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P23

  ..續本文上一頁。然又可以從空有二邊說,非法相是空,屬空邊。我、法可並說,屬有邊。是人生淨信,又能二邊不著。有邊名俗谛,空邊名真谛。此中又含二谛。他經中佛說叁谛,有第一義谛,般若遣執,只說二谛。要知遮照同時,即合中道,說二谛,實含叁谛也。遣二邊即雙遮,雙遮即雙照。還須遮照同時。是人尚未至此程度,僅能二邊不著,細玩經文可知。凡佛之說,皆徹首徹尾,徹始徹終,不可忽看。即上文生淨信得無量福德,亦有淺有深。總而言之,是人但除粗執,未除細執。佛故愈說愈深,以明是人除執,尚是初步,更須加功。然是人至此,卻不容易,只一念相應,已了不得。凡用功之人,常有此種境界,覺得心中空空洞洞,幹幹淨淨,有時至半月,或半年,皆是此種景象。須知此種功夫,所差尚遠,不可自足。否則生二病,對于經義,則以深爲淺;對于自己,卻又以淺爲深,殊不知尚遠尚遠!如本經所指是人,分別我執已除,貪嗔癡雖未去盡,已經很薄,還須再加功。吾人用功,即可自己審量,究竟與經上所說合否。說至此,因想古代有一段因緣。唐肅宗代宗父子,平定安祿山之亂,代宗極力宏揚佛法,密宗不空叁藏,亦于是時來中國。佛教盛極一時。代宗有一日,與宗國師談佛法,魚朝恩在旁,即攙問佛說一切衆生皆是佛,則無明如何而起?國師即雲:汝不配此問。朝恩愠甚。然代宗在座,不敢作聲,但怒形于色。宗國師即說:無明從此而起。吾人于此,可以試驗。假如遇人來謗毀我,能否不生嗔。如遇色、聲、香、味、觸、法。等,能否不起念?如遇貧乏時,今日飯亦無著,心中能否不愁?必行所無事,方可。否則即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矣。但若空空洞洞,固亦甚好。然不止于此,應當去行布施。六度萬行,均要去做。若以空空洞洞了事,即著非法相。若自己有度生之心,即著法相。故知是人生淨信,除卻分別心,正是不易。所以如來悉知悉見,許其明同佛心,開了佛眼,得如是無量福德也。

  此不但釋上科。又回應明示一大科,因前文未說明,此處乃點醒之。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至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正合法相。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正合非法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即是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菩薩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即是舍,即破我,要吾人先空我相。不住于相,即不住種種相,即無法相。又以虛空四方上下爲喻,即無非法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二邊雙融。蓋但見諸相即著有,但見非相即著空,見諸相非相,即二邊雙融,即無相無不相,得見實相,故雲則見如來。見如來故得如是無量福德,即上文福德不可思量。佛意謂是人能明了我上文所說之法,持戒修福,能生淨信,且以此爲實,當然無我等四相,得如是無量福德。亦是鼓勵吾人,欲修般若,應如是下手,不可落空,先將非法一面堵住,腳踏實地,躬行實踐。法相、非法相,皆不著,是用功之要訣。

  (子)次,反顯。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上科名正釋者,是從正面釋明何以爲淨信,及何以得無量福德,因其已見叁空之理故也。無我人等相,人空也。(一名我執空。)無法相,法空也。(一名法執空。)無非法相,並空亦空也。(一名俱空。)是謂叁空。由見叁空,從此精進,淨念相繼,便證清淨法身,故曰得無量福德。

  此一科名曰反顯者,是更從反面顯其必應叁空之故,以明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便非清淨性。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所以著相便是逐妄,逐妄便迷卻真性。真性既迷,依然是起惑造業苦報輪回的凡夫,何能得無量福德耶!

  由此可知既已正釋。更加反顯的用意,無非欲令衆生速速覺悟,依此經無住之旨,一面勤行六度,一面觀照無相,發生淨信,以期證得叁空性體,超凡入聖耳。此是必須反顯之總義。

  然尚有別義,蓋防讀上文者起疑也。雲何起疑?(一)我人等相,從身見起。身爲苦本,不應著相,其理易明。法則不然,自度度他,必有其法。如布施六度,豈不明明有法。有法便有其法之相。今雲無法相。法而無相,是法亦在若有若無之間矣。然則法相雲何可無耶?(二)若有身見,勢必分別人我。一有分別,勢必造業受報。是故不應有身見,不應分別人我。而法本非身,其中那有人我?即令于法上起分別,那便是分別人我。至于非法二字,無異空之別名。既名空,那有相乎。然則何故將法與非法,與由身見而起之我人四相,相提並論,一概雲無耶?爲欲斷此種種疑故,所以須從反面加以顯明的說明也。

  是諸衆生,即指上來生淨信,見叁空的衆生。若心取相的心字,要緊。須知心本無相,相字不必專指色身言,乃偏指一切境界相也。心本無相,若有一種相,便取著了境界。若取著境界之相,豈不是已經迷了自己的心麼。這正是背覺合塵樣子,所以成爲凡夫者。因此更須知取著境相,是誰取之乎?並非他人,我也。可見心若取相,便成我相。而所取的相,是由能取的我而有,猶之人相是由我相而生,故所取之境,便成人相。所取之相,疊起叢生,便成衆生相。其相不斷,便成壽者相。由是言之,無論取著何相,便有能取、所取,叢生不斷。故曰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也。則爲者,猶言便是,言一取便著了。所以若取法相,亦即著在我人衆壽四相之上。何雲法不同身,其中無我耶!一取便有能所的分別,何得雲法上分別,不是人我分別?

