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堂講話 第二輯 六、念佛與勸請

  六、念佛與勸請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今天接著講第六大願「請轉*輪」,及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每天都是講一個大願,今天爲甚麼講兩個大願呢?這有兩個原由:第一是我們的念佛道場只有七天,倘若一天只講一願,則十大願王便不能講完,因此今天講兩願,明天講叁願,如是即可以圓滿了。第二是「請轉*輪」是總義,「請佛住世」是別義。其所以請佛住世者,原爲請轉*輪,是則願王雖有兩個,而意義只是一種。故將第六大願、第七大願,合爲「勸請」,一次講完。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叁段來講:

  1.勸請的釋義

  先解釋第六大願請轉*輪:「請」是衆生的祈求,「轉」是諸佛的宣說,「法」是諸佛的言教,「輪」是教法的譬喻。我們請求諸佛說法,名曰請轉*輪。諸佛所說的教法,爲甚麼用輪作譬喻呢?輪是「轉輪聖王」的「輪寶」。在人壽八萬歲時,有轉輪王出世,由王的福德所感,自然有金輪寶出現。其輪千輻,具足毂辋,衆相圓淨,舒妙光明,旋轉飛行,威伏四方。此福德之王,因有此輪寶之故,稱爲轉輪聖王。諸佛所說之教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其威德猶如輪寶,故諸佛說法,名曰轉*輪。若詳細解釋,則有大小乘的分別。

  小乘*輪,具有五義:一、速疾義:如來的智慧生起妙用時,非常的迅速,猶如轉輪聖王之金輪寶,飛行速疾。二、取舍義:如來所說苦集滅道四谛,令諸衆生舍苦谛而取滅谛,猶如輪寶,舍東洲而取南洲。叁、降伏義:如來說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猶如輪寶,能降伏一切叛亂。四、鎮伏義:如來智慧能鎮伏一切煩惱,令其不起,猶如輪寶,鎮伏四洲一切臣民,不生擾害。五、上下轉義:如來智慧不但能斷欲界煩惱,亦複能斷上二界煩惱,猶如輪寶,上下飛行。有如是五種義理,是故如來所說的小乘言教,名曰*輪。

  大乘*輪,具有四義:一圓滿義:大乘法義,究竟圓滿,猶如輪寶,圓演流通。二摧壞義:大乘智慧能破盡一切煩惱,猶如輪寶,碾壞一切。叁、鎮遏義:大乘聖道,能攝伏外道二乘,猶如輪寶,威鎮天下。四、不定義:大乘法門應機施教,無有定法,猶如輪寶,應持飛至,無有定軌。有如是四種義理,是故如來所說的大乘言教,名曰*輪。

  有人說:若佛在世,我們好去到佛前,請轉*輪。現在佛已涅槃了,既不見佛,如何請轉*輪呢?這有兩種義理,須要明白:第一、在地方說,不是請一尊佛轉*輪,我們的對境,乃是盡虛空,徧法界,塵塵剎剎,一切諸佛。現在十方世界,住世的佛無量數,正好請求轉*輪。第二、在時間說,現在的佛固然要請,未來的佛亦當要請。一切菩薩、羅漢、善知識,都是未來佛,皆應請其轉*輪。我們只要能以常常發此大願,隨時隨處皆可依願起行。例如:有一位善知識,修行功夫,甚爲高深,但是他人不知請法。我們以有此願力之故,即代衆人請求開示。要知道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所開示的法要,一言半句,皆能令人得到真實的利益。所謂「還丹一粒,轉鐵爲金。至理一言,轉凡爲聖。」又如:有一位大法師,講經說法,辯才無礙,但是他人不知請法。我們以有此願力之故,即代衆人請求說法,大開講筵,普接聽衆。既能令未聞佛法的人,了解佛理,信仰佛教。又能令已聞佛法的人,深入佛理,倍加精進。這都是請轉*輪的大願,所引生成就的功德。

  再解釋第七大願請佛住世:佛有叁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體,無生亦無滅。二、報身,乃因行功德圓滿享受法樂之身,有始無終。以上二種佛身,均不須請求住世,而自然住世。叁、應化身,乃應衆生之機感,變化示現之身。每一尊佛出世,皆示現八相成道,有降生亦有入滅。佛出世間,原爲度生,生未度盡,何以入滅呢?因爲衆生不需要佛了,所謂「化緣已盡,住世無益。」于是示現入滅了。設若衆生以至誠之心,請佛住世,顯見化緣未盡,佛一定會應衆生之請而久住世間的。

  有人說:佛將要涅槃而未涅槃之時,我們請佛住世是應當的。現在佛入滅已二千多年了,我們還要請佛住世,豈不是太晚了嗎?

