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軌,闡彌陀教之功德。千佛備列,聖衆全彰”雲雲。元至順叁年(1332),高麗叁藏旋公捐資並募衆緣重刊,遂廣行于世。明代洪武之初,太祖屢建法會于南京蔣山,超度元末死難人物。洪武五年(1372)的廣薦佛會,太祖親臨燒香,最後並命軌範師行瑜伽焰口施食之法(宋濂《蔣山廣薦佛會記》)。其後忏法廣泛流行。舉行忏法儀式,成爲僧侶的職業。僧侶以赴應世俗之請而作佛事的,稱爲應赴僧。這些僧人以行瑜伽叁密行法,又稱爲瑜伽教僧,略稱教僧。洪武十五年(1382)製定佛寺爲禅、講、教叁宗製度,並于南京能仁寺開設應供道場,令京城內外大小應赴寺院僧人集中學習,作成一定佛事科儀。洪武十六年(1383),由僧錄司頒行。
到了明末,雲棲袾宏廣作忏法,重訂《水陸道場儀軌》,修訂《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又名《瑜伽集要施食儀軌》,並撰《施食補注》(即近代流行的《水陸》與《焰口》),影響所及,又有許多忏法出現。明受登撰《准提叁昧行法》及《藥師叁昧行法》各一卷。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即《地藏忏法》)各一卷。禅修撰《依楞嚴究竟事忏》(略稱《楞嚴忏法》)二卷。如惺撰《得遇龍華修證儀》(略稱《龍華忏儀》)四卷。清代又有夏道人集《准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准提忏法》)一卷。失撰者名《消災延壽藥師忏法》叁卷及《慈悲地藏菩薩忏法》叁卷。繼僧撰《舍利忏法》、弘贊集《供諸天科儀》、建基錄《金剛經科儀寶卷》各一卷。智證錄《水忏法隨聞錄》叁卷、西宗集注《水忏法科注》叁卷等。
近世通行的忏法有《梁皇寶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藥師忏》、《淨土忏》、《地藏忏》等。《梁皇忏》十卷,創始于梁武帝(通行金陵刻經處本作梁寶志、寶唱等撰),現行本是經元代審訂改正流行的。相傳此忏創始于梁武帝,故稱《梁皇寶忏》(見《慈悲道場忏法序》、《釋氏稽古略》卷二)。後世滅罪消災濟度亡靈者,常延僧虔修此忏,是中國流傳最久的一部忏法。
《慈悲水忏》叁卷,唐知玄述。知玄四川人,唐懿宗鹹通四年(863)署爲悟達國師。初知玄在長安遇一異僧,患惡疾,人皆厭之;知玄侍候無倦色。後知玄將回川,異僧感其風義,臨別告以向後有難,可往彭州條隴山(亦名九隴山)相尋。中和叁年(883),一珠隆起于左股,曰人面瘡。知玄求醫無效,忽憶往日異僧之語,遂至茶隴山相尋,果于山中見之,告以所苦。異僧命以岩泉濯之,瘡愈。知玄因依宗密《圓覺經修證儀》錄成名著《慈悲水忏》叁卷,流行于世。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略稱《大悲忏》,是根據“大悲咒”而作的一種忏法。宋知禮始集儀軌,由于觀音信仰的普遍,漸次流行于民間。清初南京寶華山見月讀體刪文重纂。這個忏法儀式簡略莊嚴,爲今日全國流行最廣的一種忏法。
《藥師叁昧行法》一卷,略稱《藥師忏》,是根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而作的一種忏法。清初仁庵義禅師自揚州齋歸杭州顯甯寺,經天溪大覺寺受登刊定,以定名、勸修、方法、釋疑四項,釋此忏法,遂盛行于江南(受登《藥師叁昧行法序》)。凡消災延壽之法事,多禮此忏。
《往生淨土忏願儀》一卷,略稱《淨土忏》,宋遵式撰,是采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贊淨土諸大乘經而立的一種忏法。淨土信仰流行民間以後,此忏法通行很廣。
《慈悲地藏忏法》叁卷,略稱《地藏忏》,失撰人。智旭撰《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加以補充。據智旭《忏願儀》後序說,是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而製此儀法的。其儀式與《藥師忏》、《淨土忏》略同,是較晚出的忏法之一。凡報親恩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禮此忏。
(林子青)
一四 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的超度曆代宗親的佛教儀式。經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爲說救濟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衆僧自恣時,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此經是西晉竺法護譯的(但《出叁藏記集》以爲失譯),全文八百余字,與此經同本異譯的還有東晉失譯的《佛說報恩奉盆經》,又名《報象功德經》。其文字更短,約叁百余字。此外《開元釋教錄》卷十八《疑惑再詳錄》中有《淨土盂蘭盆經》一卷五紙。此經已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稱爲《大盆淨土經》,說十六國王聞佛說目連救母脫苦之事,各造種種寶盆以盛飲食,獻佛及僧事。
關于竺法護譯的《盂蘭盆經》有許多注解。現存的有唐慧淨《盂蘭盆經講述》一卷,唐宗密《盂蘭盆經疏》一卷,宋元照《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宋普觀《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二卷,宋日新《盂蘭盆經疏鈔余義》一卷,明智旭《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清靈耀《盂蘭盆經折中疏》一卷,清元齊《盂蘭盆經略疏》一《盂蘭盆經》的經題解釋有兩種說法:一說盂蘭是梵音,義爲倒懸;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如唐慧淨《盂蘭盆經贊述》中說:“名餐香俎在于盆內,奉佛施僧以救倒懸之苦,故名盆也。”