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堂講話 第叁輯 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時光快得很!轉眼之間,念佛七今天圓滿了,大勢至圓通章,今天也就講完了。現在講最後一段經文: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斯爲第一。

  這段是總結本章全文。本章出自《楞嚴經》,佛問諸大菩薩各人證得圓通的法門。大勢至菩薩答說:我對各種法門,無所選擇。惟把六根統統收攝起來,深心念佛,使淨念現前,而相繼不斷。入叁摩地(此雲正定),以這個法門最爲第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二句,是全章宗要。前文從學念佛的本源說起,中間修行的過程,乃至因果雙圓,以及遊化度生,都已說明,惟未及修行的方法。最後這兩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是修行的方法。都攝六根是因,淨念相繼是果。爲能都攝六根,才能淨念現前,而相繼不斷。希望大家深深體會,信受奉行。以下分叁段來講:

  ㈠托根緣塵廣造諸業

  念佛爲何要都攝六根呢?因「根」與「塵」接,即起諸「識」,造諸業,自心不得清淨,永在生滅道中流轉。必須把六根收攝起來,即關閉六根之門,不令向外攀緣,不與外面六塵境界相接觸,使六識不生,漸漸降伏妄心,才能顯露真心而淨念現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轉,本具真心被妄法掩蓋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難相應。必須了達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才能把妄心空掉,而顯露真心。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任何宗派,都得明白這種道理。

  叁界諸法,森羅萬象,多如塵沙,釋尊把它歸納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動,不出十八界的範圍。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雖然千差萬別,綜合起來,不出六塵:眼之對境爲色塵,耳之對境爲聲塵,鼻之對境爲香塵,舌之對境爲味塵,身之對境爲觸塵,意之對境爲法塵。「識」性本空,在根塵相接時才生「識」。「識」以分別爲義,六根對境,不起分別作用。有了「識」才起分別,故「識」能廣造諸業(在欲界爲善業、惡業,在色界、無色界爲不動業,是謂叁業。)既造業──因,必受報──果。受報後再造業,如是循環無端,受永無止休的生死輪回。爲甚麼說造業由于「識」的分別呢?譬如造殺業:殺人爲報怨,殺畜生爲吃肉。若不起分別,怨親平等,自然不會殺人了。若不起分別,不覺得肉好吃,自然不會殺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殺業了。造盜業,亦由知道衣物財寶的珍貴可愛而起。造淫業,更是由于男女互相愛悅而起。若不起分別,一視平等,當然也就不造盜業淫業了。這說明了果報由于造業,造業由于六識分別,六識分別起于根塵相接,病根就在這根塵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緣塵,廣造諸業」的始末因果關系。所以大勢至菩薩要都攝六根,使根塵不相接觸。根塵不接,六識即無由生起。六識不生,才能除妄顯真,淨念現前,進而相繼不斷。

  ㈡攝根歸性念佛即心

  上節講念佛方法,要都攝六根,不使緣塵生識,而免造業輪回。現在講六根怎樣攝法?上面講都攝六根,就是關閉六根之門,但不是說把眼睛閉上,把耳朵塞住,攝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須知念佛是妙有法門,一心念佛,即是都攝六根了。現在解釋給大家聽聽: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緣味塵,即是收攝舌根。眼觀佛像,不分別凡夫境界,即是收攝眼根。耳聽自念之佛聲,不分別其他聲塵,即是收攝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攝鼻根。身體繞佛拜佛,即是收攝身根。意根發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憶佛念佛,即是收攝意根,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時,佛是佛,塵是塵,日久功深,則六塵境界,無非佛的境界,即是淨念現前了。比方說:孔子聞韶,叁月不知肉味,就仿佛這種境界。因爲他專心一志在玩味韶樂,雖在吃肉,而舌不起識的作用,等于味塵不現前了。我們念佛念到純熟時,六根自然收攝,對六境亦不起識的分別作用,則風聲鳥鳴,無非佛號了。從前有一老修行,每晚必定念佛若幹聲。某日,他覺得剛念不久,即聞打「四板」(起床板號),他以爲「夜巡師」看錯了時間,可是大家都起床,上殿了,他亦隨衆上殿,但聽見全部早課,都是念的「阿彌陀佛」。早課既畢,天也亮了,接著就過堂吃早粥了。他甚覺奇怪,大惑不解!于是請方丈和尚開示。方丈說:「那是你念佛的功力一時降伏粗塵,雜念暫停,得到一心不亂,亦即一時的淨念現前。所以長夜化爲短時,睡眠化爲清醒。到此境界,凡有所聞皆是佛聲,所以在做早課時,經文呪語皆化爲彌陀佛號了。」凡夫在初下手時,大都離不開六塵境界,這就要用佛境來轉,久之,即能將塵境轉成佛境了。

