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幫他取了一個尊號,喚作『給孤獨長者』。須達多長者他不但與窮苦的人們分享自己的財産,還以黃金鋪地,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園林,建了祇園精舍,供養釋尊及其弟子,以作爲弘法、修行的安居之處,實堪稱佛世一位在家信衆的典範。
因爲須達多長者奉佛教法、如法修行,所以已斷身見、戒禁取見、疑見,而證得須陀洹果。他有一位好友,名叫『好施』,此人非但不信佛法及其他宗教,甚至也不相信醫藥。
當時,他罹患重病,身形痿縮,纏綿床笫,苦痛異常,因此一幹的至親友好,都相偕來探問他的病體。但無論他們如何勸他延請醫師前來治病,他都始終不肯,而且甯死不願意!他告訴衆親好友說:『我平生奉事日月之神,忠君愛國,孝敬父母,什麼大惡之事都不曾做過,今日即使將因此而病故,吾亦不改吾志。』
須達多長者知道他的心意,就告訴他說:『我所皈敬的師長,是超勝世間的正等覺者,名爲佛。佛世尊的神力威德廣被,凡是見到他的人,均攝化在他的慈悲與智慧光中,身受福澤。你何不試請佛世尊前來,爲你開示法義,也好藉此機會親近世尊,看看他與其他外道修行者的迥異之處。至于日後你是否繼續執弟子禮,恭敬承事,那就隨你的意思了!本來你的心意這樣堅決,我是不好再勸你什麼的;但是念在你久病不愈,所以才爲你設想,勸你請佛前來宣說真理,希望因此而能得到世尊的福佑。』
好施長者聽了,稍加思索,態度即軟化了下來,便道:『等我身體好了些,你就爲我禮請佛及他的弟子前來吧!』
須達多長者聽出他話中的涵意,著即將此事啓禀釋尊,請釋尊領著弟子們登門去造訪他。當釋尊初抵屋內,全身即煥發慈光,通照內外。好施長者爲佛慈光所攝,不覺神清氣爽,全身輕暢!立刻就到佛跟前坐了下來。
佛就問他,可知自己生的是什麼病?一向都敬奉何種神祇,又如何來療治自己的病體?
長者恭敬地禀白佛說:『我一向奉事日月、君長及先人,這一次生了病,我也曾齋戒沐浴,向所恭奉的神祇、先人祈請護佑!只是,病了這麼久,卻一直沒得到神的恩佑。醫藥針灸,向來是我所忌諱的;佛說的戒法與福德,也是我素來所不知的。我們家族自先人以來,即謹守這個原則,不隨便更易。』
大智的佛陀于是就告訴長者說:『人生世間,有叁種情形可能橫死(枉死):一者有病在身,卻不投醫療治,以致橫死。二者雖經醫藥療治,卻用藥不慎,以致橫死。叁者憍恣放縱,爲所欲爲,身體不堪負荷,以致橫死。如是叁種病情,就不是日月、天地、先人、君長的護佑,可以幫忙遣除的;而應當追究造成疾病的原因,來加以對症下藥,才能對病情産生真正的助益。
如四大之身得了疾病,首當尋求正常醫藥的診治。如查不出病因,或者明明已經對症下藥,而仍無法治愈,那就有可能是業障病。此時,即當誦持經戒,潛心忏悔,勤行布施,以消罪業。最後,則當禮敬賢聖,悲濟窮厄困頓之人;勤修戒德,以感召神祇福佑群生;得大智慧,以斷除遮蔽心性的煩惱蓋。能夠努力奉行此叁事,不但現生能得吉祥安樂,無複邪枉橫逆之事,而且由于戒慧清淨,更得世世常安!』于是世尊就對他開示了以下的偈頌:
「事日爲明故,事父爲恩故,
事君以力故,聞故事道人。
人爲命事醫,欲勝依豪強,
法在智慧處,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爲謀,別伴在急時,
觀妻在房樂,欲知智在說。
爲能師現道,解疑令學明,
亦興清淨本,能奉持法藏。
聞能今世利,妻子昆弟友,
亦致後世福,積聞成聖智。
能攝爲解義,解則義不穿,
受法猗法者,從是疾得安。
是能散憂恚,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
好施長者聽聞了佛所開示的法偈,內心的疑結煩惱,霍然明朗。加上外而延聘良醫爲其診治,內而虔誠修習道德戒行,于是身心安定,衆病消除,如飲甘露,內外愉悅,終而破我執見,證得初果。凡其宗親及國人,莫不尊敬奉事這預入法流的聖者。
由以上的因緣,我們可以看到釋尊在世,是如何以佛法的正義來安慰一個不知佛法、不具正見,甚且連醫藥都不信任者的心。
『急病亂投醫』,是一般人的通病,尤其當得知自己患的是重症、不治之症,很多人往往就舍棄正規的醫療途徑,四處尋求密醫、偏方,以待奇迹的出現。而另一部分人則來者不拒、照單全收,人家說什麼有效,他就吃什麼,簡直將自己當白老鼠一樣。
還有一部分人就如這因緣中的好施長者,因爲素無宗教信仰,只知盲目的祭拜天地鬼神,所以一生起病來,只好求神問蔔,聽信神棍之言,甚而持守一些毫無意義的禁忌。到頭來破了財,卻消不了災、解不了厄,最後鬧到人財兩失者,亦大有人在!所以正知疾病的根本原因,而加以確當的對治;乃至正知世間諸法的因緣,而調整自己的觀念、態度、習慣,來面對它、改善它,實在太重要了!
