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修
寬見法師
有的人並不知道聞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只是爲了聞佛法而聞佛法,爲了舒服而聞佛法,爲了感動而聞佛法。
我們學佛不是爲了被佛法感動,而是爲了把佛法變成自己的東西。很多人學佛很想找到一種被感動得東西,第一次很好,第二次很好,就像看同一本書總是在同一個地方被感動。當然,這樣也好,但是要看看,它是否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呢?不要僅僅是被它感動,每次感動之後就又睡大覺去了。我們大多數人一生都在重複上演一出戲:做錯一件事,忏悔,又再做錯事,又忏悔;或者,看一本書,感動,忘記,又看到這本書,又感動,又忘記……我們得到一樣東西卻不能讓它持久。我們常講聞思修,當你聞到這些東西以後,要通過思和修把它消化掉。
爲什麼說聞思修叁慧?你要把得到的東西堅固化,這就是忍,安住,這就是定慧、止觀。我們都不能把它定下來,每次都要反反複複,比如過去出現了一個問題,師父告訴你應該怎樣做,好,解決了;下次又犯同樣一個問題。這就是沒有真正把它堅固化。到師父這裏學習佛法,不要每次來解決同樣的問題,要學會每次解決一個問題之後,類似的問題就都解決了,下次是爲一個新的問題來。
我們聞佛法只是想著沾光,很少想過這個光要自己把它發出來。我們遇到事了才想到我們需要佛法,可是很少想過我們學了佛法是要去解決事的。一有煩惱,就去請師父開示,一聽開示,就好像吃了一劑補藥,覺得舒服了。下次,遇到同樣的煩惱,再去找師父,又好了……反反複複。其實要是真正把師父講的佛法吃下去了,自己就會解決問題了嘛。其實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句話,真不如拿個錄音機錄下來,煩惱的時候放一放。
有些人說師父來了住在城裏吧,見面方便。見面是爲了什麼?見面不僅僅是爲了見面。我甯願大家一年不見面,然後一見面長進了,也不願意大家天天見面,一年以後還是老樣子。
《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的每一小節、每一小節都要經過聞思修,先修“人身難得”,真正認識到“人身難得”,心相續之中都是“人身難得”,“人身難得”已經成了堅定不移的信念,成了潛移默化的東西,成了就是自己的東西了,才能進行下一步修行。每個階段你都可以給自己打個成績,“人身難得”在你的心相續裏修得怎麼樣了?打個分。你們以爲法師只是講講課給大家灌輸灌輸知識,你們就能得到佛法了嗎?!
我們現在是什麼都不想經過,一下子就想“空性”。你知道“空性”是通過什麼壘起來的嗎?我們連磚頭都沒見過,就一天到晚想那個高樓大廈!磚頭在哪裏?磚頭都包到牆裏頭去了!就象問大米從哪裏來?有的人說,大米就是從倉庫裏拿出來的呗!這就叫“躐等”!
聞佛法,目的在于哪裏?心不能安,到處去攀緣,到處去聞法,你就是聞到了一大堆佛法也沒有用,沒有一樣佛法真正裝到你心裏去了,你只是爲了聞佛法而聞佛法,爲了攀緣而攀緣,爲了趕集而趕集。一窩蜂地跑去聽這、聽那,手裏抓著一大堆的佛法,個個都讓你感動,哪一樣法你吃下去了?哪一樣也沒有真正吃下去。這樣學習佛法,效果可想而知,明日複明日,一年又一年,去年遇到這個事煩惱,今年遇到這個事還煩惱,明年還是一樣。問題還是那個問題,煩惱還是那個煩惱,就像那首歌唱的,“山還是那座山,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上輩子是個啥,這輩子還是個啥,這已經算是不錯的了,只怕上輩子是個月亮,這輩子成了星星,下輩子成了個蠟燭!哪怕我們每次能消化一小點,每天能進步一小點,那n多世以前早已經成佛了!現在搞來搞去還在趕集,還在湊熱鬧,還是把佛法當成大補丸,當成我有煩惱的時候的一種調和劑,有沒有想過要把佛法變成自己的?只是在想我要通過這個佛法滿足我什麼。所以無論怎麼樣跟他講佛法,他還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去思維。這就是很多人學佛的真實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