  且由此可知上科所雲無法相者,謂其不取著耳。非畢竟無法無相也。若畢竟無,是斷滅相矣!至若非法固是空之別名。空原非相。然既取之,便有能取之我,所取之人,叢生不斷,四相宛在。故曰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嘗見一種刻本,不知被誰刪去若取非法相之上的何以故叁字,以爲本是一直說下,義意明顯,有此叁字,反令語氣曲折,其義不明。嘉慶間有一刻本,雖不敢徑刪,但注其下雲:某某注釋及各正本,俱定爲衍文雲雲。所雲某某者,大都明清間人也。由此可證此經字句,多與古本不同者,雖不無傳抄之誤,亦實不免被淺見者妄加增刪,真是可歎。幸而近今經本,又經明眼人將此句補入,然偏遠處經本,尚有刪去此句者,萬不可從。

  蓋用此叁字,含有精意,關系緊要,萬不可少。有人雲:是以“何以故”叁字,跌起上義,使知若取非法,尚著四相,況取于法,此意尚淺。因若心取相則爲雲雲,已釋明其故了,何必更須跌起。然則其意雲何?蓋防不得意者,雖聞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壽,然尚未明何以方爲不取,見地未真,或致誤取非法,而尚自以爲是不取法也。因用“何以故”叁字警問,使深思其故,不可誤會。即接雲: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則知倘取非法,依然著相,無異乎取法者。將勿所謂不取法,並非畢竟不取耶?既非不取,而取又著相。可見不取者,乃令不取著相,會歸于性耳。此意雲何?便是廣修六度萬行,而心中若無其事,湛然凝寂,不爲所動。即此便是不取法相的真實義。如此而行,既不著法,亦不著非法。便是二邊不著,合乎中道矣。然則有此何以故一句,下文若取非法相兩句,無異爲上文若取法相兩句作了注解。說法之妙,如是如是。若刪去此叁字,則語氣平列,便不能顯出此義矣。

  須知有是即空而有,空非離有之空。故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此經處處說不取著,卻處處說不斷滅。不斷滅之言,雖在最末後點出,其實開首所說,無不含有不應斷滅意在。如度生無度相,初不僅言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一句也。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其意尤顯。而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更是結晶語。諸相非相,即明不取,取則只見相而不見性矣。惟其不取,故見相即非相,而會歸于如來藏性,故曰見如來也。總之,相原無過,過在于取耳。所以若舍相而取無相,舍無相而取能無之無,取便成相,便障自性。可知但能不取,雖有相而無妨;苟或有取,雖無相而成障。初何必滅相見性哉。因是之故,所以獨揀持戒修福爲能信機。蓋持戒修福,已不著空,以般若熏習之,慧解一開,于法不執。自然能不著有,而又不複著空,易合中道。視彼狂慧,相去天壤。故經論有言,甯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此明著有者易爲功,著空者難施救耳。此中取字,正與下文舍字緊對。此中是明不取法者,非謂可取非法也。(約意言之。)下文則明法應舍者,非謂非法不應舍也。上下語意正同,皆含有不可離有談空意。總之,二邊皆不應取,即皆應舍。故下文即結以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仍指歸中道也。

  又用此“何以故”叁字,更有一義。因上科無複我相乃至亦無非法相,是一直說下以明叁空,已如前說。此科于若取法若取非法之間,用“何以故”隔開者,便是別明空有二邊不著義,以引起下文是故兩句也。若心取相兩句,本是總論。不可取相,即謂兼指身相。而身相屬有邊,與法相同。非法相則屬空邊。其間若不隔開,而仍如前一直說下,則此義不顯。而下文是故二字,便無著落,而承接不上矣。足見秦譯之妙。

  (壬)叁,結顯中道。分二:(癸)初,以雙離結成;次,引筏喻顯義。

  (癸)初,以雙離結成。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是故之故,正承上文。因若取法非法相,即著我人衆壽,故兩邊皆不應取也。亦與上無複雲雲相應。以不取則無相,無相方生淨信,爲如來知見,得無量福德耳。總之,佛之言此,正示以下手方法,先令二邊不取,漸能空相,心地清淨。由是而信而解而行,至于究竟,亦不過兩邊不著耳。蓋由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實相者,無相無不相,非兩邊不著乎。此之謂因赅果海,果徹因源。

  (癸)次,引筏喻顯義。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