  大勢至菩薩,修證圓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攝六根,歸于一性,即是妙有法門。只見佛境,不見凡境,妄念不起,淨念現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㈢心佛一如淨念相繼

  上節說到都攝六根,淨念現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能所雙亡,心佛一如。」即能淨念相繼了。但是說來很簡單,做起來並不太容易,因爲我們凡夫,從無始以來,打妄想的路子太熟了,不知不覺,妄想就來了。倘若勉強克製,還會發生毛病哩!菩薩深明這種道理,所以用念佛方法,使六根漸離六塵,而達到一心不亂。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訣:即「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心意攀緣塵境,原是熟路,現在系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緣,久而久之,就把馳向塵緣之路淡忘而生疏了,這就是熟處轉生。念佛,最初念不慣,本是生路,勉強的念,用心的念,念習慣了,不知不覺就要念了,這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自能都攝六根;生處轉熟,自能淨念相繼了。

  上來所講的話,是對修行用功的人說的,現在我再勸一勸初發心的人:諸位在社會上,已經過了半輩子了,是不是感覺人生空虛,認爲人生不過如此呢?倘能感覺人生空虛,已與佛法接近了。人們年輕的時候,總是迷執著一切真實,如結婚、生子、名利、權勢等等。到了幾十歲以後,才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快樂,都非實在,真如做夢一樣,所以感到人生空虛了。此時正好走入佛門,填補其空虛。否則,即會走入歧途,甚至流于「斷滅空」,以爲死了就好了。其實這更錯誤,死了哪能好呢?倘或落到叁惡道去,其苦更甚了。死後的事,雖然不能見個明白,但我可以舉出那些頑劣的冒失鬼,作個比喻:比如大家都要講求衛生,他說他不怕害病,亂吃東西,一旦真害了病,還不是痛苦呻吟呼爹喚娘嗎?又如那些好勇鬥狠的人,拿刀弄槍,不怕吃官司,一旦真的吃了官司,杻械枷鎖,關入牢獄,那苦頭不是很厲害嗎?等到吃了官司,後悔就來不及了。何況淪入叁途,後悔還來得及嗎?趁著現在沒死,趕快念佛!千萬不可心粗膽大,硬說:「我不怕地獄!」

  念佛的具體方法,就是上邊說的都攝六根,把凡夫的熟處轉生,把彌陀的生處轉熟,進一步將六境轉成佛境,轉入轉深,即轉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這個境界,就是「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這個道理更好,不懂也沒關系,只要你深信切願,念來念去,自然會念到這個境界的,但是這個境界還有心與佛的影子存在。再進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淨念相繼,純歸中道了。最初下手時,當然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念到能所雙亡,雜念不生,即是淨念現前。再進到心佛一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片佛心,無有間斷時,即是淨念相繼,入于叁摩地了,亦即證入「無生法忍」了。《楞嚴經》謂之「圓通」,此即「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們要本著這個要領,好好念佛就對了。

  佛七真快,這是最後一支香,打起精神,好好念佛求證圓通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