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堂講話 第五輯 叁、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

  叁、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

  在沒有開示之前,關于佛教的一點規矩,對大家講講:打念佛七期內,功德堂中,供有延生牌位和往生牌位,我們到牌位前,可不可以叩頭禮拜呢?現在就說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知道功德堂中,延生牌位前,供有藥師佛像。往生牌位前,供有西方叁聖,或阿彌陀佛像、地藏菩薩像等。我們每日念佛,有一定的時間,去功德堂回向,就是把念佛功德,回向延生位,或往生位。延生牌位回向,是回向他們消災延壽。往生牌位回向,是回向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牌位前供有佛菩薩像,當然四衆弟子皆可禮拜。當我們拜的時候,去到延生牌位前,要觀想是拜藥師佛。到往生牌位前,要觀想是拜阿彌陀佛等,並不是拜延生位和往生位。爲什麼不可以拜牌位呢?因爲延生位是現在的生人,往生位是已過去的人,大都是凡夫。佛教的規矩,凡受過叁皈依,不可禮拜鬼神天魔等,天魔尚且不可拜,何況凡夫?受叁皈依的不可拜,受五戒、菩薩戒的人,更不可拜。所以拜的時候,我們要觀想是拜佛菩薩。

  同時我們往功德堂,供飯菜,念叁真言,就是我們不但供諸佛菩薩,並且請過去家親眷屬等,來受飯菜和甘露法食。延生位前上供,純綷是供藥師佛,因爲延生位的人尚生,不需上供,所以延生位回向,必定是中午上供後,連接延生位上供的。

  下面正式講開示,昨天說:「以攝心專注而念,爲下手方便。」是說專心注意念阿彌陀佛名號,乃念佛下手方便方法。並且說過,初下手念佛妄想多,是一種好現象,因爲平常不念佛,不知什麼是妄想煩惱,現在念佛對照,就知不念佛的心,乃妄想心,所以我們繼續專心注意念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煩惱自然減少。

  今天說:「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以佛名號對治妄想,妄想即是煩惱,煩惱不去觀照,不去對治,就會妨礙你的修行。妄想生起,不離貪、瞋、癡叁根本煩惱,如果不用阿彌陀佛名號觀照,失去覺照,任它作動翻騰,就很容易發動身、口,造出種種惡業。我們剛打妄想,還是在意業中,惡業還未造成功,如果發動身、口,就是造業成功,必定要受果報,這個時候悔之晚矣!所以打妄想時,要隨時觀照,以阿彌陀佛名號,去阻止它、降伏它,漸漸念阿彌陀佛有力量,妄想就會減少。漸漸念到一心不亂,妄想煩惱完全不起,就是念阿彌陀佛念到功夫了。

  貪瞋癡叁根本煩惱,可以開出無量煩惱,經中說有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是印度「無量數」的代名詞。現在把根本煩惱,開爲十煩惱,說明它的重要,比較容易解釋,如果開爲無量煩惱,就沒有辦法說明了。

  十煩惱乃五利使和五鈍使,這十煩惱驅使我們去哪裏,就去哪裏,我們作不得主,唯有跟著它走。如果我們不回光返照,折服現行煩惱,當煩惱作主的時候,就會使我們現在造業,將來墮在叁惡道中。十煩惱普通人和佛弟子不同。

  現在先說普通人的十種煩惱。先說五利使,「使」是煩惱的異名,以驅使爲義,因煩惱可以驅使我們,使我們流轉叁界。「利」是銳利、猛利,即快的意思。是說它生起的時候很快,當我們明白道理,斷的時候,一下子就斷除,斷也是很快。五利使都是不正見,學佛法的人,要聞正知見,如果知見不正,就會生出種種煩惱。

  五利使:一、身見,是從身體上生起執見。凡夫執人身是我,不知此身是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是一個假相,反執爲真我。二、邊見,是所見的道理,偏于一邊,不明白中道的道理。叁、邪見,乃撥無因果,不信善惡因果的報應。本來五利使都是屬于邪見,現在第叁種煩惱,特別叫邪見者,是因爲它撥無因果,屬于大邪見的緣故。四、見取見,上面「見」字,是見一部分道理,下面「見」字,是執著的見解。是說自己從見到一部分道理中,生出一種執見,認爲自己是了不起的。五、戒禁取見,是指外道而說,外道也有戒律和禁止,對他的戒律禁止,認爲是了不起的。像印度有持牛戒、狗戒,回教有不食豬肉等戒,都認爲他們的戒是最高明的,上面所說,是普通人的五見。

  下面說佛弟子的五見。因爲佛法難學的關系,本來佛法是教人斷煩惱的,如果不善學,不但舊煩惱不能斷,還要加上因學佛法而有的新煩惱。所以必定要明解佛法,了知自己本身的煩惱,才可以把煩惱斷除。

