非凡夫
(同上。又清初本及今流通本,此句下複有“是名凡夫”句。柳書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贊述、四會本皆無之。清初有本,注明爲古本所無。詳考各古注,皆無是名句義也。)
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同上)
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柳書、慧本、肇本並同。流通本“者”上有“心”字,南唐石刻以後本皆然。)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同上。)
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
(柳書、慧本同。流通本“布施”上有“持用”二字。南唐石刻以後本皆然,而明刻本有少“持用”二字者。)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柳書、張書、慧注、贊述、二會本並同。流通本“功德”下有“何以故”叁字。南唐石刻、碛砂藏亦然。明刻本間無“何以故”句。)
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
(柳書、宋藏、明刻、慧注等五會本皆同。流通本“甚多”上有“須菩提言”句。南唐石刻、張樗寮書、清初本皆有之。)
佛則不說是微塵衆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則”作“即”。)
則非微塵衆
(柳書、宋藏、張書、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流通本“則”作“即”,南唐石刻清初本皆然。)
則非世界
(同上。)
若世界實有
(柳書如此。慧注會本作“有實”。流通本及南唐石刻以後各本,皆作“實有者”。)
則是一合相
(柳書、翁書、宋藏、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張樗寮書、清初本、流通本,“則”作“即”。)
則非一合相
(柳書、宋藏、張書、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南唐石刻、清初本、今流通本“則”作“即”。)
則是不可說
(柳書至明刻、慧注等五會本並同。清初本、今流通本“則”作“即”。)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
(柳書、慧本同。流通本“不”下有“不也”句。南唐石刻以後各本皆然,惟明刻無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古今各本皆同,惟明刻“即”作“則”。)
發菩薩心者
(柳書至明刻、慧本並同。流通本、清初本“菩薩”作“菩提”。按長水記雲:發菩薩心者,揀余人也。)
金剛經校勘記終
《金剛經校勘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