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餓鬼道苦

  餓鬼道苦

  餓鬼道大部分是因爲悭吝、偷竊、搶劫而墮入的。佛經說,餓鬼道衆生的頭和肚子很大,脖子卻細得像根稻草,手腳也很細,關節很短,這是餓鬼道衆生的標志。餓鬼可分爲兩種:一種是隱住的餓鬼,一種是空中行餓鬼。

  

  一、隱住餓鬼

  又分爲外業障餓鬼、內業障餓鬼、特殊障餓鬼。

  1. 外業障餓鬼:

  這種餓鬼,幾百年中也得不到食物和水,長時間遭受饑餓和幹渴的痛苦,爲了要尋找食物和水四處遊蕩,可是卻永遠得不到滿足。有時遠遠的看到很清澈的河水,可是當他拖著非常疲累又痛苦的身體靠近時,水卻已經幹枯了。有時遠遠的看到前面有食物,可是當他靠近時,又遇到很多拿兵器的人守護著,用兵器追打他們,趕他們離開。

  如果活著的時候對自己非常好,自己吃的很好、用的很多,對別人卻很吝啬,舍不得布施或供養。類似這樣的業力,當他往生以後,會變得很饑餓。他可以看得見食物,外在食物吸引著他,但是他卻無法拿過來吃下去。

  還有一種就是活著的時候,表面上很能布施供養,別人要他捐錢的時候,他也都會捐助,但實際上心中非常舍不得,只是爲了世俗的面子,不得不做。這種惡報産生以後,死後會投胎到餓鬼道,因爲他生前有做布施,看得見一大堆食物,但是又因爲當時有舍不得的心態,所以靠近食物以後,食物就會消失,這些都是因爲生前業力所造成的。

  2.內業障者:

  這種餓鬼嘴巴像針孔一樣小,咽喉像馬尾巴的毛那麼細,可是肚子卻非常大。不但連水都很難進入細小的咽喉,即使進去一點點,嘴巴裏面的毒也會使水幹掉。如果有辦法吃進去一點點的食物,也沒有辦法滿足巨大的肚子,而且食物一吃進肚子裏,就會變成燃燒著烈火的鐵汁或鐵塊等,燃燒腹內所有的內髒,痛苦不堪。這是由于生前舍不得給別人東西,所以他吃到肚裏以後,食物就會變成燃燒的鐵漿汁。

  3.特殊業障者:

  特殊業障者,是因爲特殊的業力而得到特殊的果報。卓辛傑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一次到餓鬼道時,看到一位美女坐在非常莊嚴的座床上,可是床的四個角落,卻都各綁著一個餓鬼。美女供養尊者食物,並告訴他:「希望您不要把食物給這四個餓鬼。」說完她就出去了。

  當尊者用餐時,四個餓鬼就向他討食物吃,尊者給他們食物,可是食物一放進口中,其中一個餓鬼的食物馬上變成糠皮,一個吃了之後變成燃燒的鐵汁,一個吃下去變成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一個吃下去變成膿血。

  那位美女回來看到這種情形,感到非常不忍心,就說:「尊者,我不是交代您不要給他們食物嗎?難道您對他們的慈悲會勝過我嗎?」尊者便問:「這些是你的什麼人?」

  她說:「他們是我以前的先生、兒子、媳婦和傭人。前世我們住在靠近印度的菩提迦耶這個城市,信奉婆羅門教。有一天嘎達亞那大師在城中托缽時,我滿心歡喜的拿一缽米粥供養大師,心想如果家人能隨喜,就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所以,當我先生回來時,我很高興的對他說:『我供養嘎達亞那大師一缽粥,你應該隨喜。』我先生聽了之後非常不高興,問我爲什麼不供養婆羅門,卻供養光頭和尚,還說他爲什麼不吃糠皮。後來我又對兒子提這件事,兒子的反應是:『爲什麼他不吃鐵塊。』那天晚上,我的親戚托媳婦帶好吃的食物給我,結果她自己偷吃了好的食物,把不好的給我。我問她是不是留下好的食物,給我不好的。媳婦說:『我吃你的食物,還不如吃自己的肉。』同樣的,我要仆人帶食物給親戚,可是她在路上偷吃了,我問她的時候,她說:『我偷吃你的食物,還不如喝膿血。』想到佛陀說因果報應的關系,所以我就發願希望與他們墮入同一道,看看他們的果報。因爲這樣的願力,所以我就生爲特殊的大力餓鬼,要不然以我供養尊者的福報,可以升到叁十叁天界。」

  後來她祈求尊者回到人世間後,要找到她的女兒,告訴她在以前的舊房子裏,藏有四大壇的黃金珠寶,請她把黃金、珠寶等拿出來供養僧衆們,並用他們的名字做回向,讓他們能從餓鬼道中得到解脫。這就是因爲特殊業力而轉生爲特殊障餓鬼。

  二、空中行餓鬼

  很多人所祭拜的「好兄弟」、山神、地神、王爺,以及西藏供奉的某些世間護法,都屬于空中行餓鬼。雖然他們有能力像天人般飛在虛空當中,但還是屬于輪回者。你滿他的願時,他也會對你有所付出,可是一但你不順他的意,他就會傷害你,所以對鬼神要敬而遠之。但是佛菩薩就不一樣,他們的慈悲永遠圓融遍滿,沒有增減。

  這些空中行餓鬼的業報是時時處在恐懼、怖畏和迷亂之中,感受冬天太陽寒冷、夏天月亮酷熱的痛苦。無論他們生前是因生病,或被兵器所殺,或是自殺等方式橫死,每隔七天都要再感受一次那種死亡方式的痛苦。而且,爲了將痛苦轉移到其它衆生身上,所到之處都是害人不利己。

  巴祖仁波切曾經說,濁世來臨時,餓鬼道的空中行餓鬼,將以你父母的名義顯現。他會告訴你,他是你今生的父母,並且需要你爲他做種種功德。如果他要我們行善,我們可以樂意地去做,如果是造惡業當然就不可取。

   餓鬼道中衆生的痛苦,很多都是以饑渴爲主,但是因爲業力的不同,也有其它不同的業報。因此我們應當誠心觀修、感同身受,並對他們生起慈悲心。

  

✿ 继续阅读 ▪ 旁生道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