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品題略解—序品第一

  序品第一

  序者,庠序,古代鄉學,稱爲庠序。孟子梁惠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注“庠序者,教化之宮。”殷曰序,周曰庠。後人也把它通稱學校。學校中有等級(校長、教授、講師,)有賓主,(基本教師、客座教授)有問答。(常舉行學術講座,有問有答。)這都是學校中應有之內容。

  又序複有次序、由序、敘述,叁種解釋。以本經爲例,如是等五事(信、聞、時、主、處)冠于經首,即次序。佛放眉間光,天雨四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從而起發法華高會的大教,即由序。彌勒疑問,文殊作答,謂是佛欲說法華經的引頭,即敘述。具此叁義,故稱爲序。品者,梵雲跋渠,此翻爲品,把相同義類的文字,聚在同一段文字裏,名爲品。品有叁種情況,或佛自唱,如梵網經心地品下卷,佛自唱位號雲,“我今廬舍那,等”。或結集家所置,如大智度論所述,大品般若,本來只有叁品。(一序、二魔事、叁囑累)或翻譯人添足,如羅什譯摩诃般若,成九十品。就本經而言,藥王本事品是佛自唱,妙音觀音等是結集家所置,梵文中諸品,原先就有的,並非譯人所添加。

  諸品之始,故言第一。

  序品內容分叁,初通序迹本兩門,二別說迹門兩門,叁流通迹本兩門。經分四釋:一因緣,二約教,叁本迹,四觀心。始從如是我聞,終于作禮而去,智者大師皆以四意消釋經文。今《會義》略說,或說叁二一,明白經義即可。不段段皆用四釋,因釋過廣,頭緒紛繁,閱者不得要領,或使理解之智慧退損。過于簡略,則經意說不周全。我今處適中而說。既不太繁,亦不太略,令經義易于明了。

  因緣,亦名感應。衆生無機,雖近而不見。若有其機感,慈善根力,雖遠而自感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衆生求脫苦,此機衆矣。佛聖起應,應亦衆矣,怎麼處中而說?大經雲,慈善根力,有無量門。略則神通。神通即應之異名,對感即名感應。設應雖衆,不過于慈(善根力),求脫雖多,讵出于感。感應二字,作因緣釋,即處中也。

  約教,夫十方機感,曠若虛空,教法彌廣,怎麼處中而說?今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得解。依聲教釋,即是處中。

  本迹,教有權實,淺深不同。將本望迹,機多教異。怎麼處中?迹多雖廣,論本唯一,掌握這個尺寸,何難處中而說。

  觀心,夫尋迹迹廣,徒自疲勞。尋本本高,高不可極。如數他寶,自無半錢。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必然逮得己利。(得其實益)故用觀心之釋也。

  證因緣者,方便品雲,十方諸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證約教者,方便品雲,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大經雲,粗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證本迹者,壽量品雲,今天人阿修羅,皆謂我少出家,去伽耶城不遠,得叁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斯方便,導利衆生。五百受記品雲,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實自淨佛土。示衆有叁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衆生。此則師弟皆明本迹。證觀心者,譬喻品雲,若人信汝所說,即爲見我,亦見于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

  今且約叁段(序、正、流通)示因緣相。衆生久遠蒙佛善巧說法,令種佛道因緣。中間相值,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今日雨華動地,以如來滅度而度之。複次久遠爲種,過去爲熟,近世爲脫。地湧菩薩等是也。複次,中間爲種,四味調停爲熟,王城法華高會爲脫,今之開示悟入者是也。複次今世爲種,次世爲熟,後世爲脫,未來得度者是也。以如是等因緣,故有序分也。衆見希有瑞,向慕欽渴,欲聞具足道。佛乘機設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有正說分也。非但當時獲大利益,後五百歲遠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次約叁段(序、正、流通)示約教相。此序非爲人天清升作序,非爲二乘小道作序,不爲即空通教叁乘作序,不爲別獨菩薩法作序,乃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作序耳。此正說不指世間爲正,不指藏析空智爲正,不指通體空智爲正,不指別道種智爲正,乃正指圓一切種智爲正也。此流通非爲世間作流通,非流通藏半字法門,非流通通教共字般若,非流通別獨菩薩法,純是流通圓滿修多羅滿字法門也。

  次約叁段示本迹者,久遠行菩薩道時,宣揚先佛法華經,亦有叁分上中下語,亦有本迹。但佛佛相望,本是無窮。今別取釋迦最初成佛時所說法華叁分上中下語。最初成佛語爲上,名之爲本。中間行化,助大通智勝、然燈等佛宣揚法華叁分者,但名爲中,但名爲迹。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說(法華)叁分,但名爲下,但名爲迹。

  次約叁段示觀心相者,當約己心論戒定慧爲叁分。修行則戒初定中慧後。若法門則慧爲本,定戒爲迹。又:戒定慧各各作叁分。戒叁分者,初前方便(作受戒前種種准備),中白羯磨,後結戒竟。定叁分者,初二十五緣具足。中正觀。後曆緣(行住坐觀照)已約叁分示四種相,當用此義,始從如是,終訖作禮而去,悉作四意消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