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的12種過失——叁壞、六呵、叁過

  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

  鬥诤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莊嚴經論》

  

  以下引《大乘莊嚴經論·梵住品》當中的一頌,宣說煩惱的十二種過失——叁壞、六呵、叁過。

  《莊嚴經論》雲:“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

  《莊嚴經論》中說:煩惱會毀壞自己、毀壞他人、毀壞淨戒。

  叁壞者:壞自者,就是以煩惱造下殺生等罪業,自己今生要遭受殺害或捆縛,後世轉生在地獄等惡趣中,被痛苦摧毀;

  壞他者,就是損壞他人的生命、財産、妻兒等,毀壞了其他有情;

  壞淨戒者,就是以煩惱造惡會損壞所受的戒律。

  “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诤、惡名。”

  煩惱還會導致退失戒律,失去利養,護法、佛陀的呵責,同梵行的鬥诤以及惡名遠揚。

  六呵責者:自呵責、他呵責、護法呵責、大師呵責、梵行呵責、十方人呵責。

  “退損”對應“自呵責”,以煩惱而退損戒律者會自責:我已經舍棄了聖者們贊歎的善趣之道,反而趣入惡趣之道,我現在已經無藥可救。如是心生憂惱、後悔,極其沮喪、怯弱。

  “失利”對應“他呵責”,以前的施主們也想:此人是造惡之人,不是應供之處。因此不再供養他,從此失去衣食資具等利養,生活非常困難。

  “護法呵責”,以前具足戒律,未破損時,常受護法神等擁護保衛,現在卻遭到護法的呵責,從此不再護衛他。

  “大師呵責”,佛陀也在律藏中以各種方式呵責:“此比丘不是比丘,毀壞了沙門之法,如騾之行,如死屍一般”等。

  “鬥诤”對應“梵行呵責”,具足梵行者也說:“他是破戒者,我們不應與他共住。”以這種言語抑貶和诤論,進行製罰、驅擯等羯磨。

  “惡名”對應“十方人呵責”,在十方都流傳“某某犯了戒,造了這樣那樣的罪業”。

  “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叁過者:後得的叁種過失。

  一“他世生難處”,不但今生要受衆苦,來世還要轉生到地獄等沒有佛法的無暇之處;

  二“失得未得”,相續中已有的多聞、持戒、四無量心等功德,以煩惱會退失、毀壞,未有的功德也不能獲得;

  叁“意獲大憂苦”,內心會生起強烈的後悔與難以擺脫的憂惱愁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