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堂講話 第一輯 二、念佛當發菩提心

  二、念佛當發菩提心

  諸上善人:昨天講的是「念佛須知了生死」;今天要講的是「念佛當發菩提心。」

  若以念佛法門祈求人天福報,這固然與佛的本懷不相應。但若專爲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與佛的本懷少分相應,佛的本懷究竟如何呢?昨天講過「爲令衆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懷。我們應當注意:所謂爲令衆生了生死者,並不是令你舍棄衆生單爲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爲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衆生的。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衆生了生死!

  佛教傳入我們中國,經過諸大祖師的努力宏揚,結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兩宗:即是「成實宗」與「俱舍宗」。但以我國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傳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臺宗」「賢首宗」「叁論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淨土宗」。淨土宗所宏揚的就是念佛法門,倘念佛法門講的是只爲自己了生死,恐怕與成實宗、俱舍宗成了同一命運,早已失傳了。我們現在的人,既不得聞到念佛之法,哪裏還能夠在這裏打念佛七呢?所幸,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才能以傳徧到全國,流傳到現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應,還要看你發心如何?若發大乘心念佛,則念佛就是大乘法。若發小乘心念佛,則念佛就是小乘法。若發人天乘心念佛,則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講:有些人念佛,是爲求來生來世轉爲一個大富大貴之人,好享受五欲之樂,紅塵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爲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樣發心念佛,則念佛法門便成爲「人天法」了。若是專爲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則念佛法門便成爲「小乘法」了。若能發大乘心念佛,則念佛法門方能成爲「大乘法」!念佛法門是一,因爲發心不同,其結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間、出世間之別,真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了!我們既願念佛修行,對于「發心」之正確與否,豈可不加以注意嗎?

  發菩提心就是發大乘心。梵語「菩提」,此譯爲「道」,或譯爲「覺」。發菩提心,就是發覺道之心。換句話說:就是發「度一切衆生皆成佛」的心。

  聽了前面所講的話,我們知道「念佛當發菩提心」了!但是單單知道了還是不夠的,因爲知道了只是理論方面明白了,而這個菩提心究竟發起來沒有?這是事實問題。假使我們扪心自問,並沒有真實發心,如是,則即令你心裏知道的理論很清楚,亦只等于畫餅充饑。縱令你口裏會講,把發菩提心的道理講得很明白,而自己卻沒有發心,這正所謂「終日數他寶,己無半毫分」了。

  我們已經知道發心了,但是這個心仍然發不起來,怎樣辦呢?下面分叁段來講:

  第一、學佛發心: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們是佛的弟子,爲弟子的應當跟著本師學,佛怎麼發心,我們就怎麼發心,才不致有錯。佛發的是「四弘誓願」的心,我們亦應先發四弘誓願。我們中國的佛法是大乘佛法,所以受五戒、具足戒、菩薩戒的時候,都須發四弘誓願,即令單受叁歸依,亦須發四弘誓願。這就是教我們發菩提心的。

  佛發的四弘誓願:第一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既然學佛,就應當學佛發願度衆生,少數的衆生需要度,多數的衆生更需要度。衆生究竟有多少呢?在我們所住的地球上,有叁十多億人,這是單指「人道」說的;「畜生道」的衆生有多少呢?實「非算數所能知」了;還有餓鬼道、地獄道、修羅道、以及天道的衆生呢?更「非譬喻所能知」了!然而這還是指著我們所住的這個小地球說的呢!若依佛教地理看起來,虛空之內,有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世界既然這樣多,世界上面所住的衆生,真是多得不可思議了!這些無量的世界,無邊的衆生,都有痛苦,都需要我們去度!如果以爲衆生太多而生退心,那就不是發菩提心了。不怕衆生是無量無邊的多,我們都誓願度盡他們,這才堪稱弘誓大願!

  第二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多得很,多到無窮無盡!這無窮無盡的煩惱,我們誓願把它斷盡了!斷盡了自己的煩惱,然後才能度衆生了生死,方可謂之「度衆生」。然而衆生的生死如何能了呢?是則必須令衆生斷盡煩惱,才能了脫生死。設若我們自己的煩惱尚不能斷,如何能斷衆生的煩惱呢?所以必須發願,爲度衆生之故,先將自己的無盡煩惱斷盡了。

  第叁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衆生無量無邊,衆生的根機也就無量無邊,因之度衆生的法門亦需要無量無邊。衆生根機不同,應當觀機逗教,觀衆生是甚麼根機,就用甚麼法門去度他。例如:衆生喜歡「禅」,我們就度之以「禅」。衆生喜歡「密」,我們就度之以「密」。至于我們自己的煩惱,真是無窮無盡!爲斷除這無盡的煩惱,亦須學無量的法門。比方說:我們的「散亂心」太多,那就須用「數息觀」以治之。倘若是「貪欲心」太多,那就須用「不淨觀」以治之。總之,爲度無邊的衆生──滿第一願,爲斷無盡的煩惱──滿第二願,就須修學無量的法門──發第叁願。

