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何藏傳佛教的修行者,有些是有家室的瑜珈士?

  問:爲何藏傳佛教的修行者,有些是有家室的瑜珈士?

  答:在古印度,佛陀傳下兩種修行製度:出家傳承和瑜珈士傳承。在小乘戒律,才有剃度出家的製度,就大乘的角度而言,菩薩戒高于小乘戒律,但是菩薩戒中沒有剃度出家的戒律。原因是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關鍵是內在的實修有無進步,這與外在是否剃度關系不大。所以在古印度和西藏,一個人如果能精進修行,無論是否出家,大家都會敬重。古時候印度八十大成就者,大部分都是瑜珈士,龍樹菩薩的師父撒拉哈達大師也是瑜珈士。

  蓮花生大士將佛法傳到西藏時,將兩種製度一並傳入。在西藏,修行者在小乘的部分一定要受居士戒,因爲這是一個佛教徒最基本的戒律;大乘的部分是受菩薩戒、和密乘戒,受了居士戒以後,要不要剃度出家是個人的選擇。所以至今西藏修行者有兩種製度,一種是瑜珈士的製度,印度語稱爲「白衣羅漢」,另外一種是出家衆的製度。但是修行者還是以出家衆爲主,偶而會有瑜珈士的系統存在。

  「瑜珈士」從小像出家衆一樣修行,但是不剃度出家,只受圓滿居士戒、菩薩戒,受密法的灌頂,並持守密乘的戒律。他們雖然也娶妻過在家生活,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修行上,甚至有很多都過著像出家衆的生活。但是因爲不屬于出家衆,所以不能參與出家衆的活動,例如佛學院只有出家衆才能就讀,在十五頌戒或結夏安居時,瑜珈士就必須離開出家法師修行的地方,除此之外,其它時候是平等的。

  藏人將這兩種修行人都尊稱爲「喇嘛」,「喇嘛」是「上師」的意思。所以有的喇嘛可以結婚,有的喇嘛不可以結婚;或是這個大修行者有家室,那個大修行者是出家衆,這光從外表是無法分別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