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證道歌》簡釋3

  《永嘉大師證道歌》簡釋3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西竺雪山有草,名曰肥膩,潔淨香美,白牛食之,乳汗成醍醐上味。雪山,喻一真妙境;香草,喻圓教八正道;牛喻照理真智;醍醐,喻一乘妙法。“我常納”者,謂見性之士,不曆漸次而修,念念與般若相應也。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性,即一真之性也。一切性,即法界性也。一法,即一心之法也。

  “一性圓通一切性”者,即一性圓通法界性也;“一心遍含一切法”者,即一心遍含無盡法也。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此承上引喻以明。一月普現一切水者,如青霄一月,普現于江河池沼溪潭等處,凡有水處,皆悉現月也;一切水月一月攝者,衆水所現,唯天上一月耳。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

  衆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諸佛心內衆生,心心作佛。互容互攝,故雲“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同如來合”也。以諸佛親證法身,即衆生本具佛性故也。荊溪雲:“衆生理具諸佛成。成之與具,莫不性等”。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地以能生爲義,一地,即初地,言初地能具足十地功德,故雲“一地具足一切地”也。非色非心非行業者,既一地具足十地功德,其功德不可思議,則一切色、心、行、業皆不可測度也。非色者,非窒礙之色也;非心者,非分別覺知之心也;非行者,非遷流造作之行也;非業者,所作之業,有即非有也。故雲“非色非心非行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刹那滅卻叁祗劫”

  一彈指頃,圓滿成就八萬行門。刹那,一念具九十刹那,言極促之時。叁祗劫,即叁大阿僧祗劫。梵語阿僧祗,此雲無央數。劫,具雲劫波。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別,。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個中劫爲一大劫。極長時也。今一刹那間能泯叁祗劫界限,此乃念劫圓融境界。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是也。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一切名言、法相、菩提、涅槃、真如、解脫、非有、非無、非凡、非聖、頭數無盡,實非究竟,故雲“一切數句非數句”。此等名數文句,皆標月指耳,非靈明覺性之第一義谛。因第一義谛是離名句相、離言說相。故雲“與吾靈覺何交涉”也。

  “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勿涯岸”。

  靈明覺性,毀既不可及,贊亦不可盡。其體若虛空,無有涯岸(邊際)。故雲“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勿涯岸”也。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

  靈明覺性,周遍法界,不離當處常湛然也。

  “覓則知君不可見”者,謂此靈明覺性,不離行住坐臥之中,見聞覺知當處,若離現前見聞覺知。欲別覓覺性,終不可得。祖師雲:將心覓心,豈非大錯。故雲“覓則知君不可見”也。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麼得”。

  此靈明覺性,亦即真如佛性,靈光洞徹,無所不遍,諸佛悟之而無得,衆生迷之而無失。若欲取之,則不能得。欲舍之,則終日相隨而不舍。故雲“取不得,舍不得”也。然則如何而可?于不可得中,只須念念現前即得。故雲“不可得中恁麼得”也。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默時說者,即默時不異于說也。如《維摩诘經》: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時默者,如經雲:始從成道夜,終至跋提河(世尊滅度處)于是中間,未曾說一字,即“說時默”也。

  大施門開無壅塞者,諸佛出世,普令一切衆生成佛。如大施主,開門遍施,故雲大施門開。佛以法施一切衆生,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平等而施。故雲“大施門開無壅塞”也。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诃般若力”。

  若或有人問我解何宗旨?吾當答雲:摩诃般若力。梵語摩诃,此雲大、多、勝。梵語般若,此雲智慧。此摩诃般若,力用無邊,信解,則見等諸祖,受持,則福蓋人天。故雲“摩诃般若力”也。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般若之智,既得現前,以大悲心,入世接物利生,縱橫應用,種種施爲,皆爲佛事。或有人說是,或有人說非,皆非常人所知。故雲“或是或非人不識”也。

  般若菩薩或示逆行,或示順行,皆爲助佛行化,亦非天道衆生所能測知,況人道凡夫乎。故雲“逆行順行天莫測”也。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诳惑”。