  第四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沒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說「佛道無上」。大乘道位有叁賢、十聖、等覺、妙覺。叁賢之上有十聖,十聖之上有等覺,等覺之上有妙覺,妙覺就是佛,沒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無上。佛道雖然如此高遠無上,我們爲了度衆生,必須發大誓願,不至成佛不止!這四弘誓願,在修行的曆程上說:前叁願爲因,後一願爲果。但在所爲的目的上說:後叁願爲因,前一願爲果。所謂爲度衆生而斷煩惱,而學法門,而成佛道。斷煩惱,學法門,乃至成佛道,並非爲的自利,悉皆爲的利他,無非爲令衆生了生死!是故學佛發四弘誓願,即是學佛發菩提心。

  第二、觀衆生苦:設若我們學佛發心仍然不甚懇切,那就要實地觀察衆生的痛苦!若能見到衆生的痛苦,感覺著比自己的痛苦還難以忍受!因而生起憐愍之心,由憐愍之心而引生大悲心,誓願拔除其痛苦,如是則菩提心不發而自發了。

  一切衆生迷惑顛倒,認苦爲樂。我們能觀察自己之苦,即是生起了正知見,進而推己及人,觀察其他衆生之苦,這樣就與菩提心相近了。

  試觀在這念佛堂裏,多數是老年人,若看到老年人那種老態龍鍾的樣子,老來方學佛,六根已暗鈍!觀此便生憐愍之心,于是發心度他們,這就是發了菩提心了。

  若看到同願道友們,因病不能參加佛七;或者病了因爲醫藥太貴,而未能就醫買藥,便起憐愍心,發心度他們,這就是發了菩提心了。

  又若看到少年人,正需依賴他的父母教養,但他的父母忽然死去了!又如老年人,正需要他的兒子養活他,偏偏他的兒子夭亡了!因此對他們生起憐愍之心,發心度他們,這就是發了菩提心了。

  現在社會上凶殺案很多,雖然多系「五陰熾盛」所造成,但細究其原因,大抵是「冤家討債」!像前天報載:臺南一旅客,到一旅店住宿,因其所住之房間靠近廁所,感到不愉快,要求另換房間,而店主人答以客人已滿,無房間可換,讵知該旅客竟操刀將店主人殺死!因此一點小事怎麼就會動刀殺人呢?這就是「怨憎會苦」。我們再往大處看看:像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發生時,動機很微,戰爭一經爆發,竟致死傷千萬人!這都是「怨憎會苦」。想到這裏,我們就要趕快發心,度這些可憐的衆生,這就是發了菩提心了。

  我們再觀察:如許多公教人員,很想來這裏念佛而不可能;又如世界大戰太殘酷,大家想求和平而亦不可能,這都是衆生的「求不得苦」。觀此而起憐愍心,想度盡他們,這菩提心已經發起來了。

  第叁、爲他往生:「他」是指的一切衆生,我們念佛往生西方,不是爲的自己,而是爲度一切衆生才發願生到極樂世界去的,所以謂之「爲他往生」。

  念佛往生是爲了生死,念佛才能念出功夫來,這是對的。但若專爲自己了生死,乃屬于小乘心。若爲衆生而念佛往生,方是大乘心,始與阿彌陀佛之本願相應。

  有人問:既然發心度衆生,住在娑婆世界永遠的度就好了,爲甚麼要往生西方呢?

  我們先反問一句:度衆生要用甚麼去度?是不是需要智慧、辯才、神通、相好?我們現在一無所有,將何以度呢?

  前面講過:爲度無邊衆生,須斷無盡煩惱,學無量法門,成無上佛道。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把後叁願做滿了,再來滿第一願,真是談何容易?先說斷煩惱,「斷見惑如斷四十裏流」,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把見惑斷掉?還有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哩!再說學法門:我們福薄慧淺,連一句阿彌陀佛尚且不易念熟,又何況學禅、學密、學數息、學不淨呢?至于說到成佛道,那更是不容易的事,按儀軌須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這還是照著但進不退的時間說的。假若來生墮落叁途,不知何時才能出來?縱令來生不失人身,亦難保不昏不迷!如是而欲成佛,真不知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哩?

  我們觀察衆生痛苦已極!急待度脫,豈可遲緩?是以應當趕快念佛,求生西方,見佛聞法,獲得智慧、辯才、神通、相好,再回娑婆,廣度衆生,滿菩提願。

  話說多了「打閑岔」,大家發起菩提心來精進念佛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