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俗世生活中如何培養出離心?世俗生活與修行如何抉擇?

  俗世生活中如何培養出離心?世俗生活與修行如何抉擇?

  問: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世俗瑣事──課業、家庭、事業、子女,好還要更好,似乎永遠沒有止境,在此種生活模式下,如何培養出離心,世俗生活與修行如何抉擇取舍? 答:其實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中,要發出離心更容易,修行也有更多機會,因爲你在世間上碰到的煩惱挫折太多了。有了煩惱的存在,就會生起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盡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利益衆生,也就是在修行了。

  一般人認爲修行一定要找間寺廟、佛堂、法師和坐墊,在這種環境下修法才叫修行。的確,這種修行比較能約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沒有這種條件的環境中,我們就要將自己的心當成道場。果真能如此,心中就永遠有佛、有虔誠、有菩提心存在,任何地方都是道場,所作所爲都是在行菩薩道。如果不理解這一點的話,我們的言行永遠無法與心靈結合,即使身在道場而心在外面,也是無法約束自己的心。

  只要學會將聞思當中所學到的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那麼所有的生活,就變成了以佛法爲指引的修行方法,這時也就不必擔心自己是否能進行其它的修行。密法修行中常常說:「把凡夫的身口意,轉換成佛的身口意。」凡夫的身體無論處于何地,就將該處轉化成佛的道場、佛的淨土、佛的壇城。身轉了,語轉了,心也能這樣轉,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轉換成佛的身口意。所以世俗舍取的轉換,就必須先從心做起,能夠理解這一點,那麼在世間修行就不難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佛法跟世間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關聯,甚至是對立而且無法兼容並存的事,好像學佛就是要背棄所有世間的一切生活,就只有念佛、剃度出家這一類的事情。以小乘的觀念而言,的確是如此,但是以大乘或密乘來說,除非你認爲自己一無是處,要不然你的所作所爲,都能影響到一群人。因爲人是一種最沒有辦法獨處、感受寂寞的衆生,除非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心中充滿對佛菩薩的虔誠歡喜之心,能爲衆生而活以外,大部分的人都是耐不住寂寞的。不單是耐不住寂寞這個因素,要知道,只要生活在社會中,一切的作爲都與他人相互依賴,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不依賴別人的情形之下,過著正常的生活。世間上沒有人是萬能的,大家都有不同的能力範圍,需要別人扶持補足的短處。因此,如果有人依賴你,你就有依賴的價值存在,而你的修行也就從別人需要你的地方開始了。

  當每做一件事情時,如果出發點是爲了脫離輪回,具有菩提心,在能力範圍內做到讓自己問心無愧,再將功德回向給衆生,就是行菩薩道。如果沒有一個佛菩薩能讓所有的衆生滿意,又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是如果要讓一群衆生滿意的話,那就不難。例如,努力求學,可以讓父母感到欣慰;在家裏用心做菜,可以讓子女吃得健康,精神飽滿、快快樂樂地去上學;用心照顧家庭,可以讓家庭幸福美滿;在工作上努力的付出,可以讓事業有所成就。

  如果連這樣也無法做到時,就好好吃一餐,因爲佛陀說一個人體中有八萬四千個衆生,這個還只是講大的衆生,小的衆生可能不計其數。所以,如果沒有太大的能力作布施幫助別人,總可以讓自己渴了喝水解渴,餓了飽食一餐;讓自己叁餐吃得飽,肚子裏幾億的衆生,都因爲你的付出而得到滿足,得到你布施的功德,這種功德也是無邊呀!

  所以,密法裏面才有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衆生。自己沒有能力供養所有佛菩薩的話,就觀想所有的佛菩薩安住在喉嚨當中,將食物先供養他們,如此一來,自己飽了,佛菩薩也供養了,這種供養方式,絕對沒有任何困難。

  所以做任何事要學會轉換心態,要思惟我的出離心是爲了脫離輪回,因爲要脫離輪回,所以要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要利益衆生,因爲我有能力利益衆生,所以要脫離輪回也不難了。做任何事都要先培養這種自信心來肯定自己,再自我期許而努力付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