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P30

  ..續本文上一頁纖塵。雖曰生心,實則生而無生,一心清淨。故曰應如是生清淨心。心淨土淨。所謂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是也。菩薩莊嚴佛土,如是如是。此是發大道心,修六度萬行,莊嚴佛土者之模範也。

  上生信一科,有兩要句。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此兩句不但攝上科意盡,亦複攝全部意盡,前已屢言之矣。而此中之應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是不應取法兩句之點睛處。蓋上科兩句,是分開說。至此,則將兩句之意,合而爲一以說之矣。何以言之?應無所住,不應取法也。生其心,不應取非法也。今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豈不是說,雖不應取法,而亦不應取非法乎。前言不取法,應以不取非法爲界,正是從此處悟得者。所以獨揀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亦因其決不致于取非法相,方堪修此不著相之般若耳。可見吾輩必應先將非法相一面,關得緊緊,絕對不取。然後修習不取法相,方合佛旨,而生般若正智,以證般若理體。不但此也。試觀應生清淨心句。清淨即是無所住。應生清淨心,猶言應生無所住心也。而無所住,是不取法。生心,是不取非法。應生清淨心,是言清淨要在生心中顯現。(但清淨,不生心,便是死水。佛法所不許。)豈不是說不取法,要在不取非法中做出乎。

  換言之,不取法,空也。不取非法,有也。無所住而生心,是明空不離有。生清淨心,是明空在有中。空不離有,猶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離不異漸合矣,然而空還是空,有還是有,是猶一而二也。若空在有中顯現,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相即,則二而一矣。此之謂空有同時。必能如是,方爲兩邊不著。何以故?尚無所謂兩,從何著邊耶!不但此也。既曰無所住,又曰生其心。豈非無所住,亦應無住乎?而應生清淨心之清淨二字,即所謂無所住也。然則生清淨心,無異言生無住心。雖生而無住,是明其生即無生,即是不住于生心也。不住生心,即是不住不取非法。而不住無所住,亦即不住不取法。豈非兩邊不取亦應不取乎。故上科于兩邊不取之下,即引筏喻,以明兩邊皆舍也。上言空有同時,明其尚無有兩,邊無從著。然而猶妨著于一也。(著一即所謂但中。)今則空有俱空,一且不存,著于何有?無礙自在,是真清淨矣。不應取法兩句之真實義,至此闡發深透,故曰點睛也。他如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非法非非法,即是空有俱空之清淨心,亦即無爲法。空有俱空,則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曰不可取,不可說。此皆顯而易見,可無煩言矣。

  上科又有要句,曰: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其所以然,亦在此中闡明。諸相非相,雲何能見。若其心被塵染而背于覺,方且迷相爲真,何能見得諸相非相乎。必須于六塵等相一無所住,而心清淨庶幾其可。何以故?如來是已究竟證得清淨心者。不住六塵之人,雖未能雲證得。而渣滓漸淨,清光現前。譬如清淨水,能現清淨月。故曰則見如來也。蓋如來是性體之稱,必須不著相而照體,方能見之耳。

  上科開首不雲乎,菩薩于法,應所無住行于布施。雖曾說明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便是布施不住于相。然而必須發心布施時,其心本不是住在六塵上生起的。然後行時,方能不住于相。若其心不淨,行時豈能不著相。可知此中所說,正是說在本源上。雖上科所說,未嘗不含有心字意在。其後亦曾點明之曰:若心取相雲雲。實則至此乃爲闡發顯明。若無此段發揮,則布施不住相,便未易得手。故曰此科是上來諸義的點睛結穴。睛既點,則全身俱活。穴既結,則萬脈朝宗。然後千言萬語,一一都有個著落。而依教奉行,事事才有個把握矣。