  永嘉往谒曹溪六祖,得蒙印可,一宿而別。人稱“一宿覺”。或有疑“一宿覺”其事者,我當報言,吾非今生一世所修,乃多劫熏習般若故耳。永嘉大師雲:我依般若而說,非是等閑以言語欺诳、惑亂汝等,故雲“不是等閑相诳惑”也。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建立法幢,樹立宗旨。從世尊拈華,迦葉微笑,傳佛心印,西土二十八祖,遞相傳授,至菩提達摩,爲東土初祖,六傳至曹溪惠能,彰灼可考。故雲“明明佛敕曹溪是”也。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始自靈山會上拈華,迦葉微笑。佛雲: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迦葉,是爲最初傳法,故雲首傳燈也。

  二十八代西天記者,初祖迦葉傳二祖阿難。遞相傳承,叁祖商那和修,四祖優婆曲多,五祖提多迦,六祖彌遮迦。七祖婆須密,八祖佛馱難提,九祖伏馱密多,十祖脅尊者,十一祖富那夜奢,十二祖馬鳴,十叁祖迦毗摩羅,十四祖龍樹,十五祖迦那提婆,十六祖羅侯羅多,十七祖僧迦難提,十八祖伽耶舍多,十九祖鸠摩羅多,二十祖阇夜多,二十一祖婆修盤頭,二十二祖摩拏羅,二十叁祖鶴勒那,二十四祖師子,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故雲“二十八代西天記”也。

  “曆江海,入此土,菩提達摩爲初祖”。

  梵語菩提達摩,此雲覺法,西土爲二十八祖,此土爲初祖。本南天竺國香至王第叁子,遇二十七祖,祖知其密迹,發明心要,乃記之曰: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年,當往震旦,大興佛法。師自南天竺泛海,涉叁年,梁普通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廣州,刺史蕭昂表聞于朝。武帝覽表,遣使赍诏迎請,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帝問:如何是真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悟,師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渡長江,十一月二十叁日,至洛陽。魏孝明帝大和十年,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測之。即禅宗初祖也。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可數”。

  大師少室棲止九年,未遇知音。時有僧神光,聞達摩住少林,乃往參谒,師端坐面壁不與語。神光自思,昔人爲法忘軀,我當學之。其年十一月九日夜,天大雨雪,神光堅立不動,達旦,積雪過膝。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發大慈悲,開示法要”。師曰:“諸佛無上妙道,豈可以輕心慢心求得聞耶!光聞師誨,取利刃自斷左臂,置于師前,求哀開示,師知法器。神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非從人得。”光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光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我與汝安心竟。”光于言下大悟,師傳心印。是爲二祖。二祖既得初祖衣缽,六傳而至惠能,其道大行于世。故雲“六代傳衣天下聞”。六代:達摩傳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惠能,能即曹溪六祖。自後得道者不可勝數,故雲“後人得道何窮數”也。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實際理地,一法不立,故雲“真不立”。妄本空者,妄乃真體上所現之幻象,本來不實。故雲“妄本空”。

  有無俱遣不空空者,有無亦相待而立。今既雙遣有無兩相,若尚存一空相,則尚非究竟,亦須空卻之。故雲“有無俱遣不空空”也。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二十空門元不著者,如來破二十種執有之見,因成二十空。二十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雖有二十空名,其體即一法也,不應執著。故雲“二十空門元不著”也。

  一性如來體自同者,真如佛性,衆生與佛,其體相同。佛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修德迥異。若論性德,何嘗不同。故雲“一性如來體自同”也。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是鏡上痕”。

  “根以能生爲義,心生則種種法生。故雲“心是根”也。法即五根六塵之法,即十一色法。心法與色法,乃性境上之幻象,故雲“兩種猶是鏡上痕”也。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

  痕垢,喻妄念情慮。痕垢若盡,心光始能透露畢顯。故雲“痕垢盡除光始現”也。

  心法雙亡性即真者,若能達到心(六識妄心)法(六塵妄境)兩亡境地,自然明見佛性。故雲“心法雙亡性即真”也。

  “嗟未法,惡時世,衆生福薄難調製。”

  嗟,歎辭。惡時世,指末法時世也。世尊出世,轉大*輪,利益有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今正、像已過,正屆末法惡時世,衆生福轉薄少,其性剛強,弘法不易。故雲“衆生福薄難調製”也。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去聖時遙,邪見轉深。魔王外道流行,正法昌明不易,反而多生怨害。故大師興“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之歎。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此二句承上去聖時遙,魔強法弱之歎而來,一聞如來說有不曆漸次之頓教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恨不得把它滅除,令如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

