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二十叁)

  ◎1997.08.28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二十叁)

  釋傳道主講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貳、釋頌義及因緣

  11.蠲除諸垢 盡慢勿生

  終身求法 勿暫離聖

  蠲,音(關)koan1求官切

  垢,音(古)ko2求古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修學佛法,當思「蠲除」(「蠲」,免之意)內心「諸」多的煩惱罪「垢」,而以滌「盡」貪、瞋、癡、憍「慢」、嫉妒等不清淨染汙爲目標,「勿生」懷疑(亦可解說爲:「勿」令「生」起)。爲達此身心的清淨,即應立志「終身」探「求」佛「法」真理及持奉戒法德行,縱令在顛沛、造次之間,亦「勿暫離」依「聖」道修行的正念,如此才能使我們的道業日進于高明。

  以上的釋義,是參照《法集要頌經》〈持戒品第六〉第十二章:『能除諸罪垢,盡慢勿生疑,終身求法戒,勿遠離聖念。』而作的解說。

  爲何在諸多應當蠲除的煩惱障垢之中,本偈特別標楬出「盡慢勿生」,而以淨盡慢心爲代表呢?這似有加以說明的必要。

  慢,是一種自恃淩他的優越感;而且是不問事實如何,始終自覺我勝他劣、永不服輸的自我優越。這樣的自我優越,表現在物質受用上,則要求自己所得的比別人豐盛、比別人精致。表現在思想見解上,則以自己的意見爲最優最尊,並且不容置疑。表現在任事及團體中,則發爲權力意志,要求別人聽命于我、臣屬于我;那怕自己實際上不如人,亦永不心服!

  何以如此?因爲我比他優越(或者我比他貢獻多,我比他辛勞,我比他年長,我比他資深……),所以我理所當然應該享用最好的,擁有最多的資源;因爲我比他優越,所以我的意見理所當然應該被列爲最首要的考量;因爲我比他優越,所以別人理所當然應該聽我的,應該團結在我的屬下;不經我的同意,不得擅自作爲!因爲我比他優越,所以我做的事絕對不會錯,我永遠沒有錯(當然,更無須認錯!)……

  各位,可曾覺得這樣的心態似曾相識?可曾覺得這樣的臉孔並不陌生?如果我們還有些許自省的能力,就不難發現內心深處其實潛藏著這樣的因子,只不過在順境的推波助瀾下,這樣的慢心得到充分的發展;或者在逆緣的抑遏製約下,未能顯發出來,如此而已!但我們何嘗深刻的認識過自己?又何嘗清楚的知道自己擁有些什麼,缺乏些什麼?甚至自己到底有多少斤兩?旁人或許因爲某些外在的因素,而給予自己過多的恭敬、掌聲和溢美;但是,自己真能夠就此沈醉在這虛幻的糖衣中,而滿足于這樣的自己嗎?

  可憐愍的是:這個內心上高高在上的自己,一遇到財富、權勢、名位、才華強過自己的『名流』(事實如何不問),或者與自己利害攸關的人物,立刻自動矮上半截;甚至現出唯諾逢迎、卑躬屈膝的奴樣(他的眼光到底雪亮!)。反之,對那些在自己眼裏看來不怎麼的,又于己無益之人(盡管事實並不如此),又可以自動轉換而現出傲慢自大、目空一切的憍態。

  于是乎,明明對方與自己差不多,卻要擡高自己,認爲自己勝過對方(佛法名爲『過慢』)。而明明自己不如人,卻反認爲自己強過對方(此名『慢過慢』);甚至還要不以爲然地睥睨對方,否認對方的一切!即使形勢比人強,逼得自己不得不承認這一客觀的事實,卻仍死要面子地說,自己不過略遜對方一籌罷了(此名『卑劣慢』)!更有那增上慢人,未證說證、未悟說悟,簡直狂妄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各位,請看看這個可悲又充滿矛盾的自己吧!我們究竟是在憍慢個什麼!

  縱使今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就與發展,也確實比別人表現傑出與卓越,我們都應當清楚地知道:這終究是某一範疇與某一階段的自我呈現而已。或者,在其他範疇,自己就一點也使不上力;也或者,換了一個時空與人事,自己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雖然,自己著實經過一番精勤的努力,才換來這一些成果;但是對于這一路走來,成就我們的諸多因緣(不管是順緣或逆緣),難道我們不該心存感激?缺乏了這些助緣的資益與激勵,恐怕自己亦不足成事!

