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叫無明

  什麼叫無明

  有一次,佛陀的兩位弟子,舍利弗和拘絺羅,在一起討論問題,拘絺羅問舍利弗:「何謂無明?」舍利弗的回答很簡單,開門見山的說:「無知,即是無明。」隨即舍利弗又解釋說:「怎麼說是無知呢?眼無常,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無常,不如實知,凡因六根所起,乃至色、受、想、行、識無常,一切生滅煩惱,亦不如實知,這種無知,即是無明。」也就是說,「無明」就是不知道。凡不知道的一切心理現象,就叫「無明」。

  在佛說「十二因緣」裏,第一句就說「無明緣行」。在佛經中,亦常常見到無明二字,它的意思,是指愚癡黑暗迷沌的心。人們對于自己這個心,不能以智慧覺照明了心內和心外一切諸法事理的光明,及一切業因業緣果報的事相。無明也就是愚癡與煩惱的代名詞,人生何止八萬四千煩惱?可以說一切煩惱,都是由六根、六塵、與六識種種分別妄執幻覺所引起,迷失了一切衆生原本具有的光明覺性,就叫做無明。

  無明有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之分。迷于法界一切理之原始一念,爲根本無明;因根本無明而起的「叁細六粗」之惑業,爲枝末無明。何謂叁細與六粗?叁細是分別根本無明的相狀;六粗是分別枝末無明的相狀。對于枝末無明之六粗而說叁細;對根本無明之叁細而說六粗。

  叁細者:第一是「無明業相」--業者,是動作的意思。因有了妄心,不能達于一清淨法界時,真心初動,即生業相。第二是「能見相」--既有動作,就有能見之相。第叁是「境界相」--有能見之識心相,必有所見的境界相。此叁相中,初動是體,能見所見是用,體用不離,同時具備叁相。此相極其微細,修持者甚難覺知,故名爲叁細。

  六粗者:第一是「智相」--于現識所現的境界,不知乃是自識所現的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別諸法。第二是「相續相」--依前智相之分別,于所愛之境生樂的感受,而于不愛之境,生苦的感受,種種迷妄續起不斷,是分別所起的法執。第叁是「執取相」--于上述之苦樂等境界,不明了爲虛妄不實,深生取著之念,是俱生所起之煩惱。第四是「計名字相」--依上述而起之顛倒計量分別假名言說之相,而生種種煩惱,是分別所起的煩惱。第五是「起業相」--因妄加分別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惡諸業之相。第六是「業系苦相」--因系于善惡之業,而感生死的苦果。在此六粗中,前四相爲惑因,第五相爲業緣,第六相爲苦果。再簡單的說明:由無始之際,一念不覺,而爲衆生,多生累劫,長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惑業煩惱者爲根本無明;凡心心所相應而起,有了貪、瞋、癡、慢、疑、邪見等諸煩惱者,就是枝末無明。

  無明住在何處呢?住在自己的心地,所以苦惱的心地,又爲「無明住地」,因此心地能生根本煩惱及枝末煩惱,故名曰「住地」,住地分爲五種:第一「見一處住地」--身見等叁界之見惑,入見道時,斷于一處,故曰「見一處住地」。第二「欲愛住地」--叁界之「欲界」的煩惱中,除「見」與無明外,其中愛欲執著甚重,故名「欲愛住地」。第叁「色愛住地」--叁界之「色界」的煩惱中,除「見」與無明之外,其中愛欲執著甚重,故名「色愛住地」。第四「有愛住地」--叁界之「無色界」的煩惱中,除「見」與無明之外,其中愛著爲重,故名「有愛住地」。「有愛」的「有」,爲生死之義,無色界之愛,于生死的果報爲愛著之最終者,故仍名「愛」。第五即是「無明住地」--乃叁界六道衆生一切之無明也。無明爲癡暗的心體,沒有智慧光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故特別立爲「無明住地」,乃以上五種住地之第五住地而言,于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兩者中,爲根本無明,于我執與法執兩者中,則爲法執,是一切煩惱之所依,爲「變易生死」之因,故名爲「住地」。勝鬘經中說:「此無明住地,即指妄想心體以爲無明暗惑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爲彼恒沙起惑所依,名之爲住,能生恒沙故稱爲地。」又叫「無明住地惑」。不明謂之惑,恒沙者,比喻之詞,如印度恒河之沙那樣多的煩惱是也。

  對于無明,在此僅作概略的介紹,總而言之,無明就是愚癡黑暗所生的煩惱就是了。

✿ 继续阅读 ▪ 五蓋覆真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