  總而言之,明得無所住而生心之真實義。則所謂生者,乃是任運而生。所謂無住者,無妨隨緣而住。隨緣而住者,無心于住,雖住而實無所住也。任運而生者,法爾顯現,曰生而實無所生也。果能如是,則法法都顯無住真心,物物莫非般若實相。正古德所謂塵塵是寶,處處逢渠也。所以我須菩提,前于世尊著衣乞食行坐往還時,薦得無住的妙谛,即于大衆從座而起,頂禮贊歎曰:希有世尊,善護念,善付囑。而請問發大心者,應雲何住?雲何降伏?我世尊即逗其機而印許之曰:應如汝所說之善護念付囑者,如是而住,如是而降也。以下複詳哉言之,譬如千岩萬壑,蜿蜒迤逦,直至此處而結之曰:應如是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清淨心者,所謂應如是住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所謂如是降伏其心也。得此中一個如是點醒,然後開口總示中所說的兩個如是,才有個著落。即是上面兩個如是,得這一個如是,其義乃更親切,更透徹。謂之遙相呼應,尚隔一層,直是融成一味矣。所以此科兩行余文,是從開經至此的一個大結穴。如堪輿家然。千山萬水,處處提龍。若找不出個正穴來,難免在旁枝上著腳,不得要領。若尋得正穴,則砂也,水也,青龍也,白虎也,處處皆爲我用矣。學佛亦然。學佛必須依教奉行,教義幽深,必應得其綱要所在。而此段,乃前來所說諸義之綱要也。應于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上,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如是解。無論修行何法,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庶于無住之旨,才有個入處。而自性清淨心,才能漸漸透露出些消息來。其所修之法,亦可望有個成就之期也。千萬千萬。又此段既是上來諸之綱要。解得此綱要,以行布施等法,則頭頭是道。所以下科約經功校顯中,其福德大于生信者,不知若幹倍也。

  (癸)叁,證以報身不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者,比喻也。凡是喻說,皆以證明法說。上之法說,雖已闡發無遺,今複證以喻說者,無非欲聞者更得明了耳。有人,暗指發大道心之人。大心爲因,大身爲果也。須彌山王,喻勝妙報身。此身微妙,雖有形相,然非地上菩薩不能見。正是多劫勤修六度萬行,福慧雙嚴,功行圓滿,方能證得,所謂無邊相好身也。若疑勝妙果報身相,不同凡相。此若不取,則修六度萬行何爲?殊不知無論果位因地,相與非相,皆不可取。若于此理少有未明,則修因時,便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能深契!此佛舉問之微意也。須菩提深領佛旨,故開口即答甚大。言甚大者,明其此身不無,無異先與懷疑者以定心丸,使知發大願,修大行,必獲勝妙大身,固真實不虛也。何以故者,謂以何原故,獲此大身耶?佛是果德之稱。非身有兩意:(一)約證果說,所證乃清淨法身之體,非此報身之相也。則非身指報身言。(二)約證果說,既是法身體。而此法身周含沙界,(其大無外。)遍入微塵,(其小無內。)無形相,無數量。故淨名雲佛身無爲,不墮諸數。意顯約體言,故說非身。則非身指法身言;是名大身,指報身言,以明勝妙高大之報身。意顯約相言,故說甚大。是名者,名相也。意若曰:約證法身說,實爲無形相之非身,豈有大小可說。今雲甚大,乃就報身名相言之。得果者,雖不無此高大之相,而實不存有所得。存有所得,便是住于身相。若住身相,何雲證清淨無相法身。法身未證,亦無甚大之報身矣。若明此理,則知不應取身相,然亦非無此勝報。能修六度萬行而不取著,則證清淨法身。而一切勝相,自然顯現矣。不必著有,不必著無。然後修因時,便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矣。

