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止上師後,如果還觀察上師的過失,要如何轉變此種心念?如何與上師保持良好的師徒關系?

  問:依止上師後,如果還觀察上師的過失,要如何轉變此種心念?如何與上師保持良好的師徒關系?

  答: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考驗。

  當然,一位上師首先必須具備當上師的資格。具德上師的資格,在佛陀的教育裏,有明確的說明,最基本的條件是上師必須具有慈悲,不能有任何傷害衆生的心。其次,一個真正的上師,他的言行是一致的;如果是冒充的上師,心中所想、口中所說和身體所行,往往都是背道而馳的。如果這個上師的作爲,不是建立在慈悲之上,無法言行如一,行的是「十不善業」,就要放棄依止,但是不必毀謗。

  不過以凡夫的念頭,難以有絕對正確的是非判斷。爲了避免因爲對上師的不敬而障礙修行的成就,所以在藏傳佛教的教育裏,大部分會教導弟子在依止上師之前,首先要觀察上師叁年,再決定自己適不適合依止這個上師;當然上師也會觀察弟子叁年,以決定適不適合教導這個弟子。因爲藏傳佛教非常注重「傳承」,所以弟子在未依止之前,要對一個上師的傳承、他所依止的上師、學習過程及修行的時間,都有真正的了解。當這些都有可信賴的依據時,弟子就可毫無懷疑的依賴這位上師。

  西藏有句話:「只要有虔誠心,狗牙也會長出佛舍利。」就像一顆狗牙,當然沒有任何的加持力,但是當一個人對它産生強烈信心,當成佛牙虔誠供奉時,佛陀的加持力,就可能透過狗牙來加持這位虔誠者。一個人有沒有受到佛、菩薩、傳承上師們的加持,「虔誠心」是重要關鍵。如果弟子能將凡夫肉體的上師當成真佛,自然能對上師産生猶如對真佛的虔誠心,也就可以得到如真佛的加持力,彼此的關系也會保持得非常良好。

  此外,如同在虔誠者的眼中,「佛像」與「真佛」是無二無別一樣,上師正是諸佛本質的化現。佛陀留下了他的法相尺寸,後人依照這些尺寸,用陶瓷、木材、金、銅、玻璃等不同材質,摸索雕塑出象征佛的佛像。當我們看到佛像時,會想起佛的大慈大悲,想到遍知一切者的大智慧,因而産生強烈的虔誠之心。這並不是因爲銅或琉璃等材料有什麼功德,因爲銅就是銅,鐵就是鐵,木頭就是木頭,並不是真佛;而是因爲我們看到佛像而對佛陀産生虔誠心,所以佛陀就透過我們的虔誠心來加持我們。好比我們有電視或收音機,當電視臺發出頻率時,我們剛好調到相同的頻道,就可以觀看或收聽到節目。如果頭腦就是一架收音機、一臺電視機的話,就不需要這些鐵塊,用頭腦接收就可以了,但是這是做不到的。同樣的道理,因爲我們無法親見真佛,所以須藉由佛像來與佛陀相應。

  但是,除非是非常虔誠的人,才會對不同材質的佛像,産生無二的虔誠心,一般的凡夫俗子還是會有分別心,所以在面對珍貴的材質時,比較容易生起虔誠心。這不是因爲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加持力,而是源于我們有分別心。同樣的,當我們視上師是與諸佛無二無別的真佛時,就可以得到真佛的加持力,也就不會常常以凡夫眼觀察上師的過失。

  若是弟子將上師當成凡人相處,他在弟子眼中就是一位凡夫良師。這樣觀待上師的弟子要知道,人與人相處時,他人的作爲有時並不一定是要傷害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常常有猜疑別人言行、動機的念頭時,良好的關系就很難維持下去。

  比如,有兩個人是好朋友,有些話平時講講沒什麼特別感覺,但是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情形下說出來,對方卻會認爲受到傷害。同一句話在不同的時空,會有不同的感受,是因爲好與壞並沒有絕對的標准,而是以凡夫當下的心情來決定的。

  因此,如果是在類似這種狀況之下,要與上師維持良好的關系,弟子就要用心學習上師在身口意中有利于衆生的事業,而不是常常以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觀察評論上師。

  這就是爲什麼在藏傳佛教裏,大都以蓮花生大師來象征所有的上師,因爲只要是以凡人的眼睛看凡人,自然就會有缺點存在。這種缺點不一定是上師的過失,也可能因爲自己的雜念,而對上師産生不順意的看法,所以很難依據凡夫的肉眼所見、耳朵所聞來斷定對與錯。

  簡而言之,依止上師後,在自己的凡夫眼中,上師一定會有過失。但很多時候也許是自己的無明或過失,才會看到不如己意的情形。所以,依止上師後,如果還觀察上師的過失,就要戒慎的對待,要不就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之後,對上師只有尊敬。如果對上師的作爲,覺得不如己意時,就「敬而遠之」,不需要去批評、毀謗,因爲依止後又毀謗,是不如法的,這樣只會導致自己的過失,增加自己的罪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