  若是對印度示現的這一尊佛說,似乎嫌晚了。然而我們所請的不是一尊佛,乃是十方叁世無盡諸佛。並且還有諸大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一切諸善知識,都要請其住世,所以須要時時發願了。我們再把經文念一遍,藉以增加信心。經雲:「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這段經文容易懂,念一遍就明白了。

  又有人說:有生必有滅,乃世間一定之理。佛既示現受生,亦必示現入滅,方不違背俗谛之理,何能因我們請求而即常久住世呢?

  既雲「示現」,即非「定命」,只要有真正發願請佛住世的衆生,佛一定會應衆生之機而示現住世的。不但有衆生請求,佛即爲之住世,而實實在在的是佛不願入滅,唯願衆生請問佛法。如佛臨涅槃時,問衆弟子曰:「我將涅槃,對于佛法,有疑問者,可速來問。」這即是暗示「若有請問佛法者,我即暫緩入滅。」不幸,竟無一人請問佛法,豈不是「化緣已盡,住世無益」嗎?設若有人請問,佛可以多說一部經了,設若有許多人請問,佛可以多說許多部經,自然延緩涅槃了。

  我再舉兩則善知識的公案,作一證明:

  南嶽山慧思尊者,將入滅時,大集門人說法,苦切诃責!乃曰:「若有十八人,不惜身命,修法華忏者,吾當供給。若無,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端坐,言佛來迎而化。這並不是門人請求善知識住世,相反的是善知識請求門人:「只要你們肯修行,我即爲之住世。」不幸,竟無一肯修行者,既然住世無益,只有端坐而化了。

  又有一則公案,是我親耳所聞的:民國十七年,我住蘇州靈岩山時,認識一位比丘,名叫妙性師。二十二年,再到靈岩山,這時妙性師在別院寶藏寺當家,我即下山探望這位離別數年的道友。到了寶藏寺,看見一塊木匾,上面寫著「大休息處」四個字,筆力蒼老古拙,因問這是誰寫的?妙性師先歎一口氣說:「唉!這是我的傷心紀念品啊!」于是講起他自己的一段公案,他說:「靈岩山的後面,有一天平山。天平山後面,有一間茅蓬,裏面住一位老修行,名叫大休禅師。我妙性與他談禅,談得很投機。他認爲我是一個法器,但根性遲鈍,急切不能開悟。他說:「你能放下一切,一心辦道,我當爲你住世叁年!否則,我于中秋日就要走了!」我本來很相信他的,可是聽到他這幾句話,反而生起了疑心!因爲「預知時至」這步功夫就不容易,何況「延促壽命」!他真的有這麼高的功夫嗎?我倒要等等看,看他到了中秋日,是否真的能走嗎?因此一念疑心作了障礙,我終于未去親近他。讵知到了八月十五日,這位大休禅師居然坐化了!我聞訊之下,不勝悲痛!急忙趕到他的茅蓬,哭奠一番。又把他茅蓬門上挂的這塊木匾取回來,留作紀念。唉!談及此事,真是後悔莫及了!」諸位聽到妙性師的公案,有何感想?這不亦是善知識要爲學人住世嗎?而學人竟不肯親近善知識,不禁令人長歎息了!所以我們必須常常發這請佛住世的大願,不但請求諸佛住世,即一切菩薩、羅漢、諸善知識,都要請他們住世。這不只我們自己得利益,亦令一切衆生得到法樂啊!