  世人所造種種惡業,皆妄心所作,故雲作在心,所感苦果,由地獄、畜生、餓鬼等種種身形來承受。故雲“殃在身”也。此乃自作自受,非他人所致。故雲“不須怨訴更尤人”也。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

  謗法之罪,最爲慘重,定要招感五無間獄業報。五無間:一、趣果無間。不問男女老幼貴賤及天龍鬼神,罪業所感,悉同受之;二、受苦無間。于劍樹刀山,镬湯爐炭,洋銅鐵汁,備受其苦,無有間歇;叁、時無間。墮此地獄,曆劫受罪,無時間歇;四、命無間。墮此地獄,從初入時,至八千萬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苦無間;五、形無間。謂此地獄,縱廣八萬由旬,一切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畏無間獄報之慘,故雲“莫謗如來正*輪”也。

  “旃檀林,無雜樹,郁密森沈獅子住”。

  旃檀林,喻一乘妙境。無雜樹,喻無小根權位之雜機。郁密,繁茂之貌。森沈,幽邃之狀。

  獅子住者,獅子,喻大乘菩薩。法性之境,唯大乘菩薩所住。般若法門,唯接上根,中下之機,卒難悟入。故雲“旃檀林,無雜樹,郁密森沈獅子住”也。

  “境靜林閑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無爲大道,唯大乘菩薩所遊履,諸小乘與權位之人不能涉足。獅子,喻大乘菩薩。走獸飛禽,喻人天、二乘之機。境靜林閑,喻一乘妙境。唯上士所遊,中下之流所不到。故雲“境靜林閑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也。

  “獅子兒,衆隨後,叁歲便能大哮吼”。

  獅子兒,喻菩薩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衆隨後,喻聲聞、緣覺小乘之衆,僅能隨其後也。

  叁歲便能大哮吼者,叁歲,喻見性人圓修叁法也。叁法,即空、假、中叁觀。智者大師雲:空也者,泯一切法也。假也者,立一切法也。中也者,妙一切法也。空不定空,空處當體即假即中;假不定假,假處當體即空即中;中不定中,中處當體即空即假。此之叁法,不縱橫,不並別。一處常叁,叁處常一。所以雲:叁谛叁觀叁非叁,叁一一叁無所寄。谛觀名別體還同,是故能所二非一也。悟此叁法,所修皆中道實相。故雲“叁歲便能大哮吼”也。

  “若是野幹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野幹,喻凡夫、二乘也。獅子,乃獸之王,喻大乘菩薩也。大乘菩薩,深悟法性,從初發心,便成正覺。所說法門,悉皆稱性也。二乘、權位行人,不能明見佛性,所說不明究竟實相之理,猶如百千妖怪,虛開其口,終無所益也。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圓謂圓滿,頓,非漸次。教者,聖人被下之言。圓頓之教,不假漸次,直指佛境,乃了義之談。勿,不可也。勿人情者,圓頓教人,無人情可說,對則對,錯則錯,不講私情。設有疑情不決,直須通過爭辯,求得真理。故雲“有疑不決直須爭”也。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山僧,永嘉自謂,豈是山僧逞人我之爭,切恐未來一切衆生,于修行中墮入斷、常二見之陷坑。斷即斷滅,落于空見;常即常見,謂相常不變,墮于自然,此二見,如世陷坑,誤人最深。故雲“修行恐落斷常坑”也。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裏”。

  非與不非,是與不是,應須決擇分明,不可錯亂也。不可颟顸佛性,籠統真如,似是而非,否則差之毫厘,失之千裏矣。

  “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墮”。

  此舉龍女成佛、善星陷墮之事以明是非之相。

  龍女成佛事。昔日靈山會上有一龍女,獻佛寶珠,世尊受之,而爲說法,悟無生忍,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號華鮮如來。故雲“是則龍女頓成佛”也。

  非則善星生陷墮者,昔有比丘,名曰善星。讀誦十二部經,發得四禅定,謂爲真涅槃。然彼近惡友,退失所得之解脫,以爲無涅槃法,遂起邪見,撥無因果。且向佛起惡心,生陷無間地獄。故雲“非則善星生陷墮”也。

  

《《永嘉大師證道歌》簡釋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