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環保〉之我見

  〈心靈環保〉之我見

  釋昭慧

  環保是時代思潮之所趨,珍重物資,永續經營美麗的國土,這也與佛家“惜福”及“嚴淨國土”的思想若合符節。所以臺灣佛教團體實踐並推動環保理念者,成績斐然。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更有“心靈環保”之議,極受贊歎與肯定。

  本來,佛家就不是“唯心論”,而是承認心、物交感的“緣起論”,再加上“環保”此一議題,牽涉到的是“人”這個主體與“環境”這個客體的對待關系,所以用“心靈環保”一詞,最好不要有太濃的“唯心”,以免忽略了事相上的努力。

  但是“心靈環保”仍有其重大意義。筆者所能想到的有兩個面向:

  一、不馭于物(物,在此廣義指自己之外的“他者”,客觀環境中的其他人、動物、植物、無生物都可涵蓋在內)。使心靈更加純淨而淡泊五欲,不受物欲之蠱惑牽引,而能無入而不自得。

  二、不應以“馭物”者自居。這樣才能抛開“人類沙文主義”的驕慢態度,以平等和同的心來善待萬物衆生。

  但是,別忘了:環保議題,絕不是“唯心論”取向可以解決的。對環境或其他衆生不公乃至有害的製度、法律、政策乃至社會偏見,這些都需要吾人透過各種努力加以矯正,而這些都難免因沖撞既有習性與既得利益,而顯得張力較高。如果我們有意無意忽略這些“事實”,而耽溺在對現實環境“無知”狀態的“甯靜喜樂”之中,這時,“心靈環保”反而成了逃避、畏縮、不願面對現實最好的護身符。

  然而刻意避而不見世相之擾攘與衆生之苦難,以此取得之和諧甯靜,豈不帶著虛僞的成份?豈不是脆弱而不堪接受挑戰?也許“心靈環保”的更大意義,不在于遠避塵囂,而是能在塵囂之中,參與無休無止的“救苦救難”之艱钜工程,還能獲得更深層的心靈和諧與甯靜吧!

  九十、五、二十一 于尊悔樓

  刊于九十年五月二十叁日《自立晚報》“晚安臺灣”專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