  但一般人的毛病,往往是將自己所僅能的一點雕蟲小技,或者庸常知識,無限上綱地炫誇到如何難得難能;而卻將別人的才華能力,隱約、甚且刻意地貶抑到一無是處。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不必覺得太過受傷啦!畢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嘛!不管對方是自我膨脹或者真才實學,總是他先學先能嘛!我們如果也有同樣的環境條件,再經自己的努力,一樣可以後學而後能,沒有什麼值得卑怯的!怕的是不想再進修,也沒有再上進的企圖心,那才需要以憍慢來掩飾自己貧乏的生命;否則,我們大可以不卑不亢地面對一切人事物。

  慢心的所以生起,除了緣于根深柢固的無明我執,更來自比較爭勝的心。在一心求勝的勝負心作用下,人們似乎遺忘:修行、治學、辦事……,不是比賽,不是爲打倒別人和勝過別人來成就自己,而是有其所以從事的動機和目的。

  如我們之所以選擇佛法的修行,不是爲了比(我建的,或者我親近的)寺院大、比佛像高、比徒衆多、比個人魅力;也不是爲了炫耀自己的學問多好、可以打坐入定多久,甚至會看叁世因果、地理風水……。而是因爲我們不能滿意這個充滿煩惱貪瞋癡的自己;因爲我們欣慕那寂靜無生的清淨涅槃,所以才立志依聖道修行來淨化自己、圓滿自他!

  我們之所以度衆生,不是爲了豐厚的供養,不是爲了衆人的恭敬,不是爲了證明自己的人緣好、能力強;更不是爲了搞小圈圈,將信徒當作私人財産,甚至鬥爭的工具。而是爲了不忍視聖教衰微、不忍見衆生苦迫,所以我們發願以佛法的正知見,來自我教育,也教育充滿憂悲惱苦的衆生,讓他們能夠依循佛法的正見正行,幫助自己超脫煩惱迷惑。是因爲這些深陷苦海、仿徨無助的衆生,所以我們義無反顧地付出自己,而以佛法來慰藉彼此!

  高遠的目標、純正的動機,是大多數的我們所缺乏的,所以無論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其實我們都離不了苦惱。見到比我們優秀的人(盡管嘴上、心上並不承認),只要他非我族類(簡言之,就是不聽命于我),我們就仇視他、嫉妒他、排擠他,甚至破壞他。見到比我們差一些的,我們又鄙視他、奚落他,連起碼的尊嚴都不給他。想想,這樣的我們,能夠成就什麼呢!唯一可以成就的,大概就是苦惱無量、輪回無盡的叁惡道果報吧!慢心,真是自己求法與向上勝進的一大障礙啊!無怪乎本偈要以慢來代表諸罪垢,而要求我們「盡慢勿生」。

  我慢如高山,遮蔽了我們的眼目,也阻斷了邁向真理之路,佛弟子豈可不善加覺照?人身何其難得,佛法何其難聞,但願我們都能在正法光明的熏浴中,學習減除自己的慢習、開闊自己的心胸、增長自己的識見、培養自己的擔當。如果我們念茲在茲的,都是自己還未實現的理想目標,以及自己未曾淨盡的煩惱習氣,那末,精勤努力尚且唯恐不及了,那還有什麼空間可以慢他!

  12.戒定慧解 是當善惟 

  都已離垢 無禍除有

  惟,一音(違)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垢,音(古)ko2求古切

  禍,音(號)h 7喜道切

  對于佛法中修學「戒」、「定」、「慧」,以向「解」脫的次第,「是」我們應「當」如實聽聞、「善」加思「惟」抉擇,而後用于日常的躬行實踐,以精勤不懈的止惡、行善、淨心。待身語意叁業「都已離」塵「垢」、得清淨,即「無」複煩惱災「禍」的娆害,而能永「除」欲有、色有、無色有──叁「有」的業感輪回。

  13.著解則度 余不複生 

  越諸魔界 如日清明

  著,音(逐)tiok8地局切

  複,一音(負)hu7喜拒切

  一音(臭)hiu3喜救切

  一音(福)hok4喜谷切

  循著戒、定、慧叁增上學的修學次第階次而行:依于戒、修正定而發真慧,吾人的無明染「著」卒能獲得消「解」。一旦定慧相應而破我執見,「則」得「度」脫煩惱生死,不僅其「余」的煩惱迷惑,都爲般若慧勘破而「不複」再「生」,更從此超「越」身心、外界「諸」多的障礙拘縛(「魔」,障礙之意;「界」,類)。明淨無染的內心,就「如」杲「日」朗照空中,而沒有烏雲遮蔽一般的「清」澈光「明」。