  2.勸請的利益

  請轉*輪,可以除慢法障,得多聞智慧。我們遇到佛菩薩,乃至遇到善知識,而不肯請轉*輪者,皆因內懷「輕法慢教」之心的緣故。現代佛子,多如是人,其無道心者,固不足挂齒。即一般自認爲老修行者,率多不肯廣學多聞,于自己則盲修瞎練,于他人則閉口不言,故名慢法障。其對治之法,凡是遇到善知識,即以殷重之心請轉*輪,自能除去慢法之障。前以輕法慢教之故,致成孤陋寡聞。今以尊法重教之故,遂得多聞智慧了。

  智慧有叁種:一曰聞慧,依見聞經教而生之智慧。二曰思慧,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叁曰修慧,依修行用功而生之智慧。現今的修行人,既不肯見聞經教,又不思惟道理,一味的盲目修行,其不墮坑落塹者,恐怕少有了。

  請佛住世,可以除謗法障,得慈善根。謗法二字,乍看之,很淺顯易知,詳解之,則頗微細難明。佛教以外的人,既不信仰佛教,自然常常毀謗佛法,這是淺而易知的。至于信仰佛教的人,爲甚麼也會謗法呢?這就微細難明了。若研究其原因,大別有二種:一是重行不重解的人,如前面所說的老修行,凡是教法,一概輕視鄙棄之!豈不是謗法嗎?一是重此輕彼的人,因爲所學的宗派不同,于是重自宗之法,而輕他宗之法,以門戶執見,互相毀謗,而成謗法之罪了。既然謗法,當然不喜聞法,于是與法常相遠離,這便是謗法之障。若能常常發願,請佛住世,則謗法障自然除滅。因爲請佛住世,原爲請轉*輪,既有重法之心,自無輕法之念了。而且不但請佛住世,並要請一切善知識住世。此一切善知識,自然包括各宗各派,門戶執見,既已消除,自無互相毀謗之罪過了。

  謗法障除滅之後,即能得種「慈善根」。慈善即是慈悲善,乃佛所說大小乘經典,所具有的七善之一。佛經具有七善,故名正法。其七善者:第一、時節善,佛所說的每一部經,初時說的序分,中時說的正宗分,後時說的流通分,叁時皆善,故名時節善。第二、義善,佛所說的經,其義理深遠,能令聞者得到今世後世以及出世的利益。第叁、語善,佛所說的法,其語巧妙,隨順方俗之語而能顯示正義。第四、獨一善,佛所說法,純一無雜。第五、圓滿善,佛所說的每一部經,悉皆諸法具足圓滿,並不需要另一部經來助成。第六、調柔善,佛所說之法,皆是清淨善法,其性調順柔和。第七、慈悲善,佛所說的法,總爲慈與一切衆生樂,悲拔一切衆生苦。一切諸佛所說的法,悉皆具有如是七善。在未成佛之前,要常常發願「勸請」,即得「慈悲善根」。七善皆以慈悲爲本,得到了慈悲善根,亦就得到了其他六種善根,我們將來成佛說法,亦自具有七善了。

  3.念佛與勸請

  我們對于各宗各派的善知識,都要請其轉*輪,請其住世。對于專門宏揚淨土的善知識,自然請其轉*輪,請其住世了。我們對于諸大菩薩,都要請其轉*輪,請其住世。對于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自然請其轉*輪,請其住世了。我們對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要請其轉*輪,請其住世。對于阿彌陀佛,自然請其轉*輪,請其住世了。

  有人說:阿彌陀佛「現在說法」,何用我們請轉*輪?「其佛壽命無量」,何用我們請其住世?

  佛壽無量,現在說法,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請轉*輪,請佛住世,這是我們的大願大行。我們的願行是因,阿彌陀佛的願行是緣,因緣和合,方能見佛聞法。倘若只有佛的願行,沒有我們的願行,則是有緣無因,終不成就。佛雖常常說法,我們未聞,等于不說。佛雖壽命無量,我們未見,等于入滅。是故我們念佛同時勸請,將來往生極樂世界,自會見佛聞法了,亦即是將念佛法門與勸請大願,融而爲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爲主,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佛堂講話 第二輯 六、念佛與勸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