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教的積極精神
現在通用的積極與消極兩個名詞,其意義至爲含糊,亦猶東西並無定位。但就一般的意義來說,所謂積極者,大概是指努力、勇敢、前進、不滿足等等而言,所謂消極者,是指懶惰、畏縮、後退、知足等等而言。普通人對佛教的感想,總以爲是消極的、厭世的,因爲他們看到僧衆的僻居山林不事生産,和居士們的不常在熱鬧場中進出,其實這完全是他們錯誤的判斷。佛教本來是純理智的宗教,所以佛教徒的頭腦極端的冷靜,爲了要徹底解決宇宙人生之謎,不得不揀個僻靜的地方去用功,不得不放棄生産,但實際上他們是占據著生産的重要地位,不在政治家教育家之下。至于熱鬧場所,倘爲名利享樂,當然不去,但如爲福利衆生,則亦何嘗不去?惟其因爲貪欲心淡,不肯專爲自己打算,亦不求虛名,所以外表上是消極的,而對于種種惡事則確乎是絕對消極的。世人之所謂積極者,曰努力、勇敢、前進、不滿足,而求其所以積極之原動力何在,無他,名利而已。爲名利故,雞鳴而起,不可謂不努力;爲名利故,與環境奮鬥,不可謂不勇敢;爲名利故,絕恐落後,不可謂不前進;爲名利故,得隴望蜀,永不滿足。佛教徒因無此原動力,故對此等事,當然只能表現其懶惰、畏縮、後退、知足等等的消極態度了。然佛教徒亦自有其原動力在。他們爲求一切衆生絕對平等,爲求一切衆生絕對自由,爲求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爲求一切衆生智慧具足,爲求一切衆生圓滿正覺,雖于大千世界遍舍身命,亦所不惜,千生萬劫,永不退轉,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即涅槃),這樣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努力,勇敢,前進,不滿足;才是真正的積極!
(一)自由的追求
佛教的積極進取,一言以蔽之,曰追求自由。世人所求的自由,不外乎身體、居住、營業、集會、言論、新聞、出版、信仰、思想等自由,後經羅斯福總統加了一條不虞匮乏的自由,給自由放大了範圍。但在佛教的立場看來,這些自由的範圍太小了,標准太低了,要求太沒有勇氣了。我有一個故事,正好做個比喻,有一乞丐夢想做皇帝,人家問他:“你做了皇帝,該怎麼樣享福?”他說:“我做了皇帝,但求天天跷起了腳,把大餅油條吃個痛快。”說也可憐,世間人都同這乞丐一般的窮昏了心,要他開口討債,也不敢望天討呀!可是佛弟子的膽量大了,心也狠了,他要求的自由,索性把範圍標准一腳踢開。他說他要求自由,要從身上做起。他身上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種功用,他要求這六種功用能絕對的自由發揮,不受任何束縛、任何障礙。先從眼睛起,他問眼啃爲什麼只能看到電磁波中一短段的光帶,而不能看到紫色以外、紅色以內的光波,以及熱波無線電波?爲什麼只能看到網膜上的倒影,而不能直接見到光波?爲什麼不能見各個星球上的山川人物?爲什麼不能見電子核、宇宙線、磁力線?爲什麼不能見過去和未來的事情?爲什麼不能見一切衆生之所見?爲什麼不能離一切對象而別有所見?他要求解除這種種障礙而獲得見的絕對自由。次問耳朵爲什麼不能聽到周率在二十以下、二萬以上的聲波?爲什麼不能聽全世界以至全宇宙一切衆生的語言音聲?爲什麼不能聽分子的振動聲?爲什麼不能聽幾千年前人的語言?爲什麼不能擺脫聲波而別有所聞?他也要求獲得聞聲的絕對自由。次問鼻爲什麼不能擺脫時間空間的束縛,聞到古今中外一切香味?爲什麼不能聞到他鼻子本身的味道?爲什麼不能用各種周率的正弦曲線來表示各種香臭的差別種類?他也要求獲得聞香的絕對自由。次問舌爲什麼一定要和物質接觸後才能嘗味?爲什麼不能自嘗其舌爲苦爲甜?爲什麼不能說一切動物的語言?爲什麼不能遍覆叁千大千世界,普告衆生?爲什麼不得以一音演說,使一切衆生隨類得解?他也要求獲得嘗味和言論的絕對自由。次問身體爲什麼不能擺脫地心吸力遊行太虛,往來星球間?爲什麼不能隨意變化,或大或小,大至遍滿虛空,小至跑進原子核內,亂其組織?爲什麼不能把整個太陽系抛入銀河?爲什麼不能采取煉鋼爐內的鐵汁?爲什麼不能感覺無量衆生身所受的痛癢?爲什麼不能把十方世界一口吞盡?他也要求獲得身體各部分的絕對自由。次問心意爲什麼不能了知十方叁世一切事物的變化及一切衆生的心理?爲什麼不能不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種痛苦?爲什麼不能想像四度以上空間的情況?爲什麼一切物質不能隨心變現?爲什麼不能離一切對象而別有想念?他也要求獲得心意的絕對自由。你若說他的要求是無理的要求,我便問你有什麼理由不能要求?你不要以爲大餅油條以外無美味。所謂鵬飛萬裏,其志豈燕雀之所能知?這種勇于求知,不滿現狀之積極精神,惟佛教有之。