如何能夠達到這些呢?這需要智慧;又如何能夠有智慧呢?這當然需從佛法的聞、思、修而來(已如前述)。但是釋尊並不一開始就宣說這麼深奧的理論,而是先剖析與他最有切身關系,也最困擾他的──疾病與死亡,從造成枉死的叁種原因談起。再說到生了病,應當以何種方法回複健康,這就不僅僅需要醫藥了;平日還要多聞佛法、勤修福行,來增長福德智慧。如此,不但今生不會遭致枉死,不爲邪魔惡鬼所害,一旦一期生命的業報已盡,來世還能投生善處,招感善果。這才是人生世間真正能得安隱吉祥的正道!
所以,要得現生及來世的安樂之道無他,唯從多聞佛法,依佛法正見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方能散除內心的憂恚,擺脫不祥的災厄。此佛法正見,即緣起正見──正觀世間(人事物)所以如此的種種因緣,而尋求其適應與解決之道。如佛在偈頌中爲好施長者分析的,在面對不同的對象之時(如天地、父母、君王、宗教師),我們應有的態度及其所以然;其次,該如何觀察分辨,才能認識周遭一切人(包括夫妻、朋友、智者)的真實面目。最重要的,即開示了多聞佛法、修習福慧的種種益利,而歸結于「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來期勉他。
這不禁令我想起國寶級書法家朱玖瑩老先生,所書寫的一首七言詩,從中可以看出民間文學是如何來定義賢妻、孝子與慈母。他說:
『入觀庭戶知勤惰,
一出茶湯便見妻;
老父奔馳無孝子,
要知賢母看兒衣。』
從生活上及工作上的一些細節,的確可以察知一個人的性格、能力與賢愚,尤其從言談之間、共事之中,更容易透露些許訊息。盡管他辭藻華麗、外表僞善吧!又豈能掩飾得真實的內心?所以佛才會說「欲知智在說」。
言語,的確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及涵養,尤其藉由不同的人事物,觀察其面對與處理,更可以准確而多方面的了解一個人。孔子也說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3的確!聽其言,觀其行,究其動機,大部分的人是無所遁形的,這是中外聖者一致的慧見。不過,有兩種人卻是一般凡夫所難以理解的:一是大智慧者,一是大奸巨忒。此二者非得經過歲月的沈澱與境界的考驗,才得還原出他們的真實樣相!
除此以外,一般人爲什麼往往總在事情發生之後,才大呼爲人所騙呢?對方難道真是把自己掩飾得天衣無縫嗎?不!歸根究柢,還是我們的自我情見作崇,所謂『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4,以致見不到真實。這私欲的好惡、利害的糾葛之源,即來自于我執──自性見,這才是真正蒙蔽我們見真理的罪魁禍首,與引生一切煩惱的元凶!
興福修善,固然可讓我們享有福報,而在物質與人事上,得到優渥的待遇與得力的協助;但如果缺乏智慧,可能就會輕易浪擲了這些福報,甚至用來造作惡業而不自知。反之,若徒有智慧,而缺乏福報,那一切自利利他的事業,亦難得成就,可能連智慧的修習,亦困難重重!
不論自己發心學佛的動機,是爲了追求現世樂、後世樂,抑或究竟解脫樂,福慧的同時並修,都是絕對必要的。至于如何以正確的方法修福修慧,才不致走入偏邪?這唯有從佛法的多聞熏習入手,才能克盡其功,故說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都依多聞爲基礎而來。
(待續)
注釋:
1.《妙心雜志》第77期(2003.09.01出刊)。
2.「膂」,脊骨;「膂力」,猶言體力。
3.《論語‧爲政第二》。
4.蘇洵〈辨奸論〉。
《法句經講記(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