  (壬)次,約經功校顯。分二:(癸)初,顯福德勝;次,顯勝所以。(癸)初,又叁:(子)初,引河沙喻;次,明實施福;叁,顯持經勝。

  (子)初,引河沙喻。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天竺有一大河,名曰恒河。恒字音少訛,應雲殑伽河,此翻福河。印度此河,譬如中國之黃河長江,灌溉全國,于交通種植商務文化上,利益甚大,故曰福河。又古時印度人視爲聖水,得見此河,或入河沐浴,其福無量。故亦翻天堂來。以其出處高也。中國亦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句。佛經雲:贍洲北向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更有香醉山。香南雪北,有池名阿耨達,此雲無熱惱。池之縱廣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有四口,口出一河,湍流入海,各分二萬五千道大河。統灌四大洲,東口所出,即殑伽河也,入東南海。南口出信度河,入西南海。西口出縛刍河,入西北海。北口出徙多河,入東北海。

  恒河之沙極細,細則其數益以見多。故佛經中凡言極多之數不可計算者,則以恒河沙喻之。又因天竺人人知有此河,知河中沙數不可計算。舉河沙爲喻者,以其爲大衆所共曉也。如恒河之如字,譬如之意,其口氣貫注下文如是沙等恒河句。沙等恒河者,將現在恒河中所有之沙,一沙化成一新河。原來之沙數無量,則新恒河與之相等,其數亦複如是無量。故曰如是沙等恒河。猶言譬如將現在恒河中所有的無量沙數,化爲與如是無量沙數相等的無量新恒河也。是諸恒河者,是者此也。諸謂無量。問此無量新恒河中之沙,可爲多否?答曰:甚多者,明其多至不可說也。但諸下數句,謂但就新恒河言之,已多得無數可計,何況其中之沙,其數更是無邊,無可形容,只得儱侗說一個甚多耳。

  (子)次,明寶施福。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實言告汝,說在此而意注下科,使知下文所說持說之福,更多于此,是真實語,不可不信。古文中之爾所,即今人行文所謂如許。如許者,指點之詞,即滬諺之格許多,北諺之這默些格也。

  恒河無量,河沙無邊。爾所恒河沙數,猶言無量無邊也。須菩提深領佛旨,知上來所說,無非借有爲法之極大福德,作一比例。以顯持說之無爲法,福德更大于此。意原不在于此。故但答曰甚多,不加別語。

  (子)叁,顯持經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受持及四句偈之義,前已具說。四句偈等,極言持說極少之經,尚且福德勝前。則持說全經,其福更勝,不待言矣。受持,則能自度。爲他人說,則能度他。自度度他,是菩薩行。故福德極大也。持經說法,福德勝過布施,其義有通有別。通者,無論持何經,說何法,莫不皆然。別者,專就此經說也。

  今先明通義。約自度言,布施若不知離相,福德大至極處,亦不過生天而已。故名爲有漏功德。即是言其尚漏落在生死輪回道中,說不上自度也。若能受持經義,能開智慧,能知輪回可畏而求脫離。行布施時,亦知離相。則是福慧雙修,能達彼岸,了生死,證聖果。視彼但能生天,仍不免入輪回,相去天淵。所以雖僅受持一四句偈等,其福便勝于充滿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之寶施,何況受持全經者耶!

  約度他言,財施不及法施,具含多義,茲略明之。(一)財施,施者受者未必有智。法施,非有智不能施,亦非有智不能受。(二)財施,施者得大福,受者只得眼前小益。法施,則施與受者皆得大福。(叁)財施但益人生命,法施則益人慧命。(四)財施伏貪,法施斷惑。(五)財施雙方不出輪回,法施雙方可了生死。(六)財施雙方之受用有盡,法施雙方之受用無窮。(七)財施施小則所益者小,法施可以少施獲大益。問:然則但行法施,不行財施,可乎?曰否。菩薩攝受衆生,財施亦不可無。但宗旨在行法施,不以財施爲究竟耳。以上爲通明持說一切經法二利之益也。下科正別明持說此經之益。須知金剛般若,直指本性。若能見性,便可成佛。豈但自己了生脫死,令衆生了生死而已。直可度無量無邊衆生,皆令成佛。紹隆佛種,莫過此經。其福德之大,不可思議,又豈止勝前滿無邊大千世界寶施之福德已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