唐宗密《疏》雲:“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爲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器。”明智旭《新疏》、清靈耀《折衷疏》、元奇《略疏》都用此說。第二說以爲盂蘭盆叁字都是梵語音譯。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叁十四雲:“盂蘭盆,此言訛也。正言烏藍孥拏,此譯雲:倒懸。案西國法,至于衆僧自恣之日,雲先亡有罪,家複絕嗣,亦無人飨祭,則于鬼趣之中受倒懸之苦。佛令于叁寶田中供具奉施佛僧,祐資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懸饑餓之苦。舊雲:盂蘭盆是貯食之器者,此言誤也”(今按經文前段亦無以食物安盆中之語)。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雲:“經題者,梵語佛陀烏舍烏藍婆拏門佐羅素呾纜,華言:覺者說救倒懸器經。”“盂蘭盆者,即今大宋翻經者言,此皆梵語訛略也。具正應雲“烏藍婆拏”,孝順義,供義,恩義,倒懸義。盆亦訛略,舊雲:盆佐那。新雲:門佐羅,亦雲:門佐曩,華言救器。以義回文,名救倒懸器。”此是遇榮與當時譯經院譯師商榷所得的解釋。
至于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儀式,創始于梁武帝蕭衍。《佛祖統紀》卷叁十七雲:大同四年(538)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義楚《釋氏六帖》四十五雲:“《宏明》雲: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自此以後,成爲風俗,曆代帝王以及群衆無不舉行,以報祖德。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雲:“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輿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非一。”又雲:“外有施主獻盆獻供種種雜事。”可見唐時風俗對于盂蘭盆供是很重視的。此後就更盛大的舉行。《佛祖統紀》卷五十一雲:“(唐)代宗(李豫)诏建盂蘭盆會,設七廟神座,迎行衢道”(又見卷四十一大曆叁年〈768〉條)。“德宗(李適)幸安國寺,設盂蘭盆供”(又見卷四十一貞元十五年〈799〉條)。《釋氏通鑒》卷九亦有類似的記載,並雲歲以爲常。宋贊甯《大宋僧史略》卷中《內道場》條中也記此事雲,“造盂蘭盆,飾以金翠”。只是以前送盆往寺設供,至此改在宮內舉行,而供器更莊嚴了。民間對于盂蘭盆會也日見熱烈,如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會昌四年(844)條記雲:“(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作花蠟、花鉼、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盛會。今年諸寺鋪設供養勝于常年。”不僅在家士庶競修供養,出家僧侶也各出己財,造盆供佛及僧。如宗密《盂蘭盆經疏序》雲:“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養叁尊,宗密依之崇修,已曆多載。”
到了宋代,這種風俗相沿不改。但是盂蘭盆供的富麗莊嚴和供佛及僧的意義減少而代之以薦亡的行事。在北宋時如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條所說:“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叁腳,高叁、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挂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經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亦雲:“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謂之盂蘭盆。”宋高承《事物紀原》曾呵責其失雲:“按《盂蘭經》曰:“目連母亡,生餓鬼中。”佛言:“須十方僧衆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後代廣爲華飾,乃至割木割竹,極工巧也。今人第以竹爲圓架,加其首以斫葉中貯雜馔。陳目連救母畫像,致之祭祀之所。失之遠甚矣。”但《事物紀原》尚無焚盆及挂冥紙之說,似尚是宋代早期風俗。及至南宋,如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四雲:“七月十五日……僧寺于此日建盂蘭盆會,率施主錢米,與之薦亡。”
自後盂蘭盆會便成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元德輝重編《百丈清規》卷七《節臘章·月分須知》中雲:“七月初旬,堂司預出盂蘭盆會諸寮看誦經單,預牽衆財辦斛食供養。十叁日散楞嚴會。十五日解製。當晚設盂蘭盆會,諷經施食。”元明本《幻住閹清規》雲:“七月十五日解製人事。此夜分啓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衆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這就說明盂蘭盆會的主要內容在于諷經施食了。這種儀式一直流行到明代。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雲:“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爲盂蘭盆大齋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
《中國佛教儀軌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