  一、身見,是因身體而生的執見。在佛經上,破除身見的方法很多。㈠、空觀,是用一種分析的方法,我們身體是地、水、火、風組合而成,把它分開,就是地、水、火、風,哪有身體呢?㈡、不淨觀,是觀我們的身體,內外皆是不淨,所謂「九孔常流不淨」,這樣觀,就會討厭身體,不再執著身體。如果學佛法不善學,不去作空觀和不淨觀,學得幾句「借假修真」的話,說身體固然假,但需要它修行,所以不能不愛護身體。不錯,我們的身體是肉造的,不能使它太受苦,太苦就不能支持,因此我們要有最低限度,維持生活的方法。釋迦佛爲出家弟子,定有四種資糧,就是衣服、飲食、醫藥、臥具。這四種可以資助身體,把身體養好,但不可以把道理會錯,對身體愛惜過度,當成寶貝。否則,不是借假修真,而是借真愛假,顛倒而爲,爲了愛惜身體,生出種種煩惱,這就是身見煩惱。

  二、邊見,是學佛法不明中道之理,只偏于一邊。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概分爲二種,一是空門,二是有門。往往學空門佛法的,執空一面,毀謗有門佛法。學有門佛法的,執有一面,毀謗空門佛法。像念佛法門屬有門,修此法門,就毀謗禅宗、般若的空門。修禅宗般若空門的,見他人學念佛有門,一樣毀謗有門。他們不知道「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說法是適應衆生根機,有些衆生需要從空門入,佛就說空門;有些衆生需要從有門入,佛則說有門。所以空、有二門,皆是佛法,不可以執著這一方面,而毀謗那一方面,如果這樣,就是謗法謗人,會招到果報的。

  叁、邪見,邪見是撥無因果。學佛法的佛弟子,哪一個不信因果呢?但有些人不善學,于是就成爲撥無因果。念佛學有宗的人,不容易生起撥無因果知見。但是學禅宗的人,就容易生起,因爲禅宗是破相,不著一切相,他們修學禅宗,沒有悟得禅理,反而學得豁達空。《永嘉禅師證道歌》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豁達空,就是什麼都空,因爲什麼都不在乎,于是胡作亂爲,變成了無因無果,所以說莽莽蕩蕩作惡業,一定要招到報應的。

  四、見取見,也是由學佛而成的知見,乃得少爲足。他學了一點佛法,就說自己全部佛法精通。所謂「以偏概全」。學法相的,謗學法性的不對,這種人,只是學了一點法相的道理,並沒有完全學會。如果真正明白法相道理,他是不會謗法性的,因爲法相宗的五重唯識觀,最後一重,是「遣相證性識」,還是要把法相遣除,證入法性。學密宗的,謗學顯宗的,也是一樣,密宗說:「叁密加持,即身成佛。」他沒有成佛,反弄成一身煩惱,這就是學佛人的見取見。

  五、戒禁取見,本來戒禁取見,是屬于外道有的。但學佛法的人,也有此見生起。有人學佛不久,受了叁皈五戒,進一步也受了菩薩戒。剛受了幾天戒,就認爲自己了不起,專門看別人的過失,不是說甲犯戒,就是乙持戒不淨。執自己持戒,去毀謗他人,成爲自贊毀他。自贊毀他在菩薩戒中,屬根本戒。學佛人學佛不成,反學成人我是非,生出種種煩惱,這就是佛法中的戒禁取見。

  上面所說是五利使,生起來很快,斷的時候也很快,只怕不起觀照,一起觀照就馬上斷除。

  五鈍使乃貪、瞋、癡、慢、疑。學佛的人,很少生貪財的心,但是往往會生貪名的心。大家知道振興佛教,必須要四衆弟子大家團結;現在所以不能團結,就是有貪、瞋心作祟。領導佛教的人,大家都想做最高領導者,得不到的時候,就生起瞋恨嫉妒,甚至障礙、破壞對方,這就是愚癡。爭名也就是我慢心。疑是對佛法道理,生出疑惑。五鈍使性遲鈍,生起的時候緩慢;斷的時候,也不易斷。佛教不振興,就是佛教徒有這五種煩惱之故。

  我們是凡夫境界,當然隨時隨地都會有煩惱生起,所以我們必要觀照煩惱。曾子說:「吾日叁省吾身。」我們也要像他一樣,每天觀察自己,看看有沒有生出貪、瞋、癡、慢、疑的煩惱。如果有,就要生慚愧心,忏悔改過。這樣五種煩惱,雖然不是頓斷,也可以慢慢減少。講到這裏,十種煩惱說完,我們要折服現行煩惱,否則煩惱生起,就要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將來也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