  ※※※※※※

  凡夫是離不開苦惱的,甚至觸處盡皆荊棘系縛而不得自在。何以如此呢?因爲內心牢牢地執著我與我所的緣故,所以對著可意的境界便起貪而思占有,對著不可意的境界則生瞋而欲排拒;對著既非可意又非不可意的境界,又不能清楚明白的了知。于是長久以來,我們的內心只好隨逐著外境,而起惑、造業、受苦無已。

  人人都想出離這苦,人人都想望那無有熱惱的自在清涼,可是我們卻始終不能清楚地認知──自己,才是自己苦難的製造者,而非關別人、非關外境的一切。是因爲我們對于外在與內心的一切覺知錯誤、解讀錯誤,讓我們不能見到事理的真相,所以我們覺得苦惱;而這錯誤的解讀,又引導我們的身語作了錯誤的表達,並且習以成性,所以我們必然要周而複始、永無止盡的承受此苦惱。

  要不苦,要超脫煩惱,爲什麼我們不改變自己既成的、以自我爲中心的思惟觀念,而嘗試去究明事理的真相呢?過往的一套表達方式,帶給我們無盡的苦惱與纏縛,爲什麼我們不嘗試著改變自己面對事情、處理事情,與表達自己的方式呢?爲什麼我們不嘗試著勇敢而謙卑地面對自己,也面對一切呢?

  障礙自己往前進的,是自己;羁縛自己不得自在的,也是自己。魔,不在外界,而在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還向往那「如日清明」的境界,請勇敢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性習吧!

  14.狂惑自恣 已常外避 

  戒定慧行 求滿勿離

  惑,音(或)hek8喜極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外,音goe7語會切

  避,音(備)pi7邊芰切

  「狂」妄傲慢、迷「惑」惛亂,又放縱「自」己的形骸「恣」意而爲,這是「已」修學佛法之人,應時「常」自「外」于彼而思「避」免的。唯應系心于持守「戒」法德行,並以此良好的戒行爲基礎,進一步熏修「定慧」,清淨一切身語意「行」,在未「求」得究竟圓「滿」的涅槃(貪、瞋、癡等煩惱永滅)之前,矢願「勿離」此聖道的修習。

  以上的解說,系對照《法集要頌經》〈持戒品第六〉第十五章所雲:『我慢及迷醉,苾刍(比丘)應外避,戒定慧叁行,求滿勿遠離。』

  15.持戒清淨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涎邪部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涎,音(堵)to2地古切

  能夠止惡行善、「持戒清淨」,守意攝「心」、「不自」放逸(「心不自恣」),再進一步依聞、思、修慧,次第修習,終能開發「正智」,趣向解脫。既「已」正「解」脫,其身語意行即離染清淨,而「不」再「涎」見偏「邪」的「部」類(「部」,即類之意),更不複輪回生死。

  16.是往吉處 爲無上道 

  亦舍非道 離諸魔界

  吉,音(拮)kit4居質切

  語音(揭)kiat4求結切

  如「是」熏修戒定慧,乃爲了通「往吉」祥安隱的「處」所──涅槃;如是熏修八支聖道──正見、正志(此二爲慧學)、正語、正業、正命(此叁爲戒學)、正勤(通戒定慧叁學)、正念、正定(此二爲定學),不但「爲」了步上「無上」證真之「道」,「亦」爲了「舍」離邪見等八支不善邪「非」之「道」,以「離」卻「諸」煩惱「魔界」的障礙羁絆。

  ※※※※※※

  修學佛法,應以涅槃寂靜──貪、瞋、癡、慢等煩惱永滅、生死解脫──爲自他的終極目標而孜孜不息的努力。但卻不是將理想、理論挂在嘴邊,而言行表現出來的完全兩樣;總要讓人可以接觸到、感受到佛法真理展現在你身上的一面。所以談修行、說持戒,絕不止在戒條律儀上作功夫,而要在自己的言語身行之中,讓人看到佛弟子不落凡俗的一面,那才足以攝導對方,同向佛道;最起碼,也對佛法生起同情,才不致以身障法、以身害道,而成了負佛恩的人!這是我們讀了本品(〈戒慎品〉),對自己應有的期許。(待續)

  

《法句經講記(二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