(二)偉大的願望
上列種種自由,如沒有得到的理由,當然不可強求,如果理論上可以得到,但實際上沒有得到的方法,也只能望洋興歎。但按佛教教義,此種自由乃人人本具,不從外得,只因妄想執著,迷失本性,遂起種種煩惱,如春蠶之作繭自縛,無由擺脫,枉受諸苦;如能依教修行,斷盡煩惱惑業,則本性朗然,原無纏縛。故知絕對自由有可得之理,亦有可得之道,如有人對此能生信心,能發大願,能切實去做,不怕難,不退卻,自然有獲得的一天。
故佛教對于已生信心者,教發大願,然後能行。信心是航行的羅盤,使有定向,不致迷亂;願力是原動機,能生動力,方能使行者前進不停。故凡佛教徒必須發左列的四宏誓願: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從此四宏誓願中可以看出佛教徒的積極精神,遠在其他宗教徒之上。一、佛教徒的信佛修行不爲自己謀利益,不想自己生天堂享福,是要救度一切衆生,連動物天神都在內,使其離苦得樂,永斷煩惱。二、努力求知宇宙人生的真理,求得無上正等正覺。叁、明知衆生無邊,煩惱無盡,法門無量,佛道無上,而並不畏難退縮。以這樣大雄無畏的精神,而稱之爲消極,則我不知積極二字將作何解?
一切菩薩各有其殊勝超特的願力,茲就佛教中宣傳最廣的叁種大願,略爲敘述,以介紹于讀者。一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二是法藏比丘(即現在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叁是文殊菩薩所說的一百四十一願。茲摘錄普賢十大願中的恒順衆生一願如左: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表示普賢菩薩對衆生服務的偉大而積極的精神。世間只知爲社會服務爲人群服務,對象甚小;我們應該效法普賢,擴大服務的對象以至于無限。世間只知對于與我有關的集團服務,有親疏之分;普賢則是以平等心饒益衆生,不分冤親。世間宗教只知崇奉教主,普賢則以承事衆生爲承事如來,以供養衆生爲供養如來。世間只知盡此一世服務人群,普賢則以無窮長久的時間服務衆生,永無疲厭。佛教之絕非厭世,觀此益信。
法藏比丘的四十八願也是極偉大的,他發願要造成一個極樂國土,國內的物質文明可以說是發達到極點,國內的人民個個生得端莊美麗,而且個個都獲上述的種種自由,個個都站在絕對平等的地位。他當初向世自在王佛發此願時,佛保證他如此大願一定成就,對法藏說:“譬如大海,一人鬥量,經曆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後來法藏比丘果然全部修滿這樣的大願,成佛號阿彌陀佛。現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已成爲佛教中宣傳最廣的標語,雖窮鄉僻壤的婦孺,亦無不知之。
華嚴經淨行品文殊菩薩所說一百四十一願,亦頗有深意。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作一事即發一願,每一願都是“當願衆生”,而不說“願我怎麼”。這說明佛教的人生觀,是處處爲人著想,事事願人家好,把我也看成衆生之一,所以不從我的立場來看,正合著上文所講平等客觀的道理。從上叁種偉大的願望,可以窺見佛教的大雄大力大慈悲,決非世界上任何宗教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所能摹擬其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